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是杜仲,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溼、降壓、安胎等作用;這是貫眾,治療風熱感冒、目赤、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病,還能預防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這個半山腰上爬滿著的藤蔓是葛根,性涼、氣平、味甘,具有清熱、降火、排毒等功效……」7月15日,在位於秦嶺深處的柞水縣偏遠山區裡,紅巖寺鎮閆坪村75歲的民間老中醫陳正章指著山道旁記者不認識的野草介紹道。
僅陳正章家周邊,就有幾十種野生中草藥。
7月16日清晨,記者跟隨陳正章的兒子、陝西省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陳金鋒,沿著他家門前的小溪逆流而上。遍山挺拔的松樹,空氣中飄蕩著松子的清香,沿途景色秀麗迷人。
「你瞧溪流旁這一片草是什麼?它叫石菖蒲,有芳香開竅、醒神益智、鎮咳平喘、抗菌消炎等功效。」
「這種草叫蒼耳子,是比較常見的一味中藥,能有效改善鼻腔通氣,減輕流鼻涕、打噴嚏等,一般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
「這個就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中藥——柴胡,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和升舉陽氣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等。」
……
我們一邊向上攀登著,陳金鋒一邊介紹著看到的中草藥。記者真切見識到,這裡的一草一木大多都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我出身於中醫世家,從小就跟隨爺爺和父親上山採中草藥。僅我們家住的這條小山溝裡,野生中藥材至少也有二百多個品種。」對於祖上四代為中醫、從小生長在這片山林裡的陳金鋒來說,這裡大部分的野生中藥材他都認識,「1998年至2003年我在柞水職業中專工作期間,也帶著我們中醫士班的學生,登上柞水縣很多座山採集過中草藥,記得我們當時製作的中草藥標本就有三百個左右。」
陳金鋒的父親陳正章有點傳奇,他本人從小就泡在藥堂裡,看爺爺和太爺爺給人看病,記湯頭、藥性、脈訣等。青年時期他在當地看病就小有名氣,但他卻在地方學堂當了一生的教師,教書之餘的閒暇時間,他為無數求醫上門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他配藥非常便宜,山裡人有時拿幾分錢、幾毛錢來,他都想辦法把病給治好。「秦嶺裡滿山遍野都是中草藥,年輕時咱自己上山採藥,回來後自己晾曬、炮製,遇到沒錢的病人,最多也就是自己辛苦多上幾次山的事。」陳正章說道。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幾十裡的人都知道——萬燈寺村(已併入閆坪村)有個陳老師能看病。
如今,陳正章已經退休15年,住在秦嶺深處的老家,還不時有患者慕名趕來找他看病。記者從山上返回其家中時,正好遇見騎著摩託車來看病的65歲的患者黃智印,「早上7點多我就出發了,最近這一塊一直不舒服。」黃智印指著自己的肚子說。
10時許,還有4名患者從商州區開車到此看病。「老先生醫術精湛。我患胰腺癌,做了切除手術後一直不舒服,聽人說這裡看得好,半年前首次就診先生給開了5服藥,我吃了3服後就感覺好了很多。」患者王智紅邊說邊撩起上衣,讓我們看他肚皮上長長的手術傷痕。「這是民間好中醫!」與王智紅一道來的梁濤、辛明以及謝女士共同感慨。陳正章說:「老祖先傳的這點手藝,就是讓給人解除病痛的。」
我國歷史上的名醫,大都依靠師承教育的形式,父傳子受,師授徒承,代代相傳,各具特色。陳正章將祖傳醫書和驗方拿給記者看,這些發黃且捲曲的線裝本都是他的寶貝。「不管什麼疑難雜症,在這些書和驗方中都能找到答案。」陳正章興奮地拿起《醫方一盤珠》說道。自古「秦嶺無閒草」。相傳上古時代「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故事就發生在秦嶺北坡一帶;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既是皇家狩獵的場地,也生長著許多療效獨特的藥用植物,就在終南山沿山一帶;還有被尊為醫聖的古代醫藥學奠基者孫思邈就在太白山腳下採藥、治病,並完成其重要著作《千金方》。
「秦嶺不僅山水風光壯美,且是我國重要的野生中藥資源寶庫(5261種),僅陝西境內秦嶺地區就有3210種天然藥用植物,佔全國藥用植物的30%。在2011—2020年,第四次全國中藥材資源普查統一布置的364個重點品種中,陝西就有283個品種,佔77.7%。」陝西省中藥協會會長徐社會介紹說。
【來源:三秦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