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殺身成仁

2020-12-17 齊魯微訊

《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捨生以害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就記載著一個「殺身成仁」的故事。

春秋時的齊國國內,許多士大夫當權跋扈,崔杼便是一個。在一樁婚姻事上和當時齊國的國君莊公(名光)發生了矛盾,後來竟至把國君殺死。依照古禮:臣子殺君叫做「弒」,以上犯上,是一種大逆不道的事。古代的史官是記載歷史的,所記載的史實必須真實,這既是職業道德,又是歷史責任。當時齊國的一個史官(太史)得知此事以後,便在史書(竹簡)上記下「崔杼弒其君」。

當權跋扈的崔杼得知太史在史書上記下「崔杼弒其君」後,大發雷霆。因為這樣記載,會使自己在歷史上永落罵名。他馬上令太史官去掉這句話,這位太史即堅持實事求是態度,堅決不改。崔杼氣急敗壞地,拔出劍來竟把太史一劍殺死。

太史因堅持正義,殺身成仁冤死的事,傳出來後,並沒嚇倒史官的家人,這位太史的弟弟秉承兄長的遺願,又繼續在史書上記下「崔杼弒其君」五個字。崔杼得知後更加惱火,又把太史的弟弟殺了。

強權和正義的較量在繼續著。一面是掩蓋歷史真相,為自己的罪行開脫,一面堅持實事求是態度。為了堅持真理,不怕捨棄生命。這位太史的另一弟弟,面對著兩個兄長為堅持真理被殺的現實,又挺身而出,繼續寫下「崔杼弒其君」。這時,蠻橫的崔杼沒有辦法了,他知道再殺死一個,別人還要如實寫。便不再殺第三人了。

另有一位南史氏,得知崔杼連殺二人,自己為了表示堅持真理,拿著竹簡前去,也還要再照實書寫。走到一看,此事已經寫上,崔杼不再殺人了,便回去了。

史官們在堅持真理與個人生命兩者相較時,採取了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做法,這正是孔子所說的「殺身成仁」。

有人把孔子主張的仁分作三個層次:一是普通的人道主義,二是積極的,奮發的精神,三是把仁提到世界觀點來看,即表現為「殺身成仁」。在對待一件事情時,一面是「仁」(正道、真理),一面是自己的生命,當二者只能選取一項的時候,有人勇敢地選擇了「仁」,即為了正義,為了保住節操,忠於祖國、人民、忠於真理。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向惡勢力屈服。這是「仁」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所極力讚揚的好人。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這是孔子「仁」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體現出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相反,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推給別人幹,是不對的。在孔子生前,魯國就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為什麼「自戀」是性格缺陷,但「自愛」不是?
    然而,有一個和「自戀」看來相似的概念,一些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卻認為指的不但不是性格缺陷,反而是成熟的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面,這個概念就是「自愛」。自愛和自戀,真的不同嗎?自愛與自戀有別先看某位造物主說的「愛人如己」,這是他強調的兩大誡命之一,可是,這條誡命的前提是自愛——「愛人如己」,意思是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如果你連自己也不愛,如何能愛人如己?既然自戀是要不得的性格缺陷,它的誡命斷不會以這缺憾為前提,可見隱含在這條誡命裡的「自愛」概念,一定不同於「自戀」。
  • 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需要說明的是,體會儒家孔子也好,還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切忌從字面含義中生搬硬套,關鍵是要體會他們一些理論中的「精神」。孔子對於「巧言令色」的批判,更多是認為巧言令色之人「不仁」。從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的看法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孔子批判的對象,不是那種純粹「會說話」的人,而是那種「巧言令色」去做利己排他之事的人,也就是說孔子所批判的「巧言令色」有不愛人的「私」與「欲」。
  • 學霸關於「仁者愛人」的作文,值得推薦給你家孩子學習!
    「仁者愛至柔至剛,去其疾也贈其光」。仁者愛人,一視同仁的愛,公平博愛的心……真正的仁愛不是對好眾生的慈愛,而是對惡眾生的悲憫;真正的仁愛,不是與富貴之人的交好,而是與落魄之人的同謀。回溯古今,從「仁者愛人」到「兩袖清風」,從「清正愛民」到「上善若水」,仁人的品德譜寫了百年盛世的佳話,也構築了高山流水的情操。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我家的黑牛生下一頭白犢,他說是吉兆,可是您眼瞎了,我何必再去問他呢?」老人說:「聖人的話,開始往往都不太準,後來往往靈驗無比。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仁者愛人
    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認為是能夠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的人。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推行仁德怕是比以前那個時候還要困難吧。僅以孝悌來說,現在啃老的,嫌棄打罵老人的比比皆是,兄弟姐妹之間為了分割財產大打出手反目成仇的也是屢見不鮮。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 「孔子箴言故事」從政治國——文事武備
    《史記·孔子世家》中生動地記載下孔子參加夾谷會盟拙強敵的故事。在孔子當上司寇的第二年——公元前500年,魯國北面的齊國發現孔子在魯國漸漸握有實權了,十幾年前憂慮的事已變成了現實。問到司寇孔丘時,孔子說「臣聞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建議魯君令左右司馬領著人馬埋伏到離夾谷不遠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確定孔子為「相」,即主持會議的司儀。齊、魯兩國國君到了夾谷,齊景公的助理是晏嬰。兩國國君在事先築好的有三級臺階的土臺子上會見。會見的時候,依照當時的禮儀,兩君相互拜揖,獻酒以後,齊國管事的宣布「表演地方歌舞」。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君子固窮
    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事,《呂氏春秋》、《莊子》、《荀子》、《韓詩外傳》、《說苑》、《風俗通》等書都有記載,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孔子從五十六歲起,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等國,都沒得到重用。
  • 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孔子儒學」的本質
    在回答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之前,我們先來界定一下:「儒學」與「孔子儒學」之間的差別。一、現在的「儒學」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儒學」,其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掛在孔子名下的「儒學」,而非真正的「孔子儒學」。從本質上來說,「孔子儒學」在古代的知識背景下,對於教學者來講,是很難直接用語言向學習者進行準確、清晰溝通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允執其中
    《莊子》、《荀子》、《韓詩外傳》等七、八種古籍中都記載著顏回評論東野畢善御的故事。內容是這樣。有一天,顏回陪著魯定公坐在一個高臺上,觀看東野畢在臺下作馭馬駕車的表演。魯定公看得入了神,連連誇獎東野畢馴馬的技術高強。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磨而不璘,涅而不緇
    《論語·陽貨篇》記「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的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離開衛國的匡地,要渡過黃河到西方的晉國去,忽然聽說晉國的趙簡子殺了兩個賢人——竇鳴犢,舜華,只好放棄前去的打算,望河興嘆。這時晉國國內正進行著戰爭,趙簡子和晉國另外兩個貴族範氏、中行氏互相攻打。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士志於道
    《論語·述而》記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說培養一個人,或對一個人的要求,首先應「士於道」,即一個人首先應有一定的志向。《韓詩外傳·卷七》記載孔子令幾個弟子各自言自己的志向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子路、子貢、顏回三個弟子到魯都不遠的景山上去遊玩。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 【名人養生】仁者壽:孔子的養生精髓
    孔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還是一位深諳養生之道的長壽老人。孔子活了73歲。據史料記載,當時魯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左右。孔子「仁者壽」與「八不食」等養生之法,值得學習借鑑。「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是這樣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永遠是活潑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