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美食家鄉味兒 (一)

2021-02-17 雲捲雲舒中的李力

題記:帶著家鄉胃走得再遠,最惦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

 

 

前次回運城,小夥伴問我想吃什麼。

炒饃花——我幾乎脫口而出,那個館子還在吧?

 

在是在,就是有些簡陋,要不你再想想。煮饃館、水圪塔館、隆興麵食館。。。點名一般,把記憶裡正宗的特色館子點個遍,最後決定還是去那家饃花館。

 

一說饃花館,不用解釋,彼此都知道就是特指那家「聞喜蔥花餅饃花館」,位置就在過去老行那裡。有一年我一大早從龍城搭飛機回去,一聽說我沒吃早飯,小夥伴直接就把我拉到那裡 ,一個蔥花一碗炒饃花一碗麥仁湯一碟小鹹菜擺放在我眼前時,我深深吸了口氣:你怎麼知道我想吃這個哩?

對方哈哈一笑:不用猜!這麼早趕回來還沒吃飯的,肯定就是惦記著這個。

哈哈,一起成長的職場發小就是這麼貼心。

 

說起這家蔥花餅店的前世今生,其實就是梳理在運城上班那些年青春歲月裡的美食印記。

 

在運城這個小麥產區,早飯大都是從麵食開始的。這個麵食,就特指饃、餅子、水煎包,麵條不算,運城人早飯很少吃麵條。當然給上學娃煮個方便麵打個荷包蛋的偶然之舉不能算做主流,可忽略不計。

運城氣候溫潤,街頭巷尾早點小攤盛行。推個三輪小車子,上面擺著放熱饃的保溫箱子、調好的五六樣涼菜。有的還放著一個小爐子,想吃炒菜的手腳麻利地一炒,把熱饃用刀從中間切開,把喜歡的菜各樣都夾一些,饃夾菜就做好了。饃饞口菜鮮香,邊走邊吃一會功夫就報銷一個饃,早飯也就解決了。

 

但自從發現了這家蔥花餅攤子後,我去的最多的就是那裡。在那個早點攤上,碰見同學熟人是大概率事件,至於說與單位的同事共進早餐,幾乎就是每一次的必然——那天在路上,我們幾個不約而同地說,我們的青春胃就是這個攤子成長的忠實見證者。

 

那個早點攤子,就在中銀大道與河東路的交口處,距離單位不過一二百米遠。幾張小桌子的四周擺著長凳子——是真正的長凳子,人多的時候,一條凳子上至少得坐三個人。早點天天老三樣——蔥花餅、炒饃花、麥仁湯外加涼拌小菜。一家三口各有分工,男人烙蔥花餅、炒饃花,女人跟女兒負責端飯。 食客也不用選擇,要不一個蔥花餅一碗麥仁湯一碟小菜;要不一碗炒饃花一碗麥仁湯還是一碟小菜,隔三差五地去吃。

 

那時候運城清掃垃圾的模式還比較原始,各個家屬院打掃衛生的,前一天晚上把垃圾堆放在十字路口指定地點,等著第二天環衛車拉走。這個早點攤子不遠處就是垃圾堆放地,清晨清理之後還常常殘留著垃圾。但食客似乎熟視無睹,並不影響食慾。

蒼蠅小館嘛,更何況這個只能算是蒼蠅小攤呢,有些飛行物難免。咦,這個小攤多會開始搭上篷布啦?有了這個篷布,就徹底隔絕了垃圾堆,下雨天也可以出攤,從此後食客不用在雨雪天氣中一邊經受饞蟲折磨一邊盼望風停雨駐,真是一舉兩得。

 

就這麼高興著,一不留神,又發現蔥花餅的攤子旁竟然搭起了一個簡易的鐵皮房;再後來蔥花餅攤子徹底來了個華麗轉身,搬到了馬路對面,租起了一個門店。 有了店面,就開始增加了新的品種——但蔥花餅、炒饃花、麥仁湯這老三樣依舊保留不變,也是吸引食客一路跟隨的拳頭產品。

 

說起來運城十三個縣,縣縣都產小麥,饃饃是各縣人日常吃食中的首選,但聞喜饃在各縣饃界始終保持著出類拔萃的地位。這家聞喜人開的小店單憑著蔥花餅、炒饃花就能引領食客一吃就再也忘不了,也算是有天然優勢。

 

