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2020-12-16 齊魯微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有一天,顏回跟隨孔子登上泰山。泰山高聳,俊秀巍峨,更加林木繁茂,流水潺潺。師徒二人登高望遠,心曠神怡。他們在山頂的一塊平地上,走走看看。走上南天門,再向上走,更覺山勢雄偉,足踏雲海,飄飄欲仙。孔子在天街上向東望去,見東南方千裡之外的吳國閶門之外繫著一匹白馬。便回過頭來告訴跟隨他的弟子顏回,問他「你看見南方吳國的閶門了嗎?」顏回很費力地定睛看後,馬上回答「看見了。」孔子問:「門外有什麼?」顏回又很費勁地仔細辨識了一下回答:「好象門外繫著一根白練子一樣。」孔子叫他好好看看,原來是匹白馬。他們看過以後便下了山。

這種登高望遠的舉動,不一定是真事,但是這種做法太傷神了。顏回這次活動因用腦過度,回來以後,便頭髮發白,牙齒脫落,不久便病死了。

孔子、顏回能在千裡之外遙感事物,現在叫做「特異功能」。在這方面,古代還有一些別的記載,王充在《論衡》中的記載,只是一例。作者王充認為顏回精力不如孔子,勉強做出一些自己很難做到的事,消耗精力太多,所以早死。

今天,泰山頂端天街之上的碧霞宮西側,還有一石坊,上刻「望吳勝跡」,便是記載這一故事的實物。後來,人們還把這一故事刻到孔子《聖跡圖》上。

不學習的人越來越笨,但夜以繼日地學習、不休息,效果也不好。做什麼事情都不要過頭,過了頭會向相反方向發展。孔顏「望吳門馬」的故事,有人說是一種誇大、想像,有人說是中國特異功能現象最早的記載,且不評論。單以此具體事而論,用心用腦觀察遠方的事物,特別費腦筋,因而把顏子累壞、累病。它告訴人們做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為,不要過分,過分會出現壞結果。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我家的黑牛生下一頭白犢,他說是吉兆,可是您眼瞎了,我何必再去問他呢?」老人說:「聖人的話,開始往往都不太準,後來往往靈驗無比。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論語·雍也》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把中庸作為人間最高的道德。可惜現在百姓們多不實行了。《說苑·雜言》記載著孔子與其弟子卜商(子夏)的一番對話。很令人深思。有一天,子夏問孔子:「顏回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顏回啊!在誠信方面超過我。這個弟子很有仁德,很講誠信。」又問:「子貢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端木賜啊!在口才方面超過我。他能言善辯,辦事能力比我強」。接著又問;「子路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仲由啊!在勇敢方面超過我,這個人豪爽勇武,嫉惡如仇比我強」最後問;「子張這個人怎麼樣?」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允執其中
    《莊子》、《荀子》、《韓詩外傳》等七、八種古籍中都記載著顏回評論東野畢善御的故事。內容是這樣。有一天,顏回陪著魯定公坐在一個高臺上,觀看東野畢在臺下作馭馬駕車的表演。魯定公看得入了神,連連誇獎東野畢馴馬的技術高強。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中記孔子的弟子子夏當莒父宰,向孔子問如何從政時,孔子回答「無欲,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成為日後人們常說的成語。是說辦起事來不要慌慌張張圖快。有些事看來快了,實際上並達不到目的。《孟子》書中「偃苗助長」的故事正說明此事。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 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
  • 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孔子儒學」的本質
    在回答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之前,我們先來界定一下:「儒學」與「孔子儒學」之間的差別。一、現在的「儒學」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儒學」,其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掛在孔子名下的「儒學」,而非真正的「孔子儒學」。從本質上來說,「孔子儒學」在古代的知識背景下,對於教學者來講,是很難直接用語言向學習者進行準確、清晰溝通的。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在孔子的《論語·雍也》篇中,他是這麼說得:「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很顯然在孔子的眼中,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它非但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還是一個褒義詞。不過中庸之道異常難行,以至於連孔子都發出了「民鮮久矣」的感嘆!中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德行,以至於得到了孔子如此的盛讚呢?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殺身成仁
    《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捨生以害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就記載著一個「殺身成仁」的故事。春秋時的齊國國內,許多士大夫當權跋扈,崔杼便是一個。史官們在堅持真理與個人生命兩者相較時,採取了堅持真理,不怕犧牲的做法,這正是孔子所說的「殺身成仁」。有人把孔子主張的仁分作三個層次:一是普通的人道主義,二是積極的,奮發的精神,三是把仁提到世界觀點來看,即表現為「殺身成仁」。
  • 「孔子箴言故事」從政治國——文事武備
    《史記·孔子世家》中生動地記載下孔子參加夾谷會盟拙強敵的故事。在孔子當上司寇的第二年——公元前500年,魯國北面的齊國發現孔子在魯國漸漸握有實權了,十幾年前憂慮的事已變成了現實。問到司寇孔丘時,孔子說「臣聞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建議魯君令左右司馬領著人馬埋伏到離夾谷不遠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確定孔子為「相」,即主持會議的司儀。齊、魯兩國國君到了夾谷,齊景公的助理是晏嬰。兩國國君在事先築好的有三級臺階的土臺子上會見。會見的時候,依照當時的禮儀,兩君相互拜揖,獻酒以後,齊國管事的宣布「表演地方歌舞」。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此外,中國的道家、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乃至印度的古典哲學也都無一例外地反對極端思維,都明示或者暗合「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在切入正題之前,如果環境允許,您可以一邊聽一首:《Secret Garden的Nocturne》,一邊看這篇微課程。在這種背景音樂下閱讀,或許別有一番滋味。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君子固窮
    孔子周遊列國,陳蔡絕糧的事,《呂氏春秋》、《莊子》、《荀子》、《韓詩外傳》、《說苑》、《風俗通》等書都有記載,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孔子從五十六歲起,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等國,都沒得到重用。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