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才明白的事:窮人和富人的中年危機,差不多

2020-12-23 禧悅思享家

作者|黎響

編輯|朗門

來源:武志紅

近兩年爆款劇《小歡喜》、《我是餘歡水》等等,都集中關注了#中年危機#的話題。

《小歡喜》中,方圓中年被公司辭退,從小希望成為金庸武俠的男孩,中年跑起了出租;

而妻子童文潔即使爬到了財務總監的位置,也因為性騷擾和勾心鬥角被迫辭職——夫婦兩人雙雙遭遇人生滑鐵盧。

《我是餘歡水》中,男主角餘歡水,一名典型中年「社畜」:

工作不順利、比他資歷小的同事也當眾嘲弄他;

婚姻不幸福,妻子打心眼裡就瞧不起他;

表面的好朋友,借錢不還翻臉不認人…...

更別提誤診癌症、遭遇車禍這些糟心事了,很多人都反饋「太慘了,真實得不敢看」。

根據一項全世界多國的藥物調查顯示,40-50歲的人群服用抗抑鬱藥的比例是最高的。

難道人到中年,生活真的就像是看不見的下坡,不斷下滑還踩不住剎車嗎?

《你的幸福曲線》一書的作者喬納森·勞赫的研究給予我們一絲希望。

他認為:50歲以後,我們會越活越幸福。

如果能早日認清真相,我們是否儘早獲得持續穩定的幸福?

01

中年危機與幸福曲線

多年以來,喬納森都在對多國人們進行幸福度的測試。

他發現:如果將各個國家的樣本合到一起,整體數據會形成一個「U形」線,幸福度的低谷在45-55歲之間。

而如果將各國的樣本獨自區分開,除了低谷對應的年份會有幾年的誤差之外,每個國家人民的幸福度也是完美符合U形分布。

財富雖然能夠稍微提高幸福度,但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他們的幸福曲線也是同樣的形狀。

這也很好理解:

當人們從青年開始成長時,不斷吸入新知識,增長新能力,也從中獲取了更多的成就,在這個階段的幸福感非常強烈。他們以為自己能夠用雙手創造幸福。

但隨著年齡增加,個人成長與工作升職加薪的速度會逐漸放緩,甚至遭遇瓶頸。供房子、養孩子的壓力,加上病痛和親人離世等現實問題都會減少幸福感。

不少人還會強烈的感知到死亡恐懼。

小說《當尼採哭泣》中,男主角布雷爾是一名醫學界享負盛名的精神科醫生,到中年後,他也開始感嘆自己已經走到山頂,接下來就是無盡的下坡路。

從他40歲生日起,他反覆多次做同一個夢:自己深陷40米的泥地裡,難以自拔。

——這其實是他在想像自己被埋到棺材的景象。

在中年階段,人們對於新鮮事物的興趣逐漸降低。尤其是對網際網路、電子產品等事物整體接受度都比較低,甚至不願意接受它們帶來的生活便利。

而新信息、新知識的減少,又反過來讓他們的生活變化得更慢,停滯不前。

但問題是:身體的機能只會越來越衰退,職業競爭力也是如此,為什麼過了50歲之後,人們的幸福感會急速上升呢?

02

幸福的預期

喬納森認為,人所感受的幸福度,除了受外部事件以及自身變化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對未來的預期。

作者進行了一項測試:邀請了一群人,讓他們先判斷自己目前的幸福水平,再預估5年之後的幸福水平。

結果發現,一個人越年輕,就越容易會高估未來的幸福度。

這種樂觀的判斷其實是有生理上的依據的。

一方面年輕人充滿生機,各方面都是向上增長的,他們很容易錯誤地認為未來也是會線性增長的。他們往往高估了以後自己的健康水平、事業發展和親密關係的幸福度。

另一方面,生物本能也驅使人追求更多(儘管並不是直接追求幸福,而是生存)。

為了保證個人機體不停止發展,一旦我們完成一些目標,就會得到一定的多巴胺獎賞,生物本能號召我們去追尋更高的目標,保持活動,不安現狀。

這種盲目樂觀與激進的態度,會最終讓人們對幸福感的預測,高到一個無法實現的水平。

例如,在校時的天之驕子,認為畢業後也會一帆風順,卻沒想到競爭過於激烈,形成心理落差,悲憤難過,甚至抑鬱。

反而那些表現平平的人,對未來的預期本來就不高,他們反而更容易接受現狀,滿足當下的幸福。

如果現實不如想像時,我們就不得不開始下調自己對幸福的預期。

立志30歲做到中高層管理,大權在握;但現在也有不少35+的資深程式設計師、創業者開始跑出租、送外賣,因為比理想更重要的是眼前的生活。

當過了中年幸福度谷底之後,50歲以上的人們會更傾向認為自己的生活會過得越來越差。

從樂觀轉變成悲觀,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預期幸福感低於目前幸福感。

有不少年紀大的人,雖然已經很健康幸福地活了數十多年,但他們依然會保守地認為幸福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消失。

