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獨樹一枝 文 夏天
唐河地處河南南陽盆地東部邊緣,擁有二百多萬畝耕地,境內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特別適宜綠豆生長,是全國綠豆主產區。較長的日照時間使唐河綠豆澱粉含量豐富,而且土壤中富含的矽、鐵、錳、硒等微量元素及礦物質賦予了唐河綠豆的保健特質,這些優勢造就了唐河綠豆涼粉的獨特品質。
唐河涼粉的獨特風味:粉子細、白,辣味足,口感勁道、滑溜,吃起來誘人爽口。我們平時見到的吃到的涼粉,大多以豌豆作為原料,唐河涼粉則是選用綠豆作原料。
世上有多少種小吃,就有多少種風味。記得看過賈平凹的一篇文章,說的是他對西安名吃——「羊肉泡饃」情有獨鍾。看後,有所感,就想到了自己。酸、甜、苦、鹹,我都能吃點,唯獨不擅吃辣的。每每鼓足勇氣吃上一次,直辣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欲喊不能、欲哭無淚,只好望辣卻步,自認無此能耐。所以,賈平凹的「羊肉泡饃」再好吃,我也沒有勇氣吃,那是他的風味,屬於他,就像我家鄉唐河的涼粉屬於我一樣。
唐河縣位於南陽盆地東南部,接近盆地邊緣,有山地、有丘陵,也有大片大片的平地。改革開放後,很多地方的發展速度一日千裡、日新月異,唐河也在發展、也在變,只是發展的速度不像工業城市那麼快。
這裡是全國商品糧基地,農業是這裡的根本,所以,它至今也沒有搭上發展的快車,它如同一輛古老的馬車,馱著厚重的貨物,嘆息著、喘息著,在高速公路旁邊的土路上,很努力地向前走著。它不太開放、不太發達,以至於店鋪林立的大街上,看不到「麥當勞」「肯德基」的影子,隨處可見的仍然是古老的涼粉店和散亂的涼粉攤位。
說唐河涼粉好吃,山西人會有意見。山西的涼粉也很有名氣的,粉子細、白,辣味足,口感勁道、滑溜,吃起來,和唐河涼粉大相逕庭。唐河涼粉是用豌豆粉做的,顏色微黃油亮,口感溫和綿軟。
主調料是蒜汁、薑汁、霍香汁、香椿汁,外淋芝麻醬和芝麻油,辣椒不是主要調料,可根據個人喜好自由取捨。這是涼調的,適合在春、夏、秋三季吃。冬天吃的涼粉一般是熱炒的。
架一口大大的平底鋁鍋,用煤火加熱,蔥姜各色調味品備全,一定要大油、大熱地炒透,直炒到涼粉失去形狀,直炒到涼粉焦、嫩、香為止。盛碗前放上紅辣椒和白綠相間的蒜苗。
說到涼粉,自然要說到童年。將近不惑之年的我,終於明白,我的一生中,只有童年時代是完完全全屬於家鄉的,不像現在,對家鄉只有一些情愫、一些牽掛。
童年時,粗糧淡飯以外最誘人的小吃,就是涼粉。每年春天的三月三趕會,是家鄉的習慣。這是吃涼粉最香、最有滋味的時候。會上,來的是十裡八鄉的人,吃的是十裡八鄉的小吃。最多的是涼粉。
賣涼粉的人,挑一個大挑子,挑子的一頭是調料以及吃涼粉用的物什,另一頭是一層層摞起來、一盆盆等待賣出的涼粉,找一個平整、惹人眼的地方,放下挑子,這臨時攤位就算搞定。然後,賣涼粉的人就開始忙起來。先拿出一塊白抹布,擦一下簡易菜板,用專門切涼粉用的薄薄的刀,把整塊涼粉片成大薄片,再切成寬窄不等的條,整齊地碼放著。
吃涼粉的人,也不用找地方坐下,有的站,有的蹲,吱吱溜溜、有聲有響、有滋有味、毫不費力地就把一碗涼粉吃完。他們沒有過多地稱讚涼粉的味道,似乎還沒有來得及品出味道,涼粉就已經全然落肚。
沒有吃的人,早被四處亂飄的調料味道吸引,更被那些敢於花錢買涼粉吃的人感染,他們目不斜視地走過來,輕描淡寫地說,來一碗。在這些喊著「來一碗」的人群中,有童年的我和我的朋友。我們手中握著經過千辛萬苦從父母那裡要來的錢,在會場上東跑西串,看到那些好吃的、好玩的,我們就停下來,毫不掩飾自己貪婪的目光。只可惜,我們的活動經費太少,最後,我們只好忍痛割愛,選擇最愛的涼粉,學著大人們的樣子,有模有樣地吃起來。
童年吃涼粉最愜意的時候,是夏天的午後。那時的夏天不像現在這麼熱,午飯後,和家人一起坐在樹蔭下,聽著蟬的叫聲,吃著剛剛拌好的涼粉,這是那時最奢侈、最幸福的生活。
20多年過去了,童年涼粉的香味一直飄在我的記憶裡。
如今,我和家人分居兩地,童年的朋友們早已各奔東西,生活的軌跡不停地變幻著圖案,唯一沒有改變的是童年的涼粉,只有這涼粉的味道依然還是童年的。
所不同的是,現在的唐河涼粉不僅僅只是街頭小吃了,它已經上了大臺面。在南陽市的一些高級飯店裡,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一道地方名餚。
有一次,老公從南陽出差回來,剛進家門就急不可待地對我說,你愛吃的唐河涼粉現在名氣大了,已經寫在飯店的菜譜上了。我聽後自然高興,問:好吃嗎?他說,好吃,大家都是外地人,第一次吃,都說好吃,我們一連要了四份,飯店的服務員還偷笑我們呢。
但是,我一般不吃大飯店裡的,我依然吃街頭的、小小涼粉店裡的,我感覺,這才是屬於我的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