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夜雨之唐州菩提寺

2021-02-13 唐河港

       在河南省唐河縣城的老城區解放路北側,聳立著一座高50多米的建於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的八稜體錐形磚塔,名曰「泗洲塔」,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重點保護單位。當年和泗洲塔同時建造的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的寺院--菩提寺。

       菩提寺的前身,為一建置不大的寺院,名曰泗洲院,約建於晚唐時期。北宋仁宗嘉(1056--1063)至英宗治平(1064--1067)年間,趙尚寬、高賦先後任唐州知州,他們大力推行獎勵農耕,招徠流民,興修水利的政策,使唐州地區(轄方城、泌陽、桐柏、比陽、湖陽五縣)戶口猛增,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人矚目的上等州郡。在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裡,僧人易於化緣募捐,州政丨府也有餘力提供財力支持,於是,擴建寺院便提到了議事日程。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當泗洲塔正修築的時候,在智洪禪師的主持下,寺院的擴建工程也開基了。擴建後的寺院易名為菩提寺,具備「七堂伽藍」的形制,即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山門、佛殿(不只一種)、講堂、方丈(住持的寢室兼工作室)、齋房、浴室、東司(廁所)。這是佛寺向普及化、專業化發展的標誌。到宋徽宗年間,唐州菩提寺已是聲名遠播,遊客如雲了。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金軍南侵,北宋滅亡,唐州地區也陷於血雨腥風之中。金軍悍將銀術可、撥離速先後在唐(州)、鄧(州)、襄(陽)燒殺擄掠,所過城市被摧毀,鄉村化為灰燼。從1126年秋金軍鐵蹄第一次踏入唐州,宋金在唐州地區反覆爭奪,蒙元王朝的野蠻統治,至明洪武初年的二百四十年時間裡,唐州十室九空,杳無人跡,菩提寺也牆倒屋塌,寺僧星散。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重建菩提寺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在高僧智福的倡導與主持下,在紳士、名流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捐助與大力支持下,「重修寺宇,增建殿堂」。與此同時,年久失修的泗洲塔也得以修繕加固,從而使菩提寺氣象更新,法丨輪大轉。

  從洪武初年起,唐州已「廢州為縣」,唐縣菩提寺在享受了二百六十多年的供奉後,又由盛轉衰了。「明季盜起,土人肆應,」李自成農民軍得到唐縣饑寒交迫者的響應,那處「據地最高,東西廣八十八步,南北縱二百二十步,閎敞壯麗」的縣治(縣政丨府)被毀,成為一片廢墟,而地處城外的佛門建築菩提寺也未能倖免,遭到 「肆意蹂踐」,殿堂所剩無幾。在滿人統治中國的漫長歲月裡,從康乾盛世直到清末,唐縣菩提寺得到多次修葺,大體繼承和保留了宋、明時期的規模與建置。同時,隨著城池的東移,「倚河為城」的舊有格局被改變,菩提寺居於縣城中心偏東位置,正所謂處繁華風雅之地,憫人間悲歡冷暖。

  菩提寺遭到毀滅性破壞是在民國年間。1927年,盤踞華北的馮玉祥乘國民政府北伐之機,把主要勢力擴展到河南一帶。他本是名基督徒,向來歧視佛教,為了不斷擴充武力,下令向全省各地大小佛寺徵收稅款。在遭遇抵制後,他首先派軍警搗毀位居河南首剎的開封相國寺,其後,全省大小數百所寺廟,三十萬人的生命財產,兩千年的歷史文物都受到極大戕害,所有寺產均被充公。唐縣菩提寺也在劫難逃,僧眾被驅逐,被勒令還俗或強迫從軍,寺院改為學校。人們再也不能前去拜佛進香,再也聽不到菩提寺的暮鼓晨鐘了。到了公元一九六六年(那是一個政治狂熱的年代),最後一座大殿被拆毀,之後,殘存的建築也都不復存在,菩提寺不留痕跡的、完全的在唐河土地上消失了。

