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2020-12-14 明德書院

「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強調一個人的道德要求。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

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譯文:先生說:「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

2.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譯文:曾子說:「一個士,不可不弘大而強毅,因他擔負重而道路遠。把全人群的大道來做自己的負擔,不重嗎?這個擔子須到死才放下,不遠嗎?」

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譯文:顏淵問仁如何般求?先生說:「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顏淵說:「請問詳細的節目。」先生說:「凡屬非禮的便不看,凡屬非禮的便不聽,凡屬非禮的便不說,凡屬非禮的便不行。」

4.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譯文:仲弓問仁。先生說:「平常出門像見大賓般,居上使民像臨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於人。在邦國中,在家族中,該能無所怨。」

5.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10-2頁)

譯文:樊遲問如何是仁。先生說:「愛人。」

6.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譯文:樊遲問仁道。先生說:「平常獨居當能恭,執行有事當能敬,待人要能忠。這幾項,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棄去不行呀。」

7.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問仁道於孔子。先生說:「能行五事於天下,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事。先生說:「恭、寬、信、敏、惠。能恭近,便不為人所侮慢。能寬大,便易得眾心。能守信,便得人信任。能應事敏速,便易有成功。能對人有恩惠,便易使命人。」

註:譯文出自錢穆先生《論語新解》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至於「仁」的內涵,這裡不是做學術議論,沒有必要議論得太深,我們就結合選題,與「巧言令色」相對應,來議論一下孔子之「仁」。關於「仁」的內涵,我們可以從樊遲和孔子的對話中窺見一二。簡單一些理解,如果將「仁」看成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素養,所謂的「仁」實則更多體現在「愛人」上。如何愛人呢?以「忠」和「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 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仁是儒家的思想內核,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這裡卻說孔子不怎麼談論仁,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文天祥依然毅然決然地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即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後在其衣服中發現他所作的一首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
  • 如何成為仁者?去除私慾,回復仁之本體
    所以說,聖人境界便是萬物一體的境界。在王陽明的思想中,萬物一體境界是至高境界,是學問的終極境界。「聖人之心,視天下之人無內外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心,莫不安全而教養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特其間於有我之私,隔於物慾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甚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
  • 雲中吟系列·仁心②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的學生們所記錄整理,關於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其書承上古三代之心傳,宏元聖周公之要旨。以明道為首務,以「仁」為聖教,以「道」為指規,以「仁心」為道統,以內聖為體,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其言,多引古語,文簡義精。漢宋以來,雖著述箋疏者多,但多所便蔽,違道亦遠。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然,何為仁哉?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論語:有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孔子的弟子,名若。孝的解釋為能夠侍奉父母為孝,能都侍奉兄長為悌。因為人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所以要孝悌之道。一個人如何做到孝悌,就是要孝養父母的身,順父母的心意。前後不一致,但以各種考據本皆認為古代「人」與「仁」通用,故仁當人字解,這個說法是可以說得過去的。但「仁」與「人」古同,典籍是有這種情況,一段文理,古今兩個字是不多見的。但是這一章有學而篇來,而且排在第二部分,就是告訴人們到底要學什麼?
  • 孔子:如何成為仁人君子
    在孔子的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而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當然,不論是思想還是在行動,都必須有個出發點,而有子的這段話,則明確指出,求「仁」應該從孝梯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梯這個根本點出發,推而廣之,就能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同樣,「孝」也是愛的哲學,是一種感恩回報的愛。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仁可分為不同層次。綜合上兩章與本章來看,仁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的需要。仁不是某個階層所獨有,也不是某個智力層次的人所專有。就每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社會層次不同,所追求的仁也可以不同。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
  • 孔子的仁愛:天下本非一家,只因仁的存在而生出無遠弗屆的愛
    孔子所說的親親相隱就破壞了仁愛的正義性和普遍性。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雖然是一種合情的愛,但不是合理的愛。這是因為它對於父子是仁愛,但對於他人卻不是仁愛。孔子自身也許也意識到了孝弟的有限性,也許認為親親相隱只不過是一種破壞仁愛正義性和普遍性的特例。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是研究孔子思想必不可少的文獻。在中國文化史上,專門解讀《論語》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可以視為上乘佳作了。
  • 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相對,可能與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生之性,便是仁」。於「義」字,《說文解字》解釋「己之威儀也」(威儀:莊嚴的容止儀態)。《釋名》(古代的一部字典)「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以上的文字,大意可以這樣理解:仁,心如谷種;生命之本性或性質,便是仁。心就好比是谷種,在各種條件滿足時,即可以長出禾苗、結出穀子。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
    孔子說:「仁德的人說話謹慎。」司馬牛說:「說話謹慎,這就叫仁嗎?」 孔子說:「事情做起來很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馬:很好。這一章還是孔子在講仁,只不過問的弟子又換了,是司馬牛。司馬牛我們前面講桓魋的時候有提到過,很多人都認為司馬牛其實就是桓魋的弟弟,所以他是宋國人,他跟著孔子學習。
  • 仁戰酒:天下大同,何以為「仁」?
    禮本乎心,這個心便是孔子提出來的「仁心」,在紛爭戰火四起的戰國年代,這樣的「仁心」是不可能對統治起到任何作用的,在那個年代,想要爭霸、徵服,能夠依賴的只有強權和刀劍。  樊池問」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這大約是孔子對於「仁」最簡單的解讀,一個有仁心的會「愛人」,甚至會「泛愛人」。
  • 怎么正確理解「善修仁心、勤習仁術、廣施仁道」的含義?
    楊燦明校長激勵同學們要「善修仁心、勤習仁術、廣施仁道」,一是要修仁心,懷揣「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情懷,這是教導學生們要處理好自己與內心之間的關係;二是要習仁術,錘鍊「道力戰萬籟,微芒克其功」的本領,這是教導學生們要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三是要施仁道,勇擔「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責任,這是教導學生們要處理好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 陳娘來講國學:如何理解「躬身力行近於仁」?
    陳娘來講國學:如何理解「躬身力行近於仁」?孔子說:「沒有仁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之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之中。仁人是安守人道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於是去行仁。」這就是說沒有人就不能達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仁既作為天、人、物、我一體的大道,怎樣才是為人之道呢?孔子回答顏淵問仁是說:「抑制自己,一切都依從禮的規範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一切都歸於仁了。行仁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他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