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經驗的增加,他們開始更加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對未來的期望變得更加貼合自己真實希望的狀態。

年輕的時候可能關注點會偏向成就和外部物質性的收穫。

拿著1萬的工資,想著過3年工資要翻一倍;

住著出租房,立誓要5年內在大城市安家。

而到了中老年以後,受到挫折,進而反思從前的欲望時,反而開始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不想追求太多。

人本心理學認為自我有兩種:

虛假的自我,在乎的是外在的成就等事物;真實的自我,關注的是「我」的存在和感受。

人生前半程,我們開疆擴土,追尋物質和外部認可。但後知後覺,覺察大多都是過眼雲煙,在追求途中還委屈了自己。

而中年後,很多人開始追求心靈成長,尋找寄託,目的就是為了接近更真實的自己。

從虛假自我到真實自我的過程,一個人開始能夠活得更加自在從容,而這往往是要到了人生的中後期才有機會領悟到。

他們會發現,無論是世界首富,還是平常人,一天也只吃3頓飯,睡覺也只用一張床。

當人們被生活「吊打」了一翻之後,調整了自己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也更有能力和智慧去理解生活和自己,以至於最終的生活幸福感會比預期高許多。

這也是為什麼調查結果顯示70歲的人感受到的幸福程度是人生中最高的:

因為他們有最多的生活知識,最合理的自我判斷,以及最節制的欲望。

03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

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幸福感會面臨U形的發展趨勢,但我們真的要這麼晚才能得到幸福嗎?

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獲取更多幸福?作者給予了一些建議:

第一條是「正常化」

人生的許多痛苦都具有不可預料性。

「為什麼會是我?」是他們遭受痛苦後經常會問的問題。

人們通常覺得的自己的發展呈線性,但事實上生命無常,有太多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物,唯有此時此刻是可以把握的。

同時,人們更傾向「好人有好報」的故事,覺得只要有付出力,就會有收穫。這也是我們樸素的社會道德預期。

實際上並不存在這種情況。我們無法預估未來,也無法控制未來。

當我們不再陷入求而不得和「為什麼是我」的痛苦中,就能夠更加冷靜地處理生活拋給我們的命題,接受它,在限制範圍內活得好一點。

第二條,是降低期望

年輕時身強力壯,覺得自己要徵服世界的人,難以迅速接受中年時下滑的身體機能。

但到了老年,當他們都已經接受了衰老的身體,就會為自己今天還有力氣逛公園感到滿意。

在這個問題上,影響我們幸福感的不是客觀上的身體機能,而是主觀上的期望。

懷有越高的期望,我們就更容易陷入不幸當中;

而期望越節制,當有可能活出「超預期」的水平。

這意味著我們可能要跟渴望不斷進步的生物本能相抗衡。

不妨給我們的未來設想3個檔次,像設計工作績效那樣:

最差的情況;最可能實現的情況;最好的情況。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最差的情況,準備好最差的到來,那麼無論現實結果如何,我們大多會覺得幸運。

這種對未來的預期也幫助我們做現在的規劃:如果我期望未來最差的情況是會生病,那麼我現在是不是應該多存款,而不是多揮霍?

第三條,加強社交聯繫

喬納森認為幸福感不是物質性的,而是社會性的,幸福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聯繫。

在物質條件較為落後的國家,如果群落、團體之間有互相幫助、共度時艱的文化習慣,人們的幸福感會更高。

喬納森甚至認為,有更多的朋友甚至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中年危機可能有不同形式:至親去世、離婚、失業等等。這意味著我們的父母、伴侶、同事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無法成為我們可以依靠的對象了。

而朋友是很特殊的關係,你並非只能有有限數量的朋友,他們能傾聽你的情緒,也能幫助你度過難關。如無意外,他們不會輕易離開。

所以很多人說女人結婚後,不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家裡,要跟閨蜜保持聯繫。因為她們是快樂的分享者,也是痛苦的分擔者。