  唐州菩提寺在其盛時,為一設施齊全,規模較大的禪院,它的北部和中部,包括了今寶塔賓館的全部及部分民居,南部則囊括了縣公安局及其;家屬院一帶,東、西、北三面為水環繞,山門面臨東大街即今天的解放東路,整體呈長方形,佔地20餘畝,是一個環境幽雅的叢林聖地。

  除了泗洲塔外,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大型寺院還有藏經閣,不知唐州菩提寺有無此等建築。東西配置則有伽藍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堂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區集中在中軸線左側(東側),包括僧房、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職事堂(庫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館區」則設在中軸線右側(西側),主要是雲堂(禪堂),以容四海之來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今寶塔賓館西廡,還存有十數間坐西朝東的磚瓦房屋,那大約就是當年寺院的「雲會堂」吧!

  山門與天王殿 菩提寺的前殿,包括山門(山門殿)、鐘樓、鼓樓、天王殿這一組設施。「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稱。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唐州菩提寺當是把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式,且在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進入山門,便是左鐘樓右鼓樓。所謂「晨鐘暮鼓」,即早晨先擊鐘,以鼓應之,晚上先擊鼓,以鍾應之。佛寺鐘鼓安置處甚多,而以鐘鼓樓所置為最大,稱為大鐘大鼓。由山門往裡走,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內供六尊佛像。殿中間供彌勒,面對山門,大肚坦胸,和顏悅色,笑口常開。北宋以前,佛寺中供奉的是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北宋時期大肚彌勒逐漸取代了天冠彌勒。彌勒的背後供韋馱天,面對大雄寶殿,這韋馱天全身中國古代武士戎裝打扮,是寺院的守護神。二位背靠背,中隔板壁。殿兩側供四大天王(多聞、持國、增長、廣目)。

  大雄寶殿 天王殿再往北,就是正殿,俗稱「大殿」,正名「大雄寶殿」。這是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稱,具體指的是佛有無邊法力,能夠降伏「四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在大雄寶殿中,有供一位主尊的,有供三尊佛為主尊的,唐州菩提寺則是「五佛同殿」。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塑像居於中央,迦葉、阿難兩位尊者陪侍兩側,再兩側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這是典型的宋代古剎遺構。大雄寶殿北倚泗洲塔,是寺院的最主要建築,「文化大革命」初年被拆毀的,就是這座大殿。

  法堂 法堂亦稱講堂,坐落在菩提寺北部,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是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堂中設法座、置講臺,還要列置聽法席,並設鍾、鼓,上堂說法時擊鐘鳴鼓。