家在運城的人,知道的第一道家常快餐一定是炒饃花,從小就吃並且幾乎人人都會做。蔥炒雞蛋後,放入切成丁的饃花翻炒,出鍋。快吧?快。快是真快,吃得快也忘得快——普普通通毫無特色,似乎不值得一提。 但人家這個小店的炒饃花,也是這三樣,竟然就香得難以忘懷。吃一口香——蔥香饃香雞蛋香;再吃一口,味道綿長。饃,虛綿香酥但吃起來不糟;有勁道又不幹,雞蛋香但似乎又看不到,仿佛就那麼深入到那些饃花的筋髓裡了。哎吆,這麼一說,口水就又開始不淡定地外溢了。

 

如果還能忍住誘惑不急於撲到美食上,那麼站在蔥花餅爐子邊看打餅子也是享受。蔥花餅的麵筋道得能夠抻到薄如蟬翼一般,師傅撒上蔥花一層一層捲起來,用手一摁,先在鏊子上烙再放進爐子裡烤。等個三五分鐘,一枚表皮酥脆餅芯軟而勁道的餅子就出爐了。蔥花餅,剛出爐時很燙,從左手倒到右手,一掰開,蔥香撲鼻而來,口水湧動。迫不及待吸溜著咬一口,仿佛與記憶裡的故人撞了個滿懷又被一把抱住,那種滿足無以言表。

 

時光匆匆不經用。彈指一揮竟然就離開了家鄉十六年之久了。

 

蔥花餅店裡端飯上菜的還是當年的一家人,那位小姑娘已經是成熟的婦人了,但她的模樣沒有大變,聞喜口音還那麼親切。讓我驚奇的是,客人報菜她不用筆記,就那麼你說她答,把各桌客人安排得妥妥帖帖。

 

沒想到中午的食客也不少,店裡增添了不少菜品,都是地道的家鄉味到。我一看,炒涼粉想吃,白蘿蔔炒粉條、青西紅柿炒辣椒、醪糟湯哎喲都想吃。。。當然,最最想吃的,肯定還是從前的老三樣。

那老三樣,蔥花餅、炒饃花、麥仁湯,都還保持著記憶裡不變的味道。

果然如《泰囧》裡那句臺詞——蔥花餅好吃的秘訣就是,自己做不開分店——看起來這真是經營的秘訣。

 

吃完飯我特意去老行門前走了走。那條街上的梧桐樹大多數都已經粗壯到需要一人合抱了。天氣不冷不熱,樹影斑駁陽光透亮,看著過去的辦公樓現在已經被拍賣改變成酒店,有那麼一會兒竟有些莫名的傷感。我甚至還能找到一樓那間自己曾經的辦公室的窗戶。至於青春歲月裡的舊事,距離自己竟然那麼近,仿佛一回頭就能看到昔日的小夥伴,笑容還那麼親切。

 

環顧四周,單位北邊的保險所南邊的土地局對面的農機校依然都還在那裡,熟悉的環境中連根拔掉的竟然只有這裡。

 

這麼一想,就越發惆悵起來,覺得剛剛滿足的家鄉胃似乎也有一絲空虛。

 

 

 

