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舉賢才

2020-12-16 騰訊網

《論語·子路》中記孔子談到治國的具體措施,就是舉賢才。只有賢才被舉上來,被重用,才能幫助國君把國家治理好。歷史上舉賢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文王訪賢」了。

周族是興起於西北黃土高原的一個部落,到了古公亶父時,已經有了一定發展。傳到他孫子姬昌(周文王)時,已經有了相當大的力量,商紂王封他為「西伯」。他的做法與紂王相反,紂王迷戀於喝酒、打獵。他禁止飲酒,不準貴族打獵,鼓勵人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於是許多人投奔他,逐漸強大起來。紂王感到西伯對自己是很大的威脅,便把他囚禁到羑裡。姬昌令部下向紂王送去很多珍寶、美女,紂王釋放了他。

姬昌見紂王昏庸殘暴,失去民心,決心對他討伐,可是縱觀朝內缺少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便到處物色人才。

一個天氣晴朗的春天,姬昌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姬發到渭水北岸,名為打獵,實際上是尋訪人才。到了渭水邊上,見一個老頭在河邊釣魚。大隊人馬走過去,他好像什麼也沒看見,還是安心釣他的魚,姬昌走到跟前和他攀談起來。他講了很多治國、治軍的道理,有理論,有措施,姬昌聽得入了迷,連連叫好。談了好久,才想起來問他的名字。他自稱名姜尚,或呂尚(姜是氏族的姓,呂是他祖先的封地名)。姬昌非常高興地說:「我祖先在世時,曾對我說過,將來一定有個了不起的人輔佐我們周族興盛起來,我們對您望之已久了。」於是又稱他為「太公望」。