祝願大家都能能夠獲取更從容面對人生,獲取更多的幸福。END

相關焦點

  • 30歲的有錢人和30歲的窮人一樣,也會面臨職業危機和中年焦慮嗎?
    本來想著繼續做留學,沒想到疫情來了,加上孟晚舟的事,美國和加拿大的留學生意肯定是做不了了,現在是在我的這家新公司投了一點錢,佔了一點小股份,不過我這家公司是創業公司,業務行不行也不知道,反正也是賭。我一直以為像他們這樣的人,早就功成名就了,不會有職場危機、中年焦慮這些事,畢竟他們應該不會像我們這些窮人一樣,為了錢,為了生存擔憂。昨天他們的聊天,確實顛覆了我的一些認知,其實有錢人和窮人一樣,都會有職業危機和中年焦慮,只不過是焦慮的事情不一樣吧。
  • 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距?窮人靠賣力,富人靠借力
    蓋茨之類,最初的原始資本也和一個雞蛋差不多。但是世界上窮人無數,雞蛋無數,比爾.蓋茨卻只有一個,下一個會不會是你呢?難說。 資本越小,風險越大,當你手裡只有一個雞蛋的時候,哪怕輕輕一碰,都可能全部玩完。這就是窮人的軟肋。 窮人的起點太低,就算你搭上了快車,快得不能再快,資本的增長也像是滾雪球。
  • 只有當你去一趟杜拜富人區,才明白為什麼杜拜人覺得中國都是窮人
    對於吃貨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吃到美食,而一些地方的特產必定不會讓吃貨們失望。世界上有許多發達國家,而經濟正是證明國家強弱的標誌之一,在以前有許多國家都認為中國不富有,但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已經慢慢趕超某些國家,雖然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經濟實力上是不輸大部分國的。不過即使如此,杜拜當地依舊覺得我們窮。
  • 猶太人:窮人和富人的5點不同之處,做到了你才有可能變富有
    窮人和富人的區別有很多,有人說是因為自己沒有好的家世背景;有人說是自己生不逢時,沒遇到好機會;有人說是沒有遇到貴人。理由多不勝數,絕對會讓你信服。但作為世界商人的猶太人卻說: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就在於思維。
  • 為何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窮人所處的圈子很小所認識也就是周圍寥寥無己的幾個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窮人的朋友圈裡差不多全是窮人,這些人的世界觀都差不多,都比較窄。想從這個圈子裡獲得資源的機會幾乎是零,所以說,窮人從外界獲得幫助的機會幾乎是零,窮人翻身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了。
  • 90後如何面對30歲的職場中年危機?
    文丨舍予兄最近發現很多朋友說到了一個共識:20多歲的時候,大家都是打工,每個人差別不大。但過了30後沒幾年,突然發現人和人的分水嶺就出來了! 有些人30多歲,在北上廣混的風生水起。比如在我身邊,2015年前入職大廠的一票朋友,一般在杭州保底2套房,平時叫出來吃個飯,話題離不開孩子的高端教育和一年幾次的國際遊;還有的人乾脆就辭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比如前段時間從宇宙條30歲不到退休的程式設計師郭宇,趕上紅利錢賺夠了,決定離開好好想想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但更多的人就沒有上面這麼好的境遇了。
  • 在秘魯,有那麼一堵長10公裡高3米的牆,將富人和窮人區分開來
    這是一堵足足有10公裡長,用混凝土和鋼筋建造而成的石牆! 從衛星圖像來看,這堵牆非常明顯的將兩個地區分隔開來。在某些方面,它與國家之間以劃定領土邊界的意義差不多。
  • 「窮人」、「富人」和「懶人」!
    來源/網絡編輯/睿叔 1 世上有三種人,窮人、富人和懶人。窮人居多,富人次之,懶人少之又少。其實,窮人和富人不是絕對的,在隨時變化,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夜變窮者也有之。兩人對視一眼,不禁都流露出了一絲笑意。
  • 窮人和富人在買車這件事上,思維有很大的差異,看完你就懂了
    窮人和富人在買車這件事上,思維有很大的差異,看完你就懂了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可想而知,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金錢。窮人生活質量低,手上沒有多少錢。而富人生活質量高,根本不缺少金錢。
  • 專家說婚姻對富人和窮人是不同的,七成多網友認為結婚需設冷靜期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教授表示:婚姻對富人沒意義,對窮人很殘酷。他解釋如下:目前生育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婚姻制度對富人階層有意義嗎?婚姻對窮人,也很殘酷,因為富人存在著性奢靡,是靠花錢買,而窮人存在著性散亂,因為他維持不住穩定的性關係,這是要供養的。網友們紛紛對專家的說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網友一:離婚率上升,主要還是女權的放大! 女性的對幸福的要求更苛刻了。 女權曲解是本質,女人對待男人的滿意度直線下降。
  • 如果黃金不值錢,「窮人」和富人誰的影響更大?一定是富人嗎?