相關焦點

  • 七夕會·美食|家鄉那濃香的粉
    其實,我的家鄉也有粉,一種是揚米麵,一種是粉扎。揚米麵和南方的粉相似,以單一的米作為原料,而粉扎則是一種米加豆類的複合食品,它的「靈魂」是加入的各種豆。喜歡粉扎的人,更傾心於那種馨香的豆香和在口舌上的質感。四季的拉開總得有點儀式感,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款款而來時,鄉人們灶間的食物也有了相應的變換。
  • 【家鄉美食】呂安太丨我愛家鄉的大紅薯
    「木纂西坡好紅薯」,說的就是我家鄉的農產品。儘管我離開家鄉故土40年了,但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吃鮮紅薯、吃窖紅薯、吃紅薯片的情景,我當時以為它便是天下最好吃的食品。我家鄉的紅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長在坡地,紅薯吃起來面、甜、味濃;另一種是長在洪河邊和砂鍋地,紅薯吃起來梗,蟲拱的多,不好吃,家鄉人叫它水紅薯,是加工粉條的原材料。
  •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中的方言味兒
    ——今年十一黃金周最有國民度的一部電影莫過於《我和我的家鄉》了,影片中,各個地區的方言讓《我和我的家鄉》的五大單元在視聽呈現中各具特色。在影視劇中為何偏愛使用方言,衡水方言有哪些特點,保護方言對中國語言文化又有怎樣的影響?本報記者特邀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學院教授桑宇紅一一為讀者解答。
  • 家鄉美食莜麵香
    記得有一次回村裡,正碰上本家二哥蒸熟了山魚魚,我也就沒有客氣,穩陪大坐的 坐在了炕上,舀了一大碗雞蛋湯,把辣椒摻和得紅嘟嘟的,撲流撈拉地吃了起來,等我黏頭汗浸地吃完一籠的時候,他們都笑了!問我吃香了嗎 ! 我說:真香,還是家鄉飯解饞。
  • 家鄉美食|丁豐民:沙米涼粉
    □丁豐民涼粉,在家鄉民勤歷史悠久,多少年來,流傳至今。涼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麥麵涼粉,蕎麥麵涼粉,黃豆面涼粉,沙米涼粉等等。都是家鄉的特色食品。使用的材質的不同,涼粉的品種也不一樣,味道也各不相同。沙米涼粉,更是特色中的特色食品。
  • 多位參與者感嘆:能推薦家鄉美食,榮幸之至!
    樹莓樹下逗大鵝,果汁燉鵝究竟什麼味兒?」在味道調查員曹洋的介紹中,鏡頭開啟了陽泉味道調查之旅,45分鐘的節目裡聚焦了桃仁月餅、醬油醋羅非魚、壓餅、紅豆湯等傳統特色美食,讓全國觀眾對陽泉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介紹一下家鄉的特色美食
    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家鄉的美食,但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映像中的家鄉破破爛爛,唯一說得上的就是壽縣的城門和八公山了。以前的城門要說壽縣的美食首先要說的就是"大救駕「,相傳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徵討淮南,大將趙匡胤攻了九個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
  • 頂真的家鄉 藏族的美食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一樣的美食,它不但牽動著遊子的味蕾,也牽動著遊子的心,我們來看看藏族有哪些美食吧。酥油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而來,將奶汁到入叫做雪董的特製大桶裡,用力上下攪拌數百次,表面浮出一層淡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冷卻後就成了酥油。酥油營養豐富,主要吃法就是打酥油茶喝,逢年過節,人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 【原創】家鄉的味道
    這種甜是幾個山娃子用木棍挖出山土瓜後大家一人嘗一小塊的味道;這種香就是煮山豬火腿的味道,村子裡一家人煮火腿,整個村子都飄蕩著濃濃的清香,豬肉的香味是主體,中間還瀰漫著花椒、八角、草果、芫荽、魚香的味道,一踏進村子就會令人垂涎欲滴。家鄉的味道,還有幹松毛燒豬毛的味道、在火炭上燒豬肉的味道。家鄉的香味,是哥哥娶媳婦八大碗散發出來的香味;家鄉的香味,是過年煮年貨瀰漫的香味。
  • ECNUers 家鄉美食大PK,哪一道勾起鄉愁?
    ECNUers回到家鄉也在以當地的傳統忙著備年貨吧?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之外最讓大家魂牽夢繞的一定就是家鄉美食啦~最近咱們的微博君發起了家鄉美食的徵集令~讓我們一起跟隨著五湖四海同學們的鏡頭看看家鄉的什麼美食是他們的牽掛?
