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玉器有所不同,它在使用時不是單只出現的,而是多隻成組出現的玉器。
其實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由各種型制的玉組成的套件來使用的,比如:有給劍作裝飾的璮、格、璏、珌一組玉器;有作為配飾的玉組佩的管、珩、璜等的組合;有作為葬玉的幎目、琀、握等組玉;有作為等級制腰帶上裝飾的銙和鉈尾;以及今天我們的主角用於禮儀的六祖玉器璧、琮、圭、璋、琥、璜。
周的統治者吸取了商代滅亡的教訓,重新制定並且規範了一套禮儀制度,這就是《周禮》的出現。周禮中也規範了不同的玉有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地位,使玉器成為等級差的一個標誌,也把玉器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
《周禮》中提到的「以玉作六瑞,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古人發現自然界對於我們非常重要,玉也成為了人與自然溝通的一個媒介。以圭、壁、琮、璋為主的禮儀器,正是西周崇玉文化禮制化的代表,它們所象徵的權力,是政治、禮法系統中統治階級所用的一種工具。
西周意識形態中最突出的是「天」與「德」觀念。其特徵是,天與人相比附,天德與王德並重。人之「德」(人倫、禮法)維繫了「道」(政治、秩序)。周人是以德配天的,玉器(特別是禮儀器)被當成抽象化和理性化的神物、聖物,也是道德觀念的載體,它們最重要作用,是確立和鞏固宗法等級制度基礎上的人倫關係。
西周崇玉文化的這種特點,就為東周時期將玉器歸入道德理念,如「君子比德於玉」,作了思想準備。如果說商代玉器有「神玉文化」的特點,那麼周代的玉器有「禮玉文化」的特徵。
蒼璧:青白色的玉琢製成璧;《說文解字》璧:「瑞玉圜也」;《爾雅》中記述:「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相若,謂之環。」從這兩段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璧」的形制為外圓內有圓孔的造型。
《爾雅》記述的「肉」指玉璧的璧體,而「好」則是指玉璧中間的圓孔;將內孔小外璧大的稱之為「璧」,內孔大外璧小的稱之為「瑗」,而將內孔與外璧差不多大的稱之為「環」;後世慢慢將環與瑗合為一種,統稱小孔的稱之為璧而大孔的稱之為環。
將這種內有圓孔圜型器物「璧」象徵天圓,以作祭天之器。「璧」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就已經出現了。
黃琮:黃色的玉石製作成琮的形制;《說文解字》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車轂口穿軸用的鐵圈)」;最早的玉琮出土於新石器時代薛家崗文化,於良渚文化時期將玉琮推向了鼎盛時期。
琮的造型為外方形內圓孔的形制,可能代表了中國最早的「天圓地方」觀念。琮的用途一般認為是祭祀天神地祇的法器;內圓代表天,外方代表地,通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體現了原始先民對天地的認識與哲學觀念。
青圭:使用青色的玉石製作成圭的形制;《說文解字》圭:「瑞玉也,上圜下方。」玉圭是一種板形玉器,下部呈方形,上部尖削,也有呈圓弧形的。
玉圭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器型來源於石、玉斧或石、玉鏟等生產工具。
圭根據大小、形態不同,有不同的稱謂,體型大的圭稱為「玠」、「珽」(長三尺的圭);其他還有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圭、土圭、青圭、琰圭等,據《考工記.玉人》載:「玉人之事,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以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穀圭是天子用來平息諸侯仇怨,締結婚姻時用作聘禮的瑞玉;而青圭是作為禮東方的禮器來使用的。
赤璋:紅顏色的玉製作成璋的形制;《說文解字》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將尖首的圭從中間縱剖為二,一半就成為璋。
璋和圭一樣是一種扁板形玉器,璋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據《周禮.考工記》記載,玉璋的種類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和牙璋五種。
根據用途不同,將玉璋分為三類:赤璋用於禮南方之神的禮器;大璋、中璋、邊璋是天子巡狩祭山之用;而牙璋則用於調兵遣將。
玄璜:黑色的玉製成璜的形制;《說文解字》璜:「半璧也」;但實物中的璜有些只有璧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有些璜的形制與環和瑗諸玉器相形見義,甚至是瑗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玉璜始見於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玉璜的功能性可分為:玉組佩的核心構件,作為禮北方的禮器,作為軍事用途的兵符,作為帷帳的飾物。
白琥:白色的玉製成琥的形制;《說文解字》琥:「發兵瑞器也,為虎紋,從玉從虎」;宋代聶琮禮的《三禮圖》云:「白琥以玉,長九寸,廣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清人吳大溦的《古玉圖考》中認為虎形或虎紋的玉器就為「琥」。
先生認為:「琥是最後加入瑞玉類,使五瑞成為六瑞,以白虎的身份,以禮西方,以虎符的身份用以發兵」。
故《周禮》中對玉琥的功能:作為重要的禮西方的禮器,作為斂屍之用的隨葬器;對於玉琥的形制有說是玉虎形器另一種說法是虎形紋器。而作為《周禮》中重要的禮器我更偏向於玉虎形器。
以上就是《周禮》中所提到玉制的六瑞。「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玉不但要製成相應的形制,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需要配以相對應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