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豐民
涼粉,在家鄉民勤歷史悠久,多少年來,流傳至今。涼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麥麵涼粉,蕎麥麵涼粉,黃豆面涼粉,沙米涼粉等等。都是家鄉的特色食品。使用的材質的不同,涼粉的品種也不一樣,味道也各不相同。沙米涼粉,更是特色中的特色食品。
沙米涼粉,是家鄉民勤的特色美食,也是來民勤旅遊,探親訪友的人們,最喜歡食用的首選小吃,也是家鄉人外出走親串鄰要帶的首選特色美食。
要說沙米涼粉,首先就要說起沙米。沙米來自「沙篷」,家鄉的人們俗稱「沙米墩」,沙篷來自大漠。
沙篷是一種沙生植物,渾身有刺,身材矮小,生長在沙漠中,耐旱性強,生命力極其旺盛,少有雨水,就快速生長。乾旱年景,只生存結不了飽籽。籽粒特小,和梭梭籽粒大小差不多,可用「小的可憐」比喻。
每年金秋,農曆十月,就是沙篷籽粒飽滿的時節,到了「打沙米」的時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漠中沒有路,人們騎上毛驢或駱駝到沙漠中「打沙米」。那時候,打沙米是很簡單卻又是很辛苦的事,帶上行李工具,到了沙篷生長好的地方,安好「營寨」,就開始打沙米。先把「沙米墩」鏟好弄到一塊,放在事先帶的單子上,用「連枷」(木製的工具)反覆拍打放在單子上的沙米墩,直到沙米墩上籽粒打盡為止。周邊的沙米墩打完後,再挪地方,這樣反反覆覆,打夠為止。要打沙米的多少,根據能帶出沙漠或自感滿足即可。
打回家的粗沙米,放在院內或場上晾曬風乾,揚淨除沙,用石碾子碾細去皮。做沙米涼粉的沙米,不易久存,根據用量大小決定碾的多少。
做沙米涼粉前,把碾細弄淨的沙米,先用水淘洗乾淨,按照沙米飽滿的程度,一碗沙米加四至五碗水的比例(取沙米與加水,用同樣大小的碗),浸泡一晩上,取一把乾淨的麥草,放在大口瓷器中,加入浸泡好的沙米,使勁搓揉,然後將搓揉出的米汁倒入另一個器具中,再在原瓷器中加浸泡好的沙米搓揉,依次類推,搓揉完為止。然後再將沙米汁,用面籮將沙米汁過濾後入鍋,加適量的食鹽攪勻,就開始生火做涼粉。鍋臺前須有專人,用鐵勺子緊貼鍋底,隨著鍋內溫度升高,同一個方向勻速不停的攪動,以免沙米麵汁沉底炕糊,直到沙米涼粉做熟。涼粉做熟後出鍋,盛於盆或其它的器具中,直到冰涼後(最好放大約一晩上的時間),才可食之。
人們常說:吃涼粉就吃的個拌頭。這話說的一點不假。不管是什麼材質做的涼粉,拌頭很重要,是關鍵。吃涼粉的拌頭,一般都有辣子,蒜泥,蔥末,芥末,食醋等。吃涼粉的拌頭,除食食醋外,其它的都用清油燒開潑好後,才可以拌涼粉食用,這樣才味香可口。特別是大蒜。如若不信,不妨一試。
涼粉涼透,從器具中倒扣在案板上,切刀入水取出後再切涼粉,切幾下入一下水,這樣切涼粉時不粘刀。切涼粉時,先切成片再切指頭粗細的條。裝碗配料,即可食之。那可真的是美餐,涼爽爽的,滑溜溜的,油沫沫的,辣習習的,吃的可口,吃的冒汗,使你吃了這頓想下頓,想起就流口水,終身難忘!
吃是飲食文化,它與酒文化,茶文化等其它文化,相互並存於世間。它在給人們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也同樣給予人們以文化的享受。各種各樣不同的材質,滋生出各種各樣的不同的美食,是人們才能的展示,更是人們智慧的體現,它能流傳至今,靠的是人們手教口授,代代傳承,且經歷了時光的驗證:它就是真正的美食,特色的美食。我們的責任,就是繼續做好民勤美食的傳承與享受,創新與推廣,使民勤的特色美食,走出民勤,走向全國,享譽世界。
沙米涼粉,是真正的美食珍品。
民勤美食,是真正的特色美食。
打沙米時,連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