  • 傳承地方文化 吃遍家鄉美食——「陽穀賓館美食街」開業啦!
    傳承地方文化 吃遍家鄉美食「陽穀賓館美食街」12月18日正式開業啦!陽穀賓館美食街是由景陽岡文旅集團精心打造,深入挖掘家鄉傳統飲食文化,推出符合大眾口味的傳統特色美食,是集早、中、晚餐於一體的綜合性美食街。傳統美食家鄉傳統早餐,油條、燒餅、肉盒、小籠包、羊肉湯、豆腐腦……不勝枚舉,在陽穀賓館美食街不但能大飽眼福更能大飽口福!
  • 我的家鄉在四川大竹,有很多特色的小吃美食
    一,特色美食之一就有醪糟。東漢醪糟就是我們老家,被譽為醪糟之冠,醪糟之鄉!本地很多手工製作的醪糟更具年代感,也是小時候,記憶深刻的美食之一!超級好吃!所以醪糟雞蛋湯算是家鄉特產美食:【做法簡單】雞蛋打散玉米澱粉加水攪勻,成為水澱粉,水沸騰後把蛋液均勻的淋入鍋中,倒入醪糟,沸騰後,加入水澱粉勾薄芡即可。荷包蛋配上醪糟湯圓,也是一種標準的吃法,先把清水微開,就下湯圓,在下雞蛋,6成熟,就下醪糟,再來5顆枸杞,攪拌一下就起鍋!這樣的醪糟湯圓荷包蛋好吃還營養! 二, 豆腐乾也是家鄉美食!
  • 家鄉有道美食——五佛臊子麵
    馬上迎來十月一的長假,又是出門旅行的時候啦,您想好要去哪兒玩兒了嗎?如果還在猶豫,我呀建議您去我的家鄉甘肅溜達一圈兒,那邊不是一味地荒涼貧窮,有著全中國氣候和地理最全面的特點,也有很多特色的西北美食,只不過宣傳的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而已,接來下我給您介紹一下家鄉的一道美食——臊子麵。
  • 昌記美食 家鄉好滋味
    山是故鄉青,月是故鄉明,美食自然也是家鄉的最接地氣。廣西各地的特色菜,總有一款能讓你找到家的溫暖。news 【吃貨記者  小虹:又到了一周吃貨喜樂會的時間了,這一周要帶大家吃的將是廣西各地最具特色的風味美食,比如說有玉林牛巴粉,巴馬香豬黑粽,南寧柳州風味結合的老友田螺鴨腳煲,還有麻辣小龍蝦,……】
  • 全國各地家鄉菜大盤點!最美不過家鄉的味道
    而你們的家鄉菜又是什麼呢?看了這麼多,思鄉之情是否驟然湧上心頭?每年除夕,美食君除了享受地吃,看著媽媽張羅了滿滿的一桌家鄉菜,每次都情不自禁地拍照炫耀,記錄下團聚中最幸福的時刻!當溫情的家鄉菜遇見搞笑的段子,當美食的照片撞上佛系的文字。一方年夜飯桌上,滿載的是團聚的幸福和歡笑!
  • 島城少先隊員點讚家鄉美
    「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青島人的鈣奶餅乾、雞蛋菠蘿豆,口感酥脆,入口即化,讓我們一起追尋爸媽小時候的青島味兒!」「這是我們街道的志願者奶奶,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她們都堅守崗位。非常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也祝我的家鄉青島越來越好!」
  • 【我的家鄉我來說】我的家鄉叫鎮湖
    家鄉的種種都能輕易喚醒那一絲思鄉的情意來挑戰,你的家鄉,你來說送家鄉C位出道(點擊圖片可了解詳情)挑戰村莊【三】【鎮湖村】在白雲區人和鎮的南邊在鎮湖,地道的鄉村美食吃不停麻餈、薄撐、煎堆、鹹水丸......
  • 那些讓作家們忘不掉的家鄉美食,哪一種是你的最愛?
    同樣地,那些愛好美食的作家們對故鄉味道也是懷念無比,它們在作品中通過對家鄉味道的描寫來抒發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今天,小編收集了一些名家們所寫的家鄉美食,快來看看吧! 魯迅之梅菜扣肉 魯迅是紹興人,而梅菜扣肉是一道著名的紹興菜,所以魯迅對這道菜情有獨鍾是有緣由的。
  • 【草根夢想空間・徵文選登】舌尖上的家鄉
    又到了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小時候就有一種情結,到了秋天就會特別思念家鄉。最早有這感覺還是初中,因為那時在離家20裡外鎮上的中學寄宿,每周六回趟家,騎著單車帶足夠吃一周的鹹菜和大米再去學校。每到秋季回到家裡,看著田野裡金黃的稻穀,聞著剛收割完空氣中飄蕩的那股青草味兒,望著遠處燒火糞(將樹葉、秸稈等堆在一起燒草木灰製作鉀肥)嫋嫋升起的白煙,慢慢遠去變成纏著青山的一條玉帶,捧著剛從火糞堆裡刨出來的烤紅薯,拍一下表面的灰塵,剝開皮就能露出如油黃鹹鴨蛋黃般黃橙橙的薯肉,雖然吃完灰頭土臉,卻十分迷戀那種鄉野的醇香。
  • 美食地圖|思念從家鄉菜開始
    捏時雙手合攏,兩個大拇指往裡一擠,使餃子呈帶花邊的疙瘩狀。所以也有叫羊肉疙瘩、豬肉疙瘩的。同學來稿:對於北方的孩子來說,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回家能吃上一頓家裡的餃子。尤其是媽媽做的酸湯水餃,絕對是在外面不可能品嘗到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