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強調一個人的道德要求。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
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譯文:先生說:「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
2.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譯文:曾子說:「一個士,不可不弘大而強毅,因他擔負重而道路遠。把全人群的大道來做自己的負擔,不重嗎?這個擔子須到死才放下,不遠嗎?」
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譯文:顏淵問仁如何般求?先生說:「約束我自己來踐行禮,那就是仁了。只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呀!」顏淵說:「請問詳細的節目。」先生說:「凡屬非禮的便不看,凡屬非禮的便不聽,凡屬非禮的便不說,凡屬非禮的便不行。」
4.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譯文:仲弓問仁。先生說:「平常出門像見大賓般,居上使民像臨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於人。在邦國中,在家族中,該能無所怨。」
5.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10-2頁)
譯文:樊遲問如何是仁。先生說:「愛人。」
6.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譯文:樊遲問仁道。先生說:「平常獨居當能恭,執行有事當能敬,待人要能忠。這幾項,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棄去不行呀。」
7.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問仁道於孔子。先生說:「能行五事於天下,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事。先生說:「恭、寬、信、敏、惠。能恭近,便不為人所侮慢。能寬大,便易得眾心。能守信,便得人信任。能應事敏速,便易有成功。能對人有恩惠,便易使命人。」
註:譯文出自錢穆先生《論語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