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書,是由孔子的學生們所記錄整理,關於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其書承上古三代之心傳,宏元聖周公之要旨。以明道為首務,以「仁」為聖教,以「道」為指規,以「仁心」為道統,以內聖為體,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其言,多引古語,文簡義精。漢宋以來,雖著述箋疏者多,但多所便蔽,違道亦遠。
孔子主述堯舜,憲章文武,精研易經,於易十翼之外,述而不作。其所傳世者,蓋《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均為其刪訂,《論語》一書,亦是由學生整理。
孔子「貴仁」,提出一個以「仁」為核心,仁禮結合的政治、倫理學說。
然而,孔子何以「貴仁」,孔子所言「仁」究竟是什麼?孔子所撰《易經繫辭上》已經明確說明,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孔子以仁者之心見之,以智者之心智之。故而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多談「仁」與「知(智)」,凡「仁」總計出現109處,「知」在《論語》中共出現116次。故可知之,孔子所言之「仁」,實則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孔子後而有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其《大學》開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曾子後有孔子嫡孫子思子,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其《中庸》開篇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至《孟子》則直接言之曰養浩然之氣。
餘竊思之,曾子所言「大學之道」, 子思子所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即是孔子所言之「仁」。此「仁」或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仁循自心,一念即是】
「仁」即是「道」,「仁心」即是「道心」,就是自心之天理,心循天理,一念即是「仁」。
《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說:仁是高遠而不可及的嗎?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者志道,據德依仁】
道、德、仁,乃人修身治天下之本,凡遊心於藝文者,又須務求實用,以全道德,始為有益。
《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說:「學莫先於立志,志者,專一嚮往也。志則志於道,凡立心言行,必求合理,日用倫常,不敢怠肆,久久用功,志心於道。
據之,如據城池,以德為本,《大學》謂「富潤屋,德潤身」,以德為基,久久純熟。
仁,即我之所以為生,一息不能離,仁而不依,則私慾有時復萌,非有志不立,非恆久不成。」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說:「天下有明智之人、仁德之人。因人之道德修養不同,則其性情亦異。知者之所好,常在於水,仁者之所好,常在於山。
知者於天下之理,見得明白,其圓融活潑,無一些凝滯,活活潑潑,此其所以樂水也。
仁者於吾心之德養得純粹,其端凝厚重,如同山嶽,巍巍如是,此其所以樂山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顏淵》: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名犁。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涵養深沉,措詞簡默,其於言語,若有所忍而不敢以輕發。子欲為仁,亦惟致謹於斯可矣。」
司馬牛又問說:「仁道至大,只這慎言,便可以為仁嗎?」
孔子說:「心靜則言不躁,心誠則言不偽。這訒言,不是容易的事。仁者,心存而不放,於臨事之際,必熟思審處,其難其慎,不肯以苟且為之。是以言必慮其所終,行惟恐其不掩,出諸口者,自然不敢輕易,又安得而不訒乎?」
【天下之達道五,以三達德行之】
《中庸》言天下之達道五,以知、仁、勇三達德行之。
夫子不言「君子之道」而曰「君子道者」,蓋言為君子者,其道有三。此三德精微廣大,入道之始以之。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憲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道:「君子之道有三,反之於我,一件也不能。曰仁、曰智、曰勇是也。『仁則心德渾全,而私慾淨盡,凡窮通得喪,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憂』;『智則心體虛明,而思慮詳審,凡是非邪正,皆不足以蔽其心,故不惑』;『勇則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之決大疑,任大事,自勇往直前,而無足以動其心,故不懼』。此三者,皆君子之全德,而我之所未能者也。」子貢聞其言而嘆說:「此乃夫子自言其實有者如是耳。」
有志於希賢希聖者,當以此惕勵!
[未完待續](文圖/善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