【基原】為傘形科東俄芹屬植物城口東俄芹Tongoloa silaifolia (de Boiss. ) Wolff. 的帶根全草。
【本草考證】《中國植物志》:城口東俄芹(正名);《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城口東俄芹(正名),甜三七(別名);《陝西中草藥》:太白三七(正名);《太白山本草志》:太白三七(正名);《陝西七藥》、《陝西中藥名錄》:太白三七(正名),甜三七(別名)。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見圖276),高10~110cm。根莖圓錐形,多數簇生,近肉質,長1~3cm,直徑5~ 10mm,表面褐色或灰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有微香氣;莖直立,高10~110cm,莖中上部有分枝,表面綠色或略帶淡紫色,
具較密的縱槽紋,除花序梗及傘輻頂端粗糙外,其餘平滑;基生葉1~3片,基葉和莖葉均有柄,柄長6~12cm,葉鞘膜質抱莖,有數條葉片輪廓呈闊披針形,長5~8cm,直徑約5cm,二至三回羽狀分裂,第一回羽片有短柄,末回裂片長5~10mm,寬1.5~2mm,頂端尖,邊緣略增厚,中脈1條;莖上部的葉柄鞘狀,葉片一至二回羽狀分裂,裂片長1. 5~2.5cm,寬lmm,頂端的裂片明顯地長於側面裂片,全緣;序託葉,葉柄呈鞘狀,葉片1~3,線形;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頂生的花序梗較粗壯,側生的花序梗細弱,傘輻8~ 22cm,近等長或不等長,小苞片無或有時存在,小傘形花序有花10~25,花柄不等長,萼齒細小,卵形或半圓形,花瓣紫紅色或淡白粉紅色,長倒卵形,長1~1. 2mm,直徑0.8mm,基部狹窄呈爪狀,頂端鈍或向內微凹,花絲與花瓣近等長或稍短,花葯卵圓形,紫紅色,花柱基圓盤狀,花柱短,向外反曲;分生果圓心形或闊卵形,長約2mm,主稜5,絲狀,合生面收縮,胚乳腹面微凹,每稜槽有油管3。花期7~8月,果期8~10月。
【顯微鑑別】鏡下可見植物葉面細胞氣孔器為無規則型,無副衛細胞,氣孔長軸與葉長軸平行,氣孔密度85個/m㎡。表皮細胞為不規則長形,垂周壁具深的波狀彎曲。(見圖277)
【生長環境】生長於海拔1500~ 3000m間的山坡林下或高山草地。
【分布產地】分布於太白山、鰲山等。陝西境內主產於太白縣、周至縣、眉縣、渭濱區、陳倉區、佛坪縣、城固縣、洋縣、長安區、戶縣等地。
【採集加工】藥用帶根全草。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去雜,洗淨,稍悶,切段,乾燥。
【藥材性狀】全草呈長短不等。根莖深褐色或棕褐色,根呈紡錘形,長1.5~3cm,直徑5~10mm,表面皺縮,有縱皺紋,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淺棕色,有特異的香氣,地上未抽莖開花的植物根莖質量最佳,已開花的植物根莖多皺縮、半空癟;莖細圓柱形,長30~ 100cm,黃色或土黃色,有縱紋,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齊,有纖維狀;葉多皺縮,破碎,大多脫落;傘狀花序多脫落或殘存,上端有棕色莖基痕膜質葉基。全草氣微,根莖氣香,味微苦,微甘,微辛。(見圖278)
【性味與歸經】味微苦,微甘,微辛,性平。歸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活血散瘀,祛風除溼,止痛強筋。用於跌打損傷,風溼性腰腿痛,勞傷,周身痛。
【用法與用量】作湯劑或泡酒服,內服每用6~15g。研粉衝服3~6g。外用適量。全草大劑量可用至3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附註】太白三七有漢三七的功效,止痛生肌最有效驗,所以列為臣者。(《草藥性書》
【附方】
1.風溼性腰腿痛:太白三七90g,研粉,每次6g,每日2次,白酒衝服。
2. 跌打損傷:太白三七15g,紅花、兒茶、芋兒七、地仙桃各3g。水煎服,燒酒為引,每2小時服1~2盅。
3.崩漏:太白三七根3g,口嚼或以開水衝服。4.咯血:太白三七15g,焦黃芩15g,丹參10g,太白茶10g,水煎服。
5. 外傷出血:太白三七根研細末,外撒患處。
6. 跌打損傷、瘀血阻滯:太白三七根1.5g,兒茶、芋兒七、地仙桃各3g。加白酒少許,水煎服。
7.風溼痺痛、腰膝酸困:太白三七根為末,每,次3g,白酒衝服。
8.跌打損傷、腰腿疼痛、周身痛:太白三七、桃兒七、木通、細辛各6g,鐵棒錘、金牛七各0. 6g,長春七、殊砂七、乳香、沒藥、太羌、九眼獨活、防風、木香各6g,用好酒2kg浸泡7天後服用,每服2~3小盅,服後忌菸酒熱物兩小時。
陝西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第九屆人大代表,西安市勞動模範。西安市突出貢獻專家,中國西部專家庫高級醫藥專家。先後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四十餘篇。著有《秦嶺北麓峪溝口》 、《秦嶺七藥》、《太白山本草》、《陝西道地藥材》等。作者:毛水龍
排版:卷卷
圖源:來自網絡
地址:西安市灃鎬東路42號
電話:029—84234622
電子郵箱:sxxjzy@126.com
網址:www.sxxj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