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縣隸屬河南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二省交界處,西邊是南陽市宛城區,南邊接壤湖北棗陽市,東邊是桐柏縣和泌陽縣,北邊是社旗縣。唐河古稱唐州、泌洲,歷史悠久,是荊襄九郡北部重要要衝之地。
唐河縣古城牆經過歷朝歷代重建,到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唐河縣城池基本修築完備,城池質量也得以逐步鞏固提高,有些地段輔以磚石加固。其範圍呈東西長,南北較窄的矩形,面積1.36平方公裡。
北城牆在今飛鳳路南邊(飛鳳路即原護城河位置)。西城牆在今唐河第一小學(原城關一小)西院牆向南一線。南城牆在今泗洲賓館北邊,向東經防疫站至唐人街二店南水溝向東。東城牆在今交通路北段,穿過解放路北延至宛東實驗高中,交北城牆東端。
城牆周圍長九裡十三步,高二丈五尺,頂寬一丈一尺;壕塹(護城河)深一丈六尺,寬二丈;垛口三千七百五十個,並營建四座城門。
城門的名字與明時也有所改變:東門是迎暉門(今解放路與交通路交叉口),南門是拱文門(今人民路防疫站門前),西門是澄源門(今楊家樓口東50米左右),北門是飛鳳門(原天爺廟看守所東北角),4座城門上建有閣樓,城門外均建有「甕城」。
用於防禦,城牆四角均建有角樓。城牆建築規模格局就此延續下來,伴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大自然的風雪雨霜和戰爭破壞,雖有部分損毀坍塌,但歷任縣府官員都能夠及時組織民眾進行修復。
在幾百年的封建社會中,為防禦杆匪騷擾搶奪,保護城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極大作用。
根據繪圖,大街南側從西向東依次是梧桐院(街公所)、孤桐齋筆店、花冠店、普濟大藥房、碎貨店、慶記京貨鋪、惠記布店,大石牌坊,再東是同康點心店、茶館;
北側依次是:雜貨鋪、銅匠鋪、福盛永雜貨店、恆泰京貨鋪、冉書鋪、怡和堂藥鋪、大石牌坊,鄭家酒館、興裕長醬菜店、鐵匠爐。
從槐樹口至東城門這一段,只有沿大街門面住戶和南北兩側的黌學和菩提寺、天爺廟、泰山廟、長春觀等,其餘地方多為荒冢及樹叢。
唐河縣城著名的楊家樓口。從這裡向東50米為原西城牆和西城門——澄源門。此口向南為南閣街,向北為北閣街。為明清時期方城至唐縣、棗陽的驛道。解放後為S240省道(方棗公路)。
新華書店西邊的原老君廟街(新民街)。2018年連同三眼井向東的衣裳道(後定名黌學路)修建為仿古一條街。昔日泥濘的小巷成為特色商業街。
位於楊家樓口東300米左右的小十字口。向北為城隍廟街(解放後改為新民街);向南為老君廟街(三眼井附近。解放後改為新民街)。
唐河古城的空間格局可依其群體空間劃分為:以縣衙、書院、文廟等為代表的行政建築群;以泗洲寺、火神廟、老倌廟等為代表的宗教建築群;以街屋、院落、城內及西關商業居住區為代表的民居街坊建築群;以城市周邊散落民居及沿河岸分散聚集點為代表的邊緣散布群。
唐河歷史建築受當地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諸多因素影響,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唐河古城歷史上曾經有縣衙、書院、佛寺、文廟等公共建築,其分布之形制與數量顯示出其作為縣域中心所具有的完備職能,特別是曾盛極一時的菩提寺,現僅存泗洲塔(六十年代還有大雄寶殿,後被拆)。
隨著時代發展,唐河已經發展成為房價高工資低的特別城市,其文化底蘊已經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如今的唐河,沒留下多少古建築,只能從書中知道古代唐河的歷史。
(聲明:「唐河校園生活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平臺尊重版權,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在唐河 關注我就夠啦! 無廣告
您的每一次轉發就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
爆料 | 求助 | 合作 | 投稿 | 微信號:WeiYC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