  關帝廟 故老傳說,在菩提寺的西北隅,還建有關帝廟,中供關帝,關平與周倉侍立。這是完全漢化的殿堂,想來是供關帝在伽藍殿或大雄寶殿值班後休息的私邸。

  唐河歷史悠久,境內有多處仰韶、屈家嶺文化遺存及新石器時期遺址,早在2220年前就已置縣,勤勞、智慧的祖先們為華夏文明做出了積極貢獻。千年古剎菩提寺就是唐河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在各項宗教政策逐步落實的今天,挖掘、繼承和光大當地優秀文化遺產,宏揚先進文化,是黨和政丨府及130萬唐河人民的神聖職責。今日之唐河,社會穩定和諧,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完全具備恢復菩提寺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過去封建王朝時期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今天不但能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盛世修寺,功在當今,德澤千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座全新的佛教寺院,出現在古老而又年輕的唐河縣城,神州大地,處處都能聽到來自菩提寺雄渾悠遠的鐘聲。讓唐河菩提寺廣播梵音,普披法雨,讓寺僧虔誠的祈禱,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眾生康寧,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唐國 與 唐州 唐河淵源再探討
    比陽作為泌州屬縣之後一直存在,元時(1266年)比陽降為毗陽鎮,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縣,以唐縣之舊名「泌陽」為其縣名,至今。3,唐河的沿革:我們說的唐河指的是現在的城關鎮。唐河最早設縣於北魏年間(368至534年),當時為南襄州襄城郡上馬縣。西魏(535至556年)沿用。北周稱湖州襄城郡上馬縣。隋大業三年,上馬縣屬舂陵郡,郡治在現在棗陽吳店鎮北三裡。
  • 【南陽舊事】也說唐河明代唐州降縣事
    我最敬重的老鄉文化記者姚偉,在他關於唐河的考證裡,唐河最終從唐州降為縣,其原委是「因人口過少,唐州被降為縣」(《大河報》「厚重河南
  • 唐河歷史文化,唐河古城牆探究,古代很多名人曾到過唐河
    唐河古稱唐州、泌洲,歷史悠久,是荊襄九郡北部重要要衝之地。唐河縣古城牆經過歷朝歷代重建,到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唐河縣城池基本修築完備,城池質量也得以逐步鞏固提高,有些地段輔以磚石加固。其範圍呈東西長,南北較窄的矩形,面積1.36平方公裡。北城牆在今飛鳳路南邊(飛鳳路即原護城河位置)。西城牆在今唐河第一小學(原城關一小)西院牆向南一線。
  • 唐河歷史文化:唐河古城牆探究
    唐河古稱唐州、泌洲,歷史悠久,是荊襄九郡北部重要要衝之地。唐河縣古城牆經過歷朝歷代重建,到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唐河縣城池基本修築完備,城池質量也得以逐步鞏固提高,有些地段輔以磚石加固。其範圍呈東西長,南北較窄的矩形,面積1.36平方公裡。北城牆在今飛鳳路南邊(飛鳳路即原護城河位置)。西城牆在今唐河第一小學(原城關一小)西院牆向南一線。
  • 美好唐河簡介
    唐河古稱唐州、泌洲,歷史悠久,為中州大地上一塊明珠。夏、商時代為《禹貢》豫州之域,周為申、謝、唐、蓼國地。公元前505年楚國設湖陽縣,秦仍建置湖陽縣,屬南陽郡。境內現存多處仰韶、屈家嶺文化遺址。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馬武、光祿大夫樊宏以及中國現代哲學泰鬥馮友蘭先生等名人故裡。
  • 龍虎環抱的石柱山是大禹繫舟處,如果舟能找到,唐河就發達了
    今天我們就從大禹治水開始,從講好唐河故事出發,論論唐河的文旅資源,拋磚引玉,結合馮友蘭的老鄉們的智慧才華,猜想一下如何實現經濟轉型之下,唐河的文旅融合發展、以及怎麼做好旅遊開發。南陽的名字出現在周朝初年,因為成周之南、漢水之陽而得名。在南陽這個名字出現之前,這個地方難道就沒有名字稱呼了嗎?
  • 《唐河縣誌》記載的唐州歷史上自然災害『源潭天空•馬灣村志』
