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仁心④

2020-12-18 善業文化

早歲,與諸小師誦《大學》,誦經畢,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師發問曰:《大學》是儒家與佛家《四弘誓願》有什麼關係?

餘解釋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可以做「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學之道」的「道」即為「體」,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仁」,《孝經》中所說的「至德要道」。也可以從「佛道無上誓願成」所說的「無上佛道」方面來理解。

「明明德」則顏回所言「克己復禮」,「明」就是「克己」,「明德」就是「復禮(天理)」,也就是「內修心性」,明了「至德」。「明」、「克己」就是要有「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心志。

「新民」則是其外用,人應該先「自新」,再「外新」,「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自新」,所以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做新民」。《易·大畜》曰:「剛健篤實光輝,日新其德。」《繫辭》曰:「日新之謂盛德」。如何日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為關鍵。這就是「明明德」之後的「自新」。

既然自己能夠「日日新,又日新」,方可談「新民」之「外新」,也就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新」,使萬民日有所改,月有所異,進而終有所成,日新其德,以至於使天下萬民等「明明德」,使天下萬民一一皆「正」(一、止為正)於「至善」。也可以作「眾生無邊誓願度」來看。

孔子談「仁」,亦多有「新民」之思。

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衛靈公》: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說:「有仁則人,無仁則物,人之生理,莫切於仁,而養生之物,莫切於水火。水火不可蹈,蹈水而為水所溺,蹈火而為火所焚,蹈之則害及其身而死。仁為天地生生之心而眾理所含,得之者榮,全之者壽,我未見有蹈仁而死者。」

【孝弟也者,使民為仁之本也】

天下之亂,皆因人起,人之亂皆因人心之亂,人心一亂即好犯上欺下,或諂上欺下,或兩舌惡口,或自私自利,或不孝父母,不愛兄弟,繼而亂機興而天下大亂生。若君子務本,孝弟以為人,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則必定天下大治生。

《孝經》云:「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佛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以眾生皆過去之父母六親。此為真報恩,為孝弟之至!

《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而會冒犯君上的,極為希少;不會冒犯君上而會作亂的,不曾有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和悌應該是仁的根本!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君子化民之道當以仁心,從而使民興仁。言得其本,則一切化民之道皆自此而生。孝弟者,使民為仁之本也。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中國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喪,要守孝三年。現在父母之喪,禮崩樂壞至極矣。

《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問於孔子說:「古禮,人子居父母之喪,必以三年為制。禮貴通變,持喪一年亦已久矣,何必三年?君子三年處於在哀戚之中,不習禮儀,則禮節疏曠,禮必壞矣;三年哀戚,不習音樂,則音律廢弛,樂必崩矣。穀物之舊者既沒,新谷又登,物候為之一變。鑽木取火,木頭既更則火已改。人子哀痛之情至也已經盡了,持喪難道不能結束嗎?」

孔子說:「三年之喪,食必蔬食,衣必素質。你說一年可止,則自期年之後,便舍蔬素而甘美食,衣錦如常,禮樂如常,乃至於歌舞宴樂,身為人子,你的心能自安嗎?」宰我遂應之說:「安。」

孔子遂責之說:「你如安,那就做!夫君子居父母之喪,哀痛迫切,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惟其心有所不忍,故不肯為食稻衣錦之事也。今你既以食稻衣錦為安,就自己去做吧,則不必提倡改為一年。」

及宰我既出,孔子又擔心宰我真以為一年之喪可「安」,又補充說:「人未有不愛其親者,夫父母之喪,所以必三年者,因父母生子一年哺乳,三年懷抱,然後才能離開父母之懷,故父母之喪必以三年為期,報得父母三年懷抱之恩,人情真切。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予為人子,難道連父母三年之恩都不報嗎?」

……

[未完待續](文圖/善業文化)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