太公望被姬昌請進宮去,成為文王最好的助手。他一面組織生產,一面訓練兵馬,使周的勢力日漸強大。不久姬昌死去,(後來尊他為周文王),他的兒子姬發繼續尊重姜太公,一切聽他號令,過了幾年,在這位賢才指揮下,終於打敗商朝,建立了周朝。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幾個人形成合力,才能幹好大事。作為一個單位負責人,尤其一國之主,更應重視對賢才的期望、發現、運用、信任,才能幹好大事。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太公、秦始皇用李斯,漢高祖用張良,漢光武帝用鄧禹,李淵用房玄齡,趙匡胤用趙普,朱元璋用劉基……都是誠心誠意地請出賢才來治理國家,把國家治理好。相反,如果不能任用賢才,便不可能取得成功。如秦二世用趙高,唐明皇用楊國忠,宋高宗用秦檜,李自成用牛金星……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論語·顏淵》中孔子在回答樊遲對人的看法時,說「如果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邪曲的人上面,就能使邪曲人也逐漸變好。武丁擢傅說,就是一個例子。三年以後,武丁忽然對大家說,他在夜裡夢見一位神人,要賜給他一位治國的賢才。接著把這個賢才的形象,說了一遍,讓人繪出圖來,到處去找。大臣們在所有貴族裡都沒有找到,武丁又叫到百姓中去找,也沒找到。武丁對尋找的大臣發了火,命令他們不管到那裡,那怕奴隸群中,一定要把這個賢人找到。經過一番查詢,果然從奴隸群中找到傅說。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南方弟子子遊做武宰時,把那裡治理得很好。有一天,孔子問子遊:「你得到人才了嗎?」回答「得到了。」孔子聽到以後,記在心裡,但卻沒有見過這個人是什麼樣子。過了不久,孔子見到一個人,相貌長得醜陋難看,一臉絡腮鬍子,一張大嘴,貌似兇惡,給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孔子便以為這個人不會是個什麼人才,說不定還不是個好人呢。於是對他表現出輕慢與疏遠的態度。後來子遊告訴他,這個人就是澹臺滅明,字子羽。你對他印象不好,他也不加以解釋,人家就是這麼個忠厚的人。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
  • 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蘇綽出身武功大族,為三國時曹魏侍中蘇則的九世孫,其家族歷代都擔任二千石的官員。其父蘇協,曾任武功郡守。蘇綽少年時喜好學習,博覽群書,特別擅長算術。蘇綽的堂兄蘇讓出任汾州刺史時,西魏丞相宇文泰在東都門外為他餞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我家的黑牛生下一頭白犢,他說是吉兆,可是您眼瞎了,我何必再去問他呢?」老人說:「聖人的話,開始往往都不太準,後來往往靈驗無比。
  • 從重「門閥世家」和重「賢才名士」,看我國科舉制是如何產生的?
    於是,察舉制便應運而生了。嚴格來說,察舉制的推行始於漢文帝,文帝下詔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同時定下了考試內容和等第。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舉孝廉,這都是察舉史上標誌性的事件,標誌著察舉制的完備。
  • 「薦讀」孔子的人才觀
    其中,孔子任人唯賢的人才觀,衝破了宗法制度任人唯親的禁錮,從貴族以外的其他階層中選拔任用德才兼備的賢才,使大批有能力的下層百姓有機會進入到參與社會管理的政治精英階層,這是了不起的貢獻。歷史上大有作為的君主,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任用賢才。孔子認為,政策是依靠人去推行的,賢人在位就會有好的政策;反之,如果沒有賢人,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了。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 山西晉中的祁縣古城,祁公舉賢不避仇,孔子都由衷讚嘆
    後來,孔子也由衷讚嘆說,「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賢者舉賢,榜樣在前,崇文重儒,蔚然成風。唐宋時期,祁縣文風發展到鼎盛,詩人王勃、王維、溫庭筠等人都是從這裡走出的文人大家。在詩書禮樂的薰陶下,士農工商都保持著謙謙君子般儒雅的風範。到了明朝初年,鹽運業興起,山西人開始走出關口,在外行商貿易。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任人唯賢 選賢舉能——中國古代社會的選人用人
    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段,用人方略各有特色,但中國傳統社會對於「賢」的標準逐步趨於一致。孔子推崇「仁、義、禮」,孟子倡導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又豐富為「仁、義、禮、智、信」,成為儒家五常,概括起來就是德和才兩大方面。唐朝魏徵曾論,「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實則不然,大德為忠、大德為民,不管是戰亂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德才兼備、德在才先一直是主流追求。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殺身成仁
    《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捨生以害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就記載著一個「殺身成仁」的故事。春秋時的齊國國內,許多士大夫當權跋扈,崔杼便是一個。史官們在堅持真理與個人生命兩者相較時,採取了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做法,這正是孔子所說的「殺身成仁」。有人把孔子主張的仁分作三個層次:一是普通的人道主義,二是積極的,奮發的精神,三是把仁提到世界觀點來看,即表現為「殺身成仁」。
  • 「孔子箴言故事」從政治國——文事武備
    《史記·孔子世家》中生動地記載下孔子參加夾谷會盟拙強敵的故事。在孔子當上司寇的第二年——公元前500年,魯國北面的齊國發現孔子在魯國漸漸握有實權了,十幾年前憂慮的事已變成了現實。問到司寇孔丘時,孔子說「臣聞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建議魯君令左右司馬領著人馬埋伏到離夾谷不遠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確定孔子為「相」,即主持會議的司儀。齊、魯兩國國君到了夾谷,齊景公的助理是晏嬰。兩國國君在事先築好的有三級臺階的土臺子上會見。會見的時候,依照當時的禮儀,兩君相互拜揖,獻酒以後,齊國管事的宣布「表演地方歌舞」。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君子固窮
    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事,《呂氏春秋》、《莊子》、《荀子》、《韓詩外傳》、《說苑》、《風俗通》等書都有記載,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孔子從五十六歲起,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等國,都沒得到重用。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 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這是孔子「仁」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體現出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相反,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推給別人幹,是不對的。在孔子生前,魯國就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磨而不璘,涅而不緇
    《論語·陽貨篇》記「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的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離開衛國的匡地,要渡過黃河到西方的晉國去,忽然聽說晉國的趙簡子殺了兩個賢人——竇鳴犢,舜華,只好放棄前去的打算,望河興嘆。這時晉國國內正進行著戰爭,趙簡子和晉國另外兩個貴族範氏、中行氏互相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