    (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分兵屯田於唐州, 谷豐。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義軍王權(布王三)攻佔唐州。對災民開倉放糧。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縣城始設管辦常平倉,旨在調節糧價,備荒賑恤。(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縣城東建醫學一所, 收治災民。
  • 河南一縣,古稱唐州,為長安洛陽通江漢平原官道,兵家必爭之地
    另一座位於河南唐河,始建於宋紹聖二年(公元一〇九五年),歷史上曾多次重建,"古塔凌煙"是唐河八景之一 。同樣在唐河縣城,有一文筆峰塔,始建於明末清初。塔為仿樓閣式磚塔,分九級,塔身通高30米,外形酷似一支飽蘸濃墨的神來之筆,與城北的泗洲寺塔遙相呼應,素有"一城擔二塔,二塔抬一城"之說。
  • 佛教藝術佛教磚石古藝術 摩訶菩提寺
    巍巍壯觀的摩訶菩提寺最早應為公元前三世紀大興佛法的阿育王所建。
  • 趙榮 | 寇水就是唐河
    最近一次涉足唐河是一周前,之前先去到山西靈丘覺山寺,覺山寺位於靈丘東南十五公裡的覺山間,進入山間谷底也就是唐河流經之處,在冬季早晨八點至九點時分太陽還未把整個山巒都照亮,山體的細節處於暗與灰的層次之中,站在覺山寺山門向前望去,層層疊疊的山峰迎著初升太陽的光暉,「遠」與「近」都是多種多樣的關係。其實大山在這樣一個季節中顏色的變化實在是單一得有些孤獨,只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增添了幾分舞臺劇場景變化的意味。
  • 唐河復航工程正式動工
    河南日報訊(記者 孟向東 通訊員 時天範)「預計一期工程三年後建成,屆時500噸的船舶可以從南陽出發通江達海,也可以從長江經漢江逆唐河而上,抵達南陽的新野、唐河等縣,極大地促進物資流通。」12月21日上午,唐河復航工程在唐河縣郭灘鎮正式動工,南陽市副市長範勇向記者介紹。
  • 家鄉的風味,唐河涼粉只屬於我
    圖 獨樹一枝  文 夏天唐河地處河南南陽盆地東部邊緣
  • 唐河大峽谷
    靈丘唐河大峽谷以靈丘道為軸線,隘口兩側自北而南有北魏時期的隘門塞、義倉,文成帝御射臺及《皇帝南巡之頌》碑、孝文帝敕建的覺山寺及巍峨壯觀的遼代磚塔
  • 泰瑞·惠德強強合作 唐河梔子香飄四海
    夏日清風破暑熱,唐河梔子傳佳音。7月27號,南陽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照鑑未來集團旗下大宗商品貿易流通板塊的核心企業海南惠德商貿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唐河縣舉行。此舉標誌著唐河的梔子名片,將乘風遠航,香飄四海。
  • 雲臺二十八將與南陽唐河
    而南陽所轄的唐河,一個縣就湧現了四名開國大將,是為東漢開國「將軍縣」。他們就是「唐河中興四將」。岑彭駐紮在武陽,成都攻克在即,這引起了公孫述的極大恐慌,這時他使出了下三濫的手段,派一名刺客,謊稱是逃亡之人前來投降,岑彭收留他後,那人乘夜間刺殺了岑彭。一代名將就此隕落。第二年,在吳漢率領的漢軍地強大攻勢下,公孫述政權徹底滅亡。岑彭死後,光武帝為之諡號「壯侯」,厚賞了他的妻子兒女,並讓其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
  • 漯河新西環加緊施工,唐河大橋下部結構施工全部完成
    12月17日,鐵哥從中鐵八局獲悉,日前由該公司承建的漯河新西環項目唐河大橋下部結構施工全部完成。漯河新西環項目是省道s222開隧線漯河境的一部分,路線基本呈南北走向。起點位於新店鎮三趙村西南,與孟平鐵路交叉,跨越沙河、澧河、唐河後,與寧洛高速、漯舞鐵路交叉,終點止於漯河市源匯區大劉鎮村東,路線全長20.6公裡。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行車速度80公裡/小時,總投資22.37億元。據了解,漯河西環線唐河大橋全長487米,主要工程為102根樁基、22個地系梁、4個橋臺、90個墩、30個蓋梁。
  • 唐河復航工程正式動工 全長128公裡計劃投資79億元
    「預計一期工程三年後建成,屆時500噸的船舶可以從南陽出發通江達海,也可以從長江經漢江逆唐河而上,抵達南陽的新野、唐河等縣,極大地促進物資流通。」12月21日上午,唐河復航工程在唐河縣郭灘鎮正式動工,南陽市副市長範勇向記者介紹。  唐河復航工程是國家「十三五」國防公路水路規劃建設項目,也是我省「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全長128公裡,計劃投資79億元。當天動工的是唐河復航工程一期,即從河南、湖北省界至唐河縣馬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