    假如有一天黃金不再值錢了,富人是否就不再是富人了呢?其實這一問題的答案也很明顯,要看衡量財富多少的標準是什麼,假如財富多少並不以黃金來衡量的話,不管黃金是否值錢,都不會影響到富人的財富。即便黃金真的不值錢了,也並不意味著富人就會變窮。畢竟富人不會將資產全部用於購買黃金,在理財這方面的觀念和普通人還是有差距的。
  • 俗語:「富人愛養『二姑娘』,窮人愛養『日日忙』」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富人愛養『二姑娘』,窮人愛養『日日忙』」。鸚鵡是雜食禽類,多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和嫩枝為食,有時候也會食用少量的昆蟲。鸚鵡在鳥類當中的壽命是比較長的,依據品種不同,一些中等體型的鸚鵡能夠活到80歲左右;一些中大體型的鸚鵡則能夠活到30-60歲,而體型較小的鸚鵡也能夠活到7-20歲。
  • 今年30歲的90後,是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職場中年危機的?
    作者|舍予兄 最近發現很多朋友說到了一個共識:20多歲的時候,大家都是打工,每個人差別不大。但過了30後沒幾年,突然發現人和人的分水嶺就出來了!有些人30多歲,在北上廣混得風生水起。比如在我身邊,2015年前入職大廠的一票朋友,一般在杭州保底2套房,平時叫出來吃個飯,話題離不開孩子的高端教育和一年幾次的國際遊。還有的人乾脆就辭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比如前段時間從宇宙條30歲不到退休的程式設計師郭宇,趕上紅利錢賺夠了,決定離開好好想想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但更多的人就沒有上面這麼好的境遇了。
  • 印度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在哪?網友:喝了這碗恆河水,你就明白
    曾經有人問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印度的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在哪?前面已經說了,但是這比較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個具體的事例來看,那就印度人對於恆河水的態度。恆河現在已經被汙染得非常嚴重了,但是許多印度人還是堅持每天去那裡泡澡,口渴了就喝一口恆河生水。
  • 不想30歲的時候面對失業,那你就要做到這三件事
    中間危機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有些人他可能不去考慮這個問題,可是當隨著年齡漸長的時候,這個問題不可避免就要面對了。解決中年危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解決的。在30歲的時候,你有可能面臨很多的問題,一個是失業,一個是無法往上更進一步,當然最慘是失業之後找不到工作。
  • 俗語:窮人腳上沒毛,富人腦頂放光!啥意思?說透窮人與富人差別
    無論是以前的封建王朝,還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均富是人們的現象,實際上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總有兩種群體,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古代的貧富差距非常地明顯,窮人餓死,富人撐死這句話形容的十分恰當,古人們經常會發明一些俗語來諷刺這樣的現象,有的人會很疑惑,俗語在古代也有嗎?
  • 這,才是富人和窮人的根本區別,是窮還是富,都靠自己決定
    貧窮和富裕之間有什麼區別呢?難道只是在於銀行帳戶的數字多少嗎?還是在於駕駛的車是限量版跑車還是普通代步車?或者是在於生活的地方是別墅還是普通住宅呢?事實上,窮與富之間的差距並不真的如此,貧富之間的差距更大的地方,其實是在人的內心。
  • 富人的思維訓練,窮人最快的掙錢方法
    窮人的思維:窮人覺得生活就該如此,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改變現實,沒有長遠的打算和規劃美好的將來,沒有上進心,做事目光短淺,大的利益看不見,小的得失計較的很仔細,做大事時膽怯,不敢向前邁步,只懂得退速,以便失去很多創造財富的機會,這便是窮人的思維。
  • 給你1000萬,你還會成為窮人: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區別,思維
    更多的來自於內在的資格感和價值感,說人話是要臉面。民間有句話叫:打腫臉充胖子。(我想不通為什麼要充胖子?)窮人更願意消費,窮人的錢比富人的錢更好賺。為什麼越是窮人越熱衷於消費呢?窮人沒有生活,只有生存。窮人面臨更多的壓力,更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時間、金錢成本、試錯成本。窮人的成本,也只有時間是唯一和富人公平的地方。
  • 《天道》窮人和富人思維方式為什麼不一樣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在哪裡,從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為人處事」、人情世故、以及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之間的差距,雖然說窮人和富人看起來一樣,實際上思維和格局,胸襟和氣度也不一樣,更重要對於同一個事物做出的判斷,以及解決問題的次序和先後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