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拔仙臺日出前,彩霞滿天。拔仙臺是秦嶺的最高峰,海拔3767.2米,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可是因為海拔較高,山路艱險,能欣賞到的人並不多。
拔仙臺是以道觀命名,傳說當年武王討紂後姜子牙封神點仙就在這裡。山頂道觀據說供奉著姜尚封神點仙所坐的椅子,可惜我找了半天沒有找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現在山頂的道觀都被廢棄了,修行人不再,那麼姜子牙、八仙、藥王孫思邈.這些曾經生活在這大山裡的神仙隱士是不是也都離去?
能夠識別兩三千種藥材的毛老師說,如果評選中國藥山寶地,他會把票投給太白山、神農架、峨眉山、天山.海拔落差達三千多米的太白山地理位置獨特,地處東部溼潤平原之西,青藏高原以東,暖溫帶之南睡,亞熱帶之北緣。典型的秦嶺山地太白山氣候造就了太白無閒草,滿山都是寶。據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太白山現有種子植物1899種,苔蘚植物253種,蕨類植物120種,其中藥用植物達800餘種,草本藥用植物360餘種(包含太白七藥149種) 。
在毛老師眼裡,一塊斑駁的石頭上都有藥,「石霜,一味好藥!能止血,消炎,鎮痛,澀精。治療外傷出血,燙火傷.常見的燙火傷,用石霜適量,研粉撒敷或香油調敷傷處,療效很好。"這麼厲害?聽得我恨不得把石頭都搬回家。
在藥用性能方面,太白山中草藥藥效卓然。太白米、太白洋參、手掌參、秦嶺貝母、鐵棒錘到扣子七、蠍子七、頭髮七、紐子七、桃兒七.等等都是極具特色的藥材,所以毛老師說完成《秦嶺七藥》之後,他寫的第二本書是《秦嶺地道藥材》,希望把家鄉最具代表性的藥材介紹給世人。當然,他還期望那些因藥名相同或是藥材模樣相似而導致用藥失誤的事不再出現了。
太白羌活。看著都親切,兩個月前孫曼之老師和餘浩討論風藥的用法時,我可把這名字記得牢牢的。
秦嶺貝母。毛老師小聲地說:「它止咳化痰的效果比起其它地方的貝母只好不差!」
白蠍子七。海拔三千以上漫山遍野都是,好藥啊!毛老師說用根入藥,三克就行,對治療慢性腸炎非常的好。此外祛風效果也好,對腰腿疼關節炎都很有效。
萱草。毛老師介紹它的藥性的時候我走神了,想起了蘇軾的「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最後我只聽見毛老師一聲笑嘆:「萱草能忘憂啊。」
野罌粟,山罌粟。
有人用它的名字寫過一首歌:「你身後的路,開滿罌粟,你說這是天,給你祝福 ..」
毛老師總是這麼帥帥的,山一樣的表情一臉堅定。
於是我偷偷地問毛老師的兒子毛勇進有沒有見他爸爸掉過眼淚?「有的,去年媽媽生日的時候,他給媽媽敬酒的時候掉過眼淚。說自己太迷戀大山草藥了,對家裡照顧不夠。」
一個人六七歲開始跟隨父親走進秦嶺大山,一走就是六十年,我很難感受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但是當我聽見毛老師轉身囑咐餘浩採太白洋參,不要把根都挖盡等著來年它還會長出來時,看見毛老師用枯枝雜草細心遮蓋住一棵正在開花的秦嶺貝母生怕她被貪心無知的人摧殘時,多少還是體會到了一位草藥醫生對大山裡一草一木的感情。
白雲蒼狗,如如不動的只有沉默的大山。
可是山就那麼幾座山,藥就那麼幾株藥,而人心有千千結病有千千萬,怎麼辦?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我發現餘浩的一個秘密,無論非常開心還是非常累,或是想不開的時候,他都會用地道湖北腔高吟《清靜經》,他說這裡面有所有問題的答案。這真的很有效,因為每次我一聽到他把「上德不德,下德執德」,讀成「上疊不疊,下疊基疊」的時候,也覺得一身輕鬆,連後腳跟都笑起來了。
山很高爬起來非常辛苦,有一段路餘浩醫生不得不向上一百步就停下來休息一陣子。坐在他身邊喘大氣的時候,他忽然感慨起來:「一個醫生要是拿爬山的拼勁來攻克癌症,那還是挺有希望的。我們常常在開三五個方子沒效的時候,產生退縮的心裡。病人需要拼,醫生也需要拼,把大家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醫生能夠盡全力,多花心思,多出招,肯定能解決很多問題。如果醫生看見一個坡很陡很長,就放棄,對病人說對不起,你自己爬吧,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想法。其實醫生一放棄,病人也就放棄了。我曾經治過的一個肝癌的病人就對我說,我不怕癌症,不怕吃藥苦,我怕就怕醫生不給我開藥了,醫生放棄了。」
大爺海的早晨。我們此次穿越秦嶺的線路:湯峪——下板石——上板石——文公廟——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藥王殿——南天門——三合宮——鐵甲樹,全程行走了三天時間。
據說藥王在太白南坡隱居十餘年,行蹤不定。不過我想大爺海到二爺海途中這片芳草地他一定來過。三爺海再往前走,就是玉皇池了。千萬年前兇猛的火山口,今天都化成一灣清水,好似太白山上的一滴淚。而過了南天門。下了海拔三千米,眼前的植被茂盛起來。俯身皆是太白米、太白洋參啦!
同行的還有周至當地的幾位草藥醫生,他們都是在追隨毛老師學習青草藥的。
採藥人的路艱險坎坷,採藥人的收入卑微低賤,而且民間中醫治病「冒的是賣白粉的風險,掙得是賣白菜的錢」,所以民間草藥醫生越來越少啦。
看管藥王殿的老漢。隋末唐初,被道教奉為藥王的孫思邈,隱居太白山南坡10餘年,鑽研醫藥學。孫思邈兩次拒絕了做官的機會,後世在太白山修建規模宏大的藥王殿,世世代代祭祀藥王。如今的藥王殿早已失去了往昔的榮光,根本無需看護了,老漢身後的那座破木屋就是。裡面神像也沒有,只有一張曾經在藥王殿供奉的神像的照片裝在木框裡充數。戶外登山人常常在殿裡避雨躲風生火做飯,殿裡一片狼藉。
也許是因為站在了藥王殿的碑邊,老漢忽然發話,說我也是一個草藥醫生!真的嗎?老漢一高興,當場說了一個偏方,「金刷把、壯筋草、紅毛五加皮,一味藥一兩,三味藥三兩,泡三斤酒,泡了喝了肯定腿腳有勁。」
「是吧?五千年能夠生生不息的傳統醫學,一定有她的道理,所以不必擔心她會失傳。」毛老師說我們自己盡心盡力去愛護她,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意義的事就行了。
老師你覺得自己爬山能爬到幾歲啊?
「我?寶刀不老,慢慢磨!」
「一個熱愛中醫的人,」毛老師走在先人踏出的崎嶇山道上說,「一定也愛自然,愛旅行,愛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