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020-12-23 騰訊網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

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

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當地一些豪強便聯合巫婆,謊稱河伯作亂。如果每年送去一個童女,便可避免水患。如此經過了好多年,向河中扔進不少女孩子,仍然止不住河水泛濫成災。不久,魏文侯派出西門豹為鄴守。西門豹到任後。卻採取了另外的措施。

到了祭祀河伯的那一天,當地豪強及巫婆照樣把一個逼來的女孩子梳妝打扮,舉行儀式,奉獻給河神(即把這個女孩子推進水中淹死)。儀式進行中,西門豹說:「這個女孩子太醜,河伯見了一定不高興,煩勞巫婆下去向河伯說一聲,再選個俊的送去。」說罷,把那個裝神弄鬼的巫婆扔進水中。又過了一會,西門豹說「這個巫婆不會辦事,煩勞主持這次儀式的豪強走一趟。」又將一個豪強扔進水中。這樣一來,當地一些為富不仁的豪強及欺人害人的巫婆、巫師都跪下來老實招供說:河伯娶婦的事全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勾結一起搞這個活動,是為了騙取錢財。

西門豹用巧計制服了那些壞人,立即向群眾宣告:為什麼鄣河發水為患,因為人們沒有治理,不了解它的規律。如果把它治理好,不但不是災害,還能澆灌田地。大家聽了西門豹的話,一起出工,按照自然界的規律治理水患,變水患為水利,利用漳河水澆灌農田,使農業獲得豐收,魏國富起來,成為戰國初年第一個強國。

多年前,有人曾問我最喜歡《論語》中那句話時,我回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為這八個字說出了一個大道理。「道」指事物的發展規律。一個人能以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利用規律,讓規律為人們服務。了解了事物的規律,便可使一些事物聽候自己調遣。相反,如果不了解規律,不承認規律,規律便會左右人,捉弄人,懲罰人,規律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永遠得不到主動權,永遠做不成事。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神靈左右人,神靈的意旨就是道。到了階級社會,奴隸主又把天命鬼神拿來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致使許多人懼怕鬼神,為「道」驅使,人民遭難。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治鄴就是一例。魏國有條漳河,流經鄴地。多年來因為失修,河水經常泛濫。淹沒莊稼,淹死人畜。當地一些豪強便聯合巫婆,謊稱河伯作亂。如果每年送去一個童女,便可避免水患。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有一天忽然他家的黑牛生了一頭白牛犢。有人說這件事很不吉祥。這家老人很憂慮地叫兒子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恭喜你家生了頭白牛。這頭牛長的這麼規整、漂亮,可以把它用來祭天、祭祖,是吉祥之兆。」過了一年,這家老人忽然雙目失明。那頭黑牛又生下一頭白犢,老人又叫兒子去問孔子。兒子說:「上次我家的黑牛生下一頭白犢,他說是吉兆,可是您眼瞎了,我何必再去問他呢?」老人說:「聖人的話,開始往往都不太準,後來往往靈驗無比。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比方說一個人不學習,不用功不好,過分用腦,超過限度,累的神經衰弱,出現病態當然也不好。 《論衡·書虛》中記載著顏回望吳門馬的故事。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論語·雍也》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把中庸作為人間最高的道德。可惜現在百姓們多不實行了。《說苑·雜言》記載著孔子與其弟子卜商(子夏)的一番對話。很令人深思。有一天,子夏問孔子:「顏回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顏回啊!在誠信方面超過我。這個弟子很有仁德,很講誠信。」又問:「子貢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端木賜啊!在口才方面超過我。他能言善辯,辦事能力比我強」。接著又問;「子路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仲由啊!在勇敢方面超過我,這個人豪爽勇武,嫉惡如仇比我強」最後問;「子張這個人怎麼樣?」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記子貢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誰最好?」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頭,卜商做事往往達不到火候。」子貢接著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顓孫師比較好一點呢?」孔子回答:「事情做過了頭和達不到,同樣的不好。」這就是「過猶不及」。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論遺弓
    《呂氏春秋·貴公篇》強調了個「公字,並為此編出了一個故事。南方荊(楚)國有人丟了一張弓,別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丟了這麼長時間估計不會找到,便說:「荊人丟了弓,被荊人拾去。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後說:「如果丟掉那個『荊』字,成為:人丟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嗎?」老子聽後又說:「如果再把『人』字去掉,變成:丟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嗎?」孔子的這一說法,比楚人又進了一步。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 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允執其中
    《莊子》、《荀子》、《韓詩外傳》等七、八種古籍中都記載著顏回評論東野畢善御的故事。內容是這樣。有一天,顏回陪著魯定公坐在一個高臺上,觀看東野畢在臺下作馭馬駕車的表演。魯定公看得入了神,連連誇獎東野畢馴馬的技術高強。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說苑·辨物》及《太平御覽》等書在孔子一次答問中,充分體現了孔子靈活的態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人們對鬼神的迷信,始於原始社會。那時候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便認為是神的力量。到了階級社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樹立威信,往往打著「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騙人民。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鬼神主宰人們的思想的現象一直盛行。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中記孔子的弟子子夏當莒父宰,向孔子問如何從政時,孔子回答「無欲,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成為日後人們常說的成語。是說辦起事來不要慌慌張張圖快。有些事看來快了,實際上並達不到目的。《孟子》書中「偃苗助長」的故事正說明此事。
  • 孔子論學習教育(孔子修己化他之道)
    孔子論學習教育(孔子修己化他之道)孔子說 德慧樂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 孔子如何言說「道」?天道、人道和道理,這三者是可以相通的
    道只有依靠人的思考和行為才能將自身顯示出來,並成為人的規定。只有當人弘道了,道才能弘人。這就是說,當人是道的思考者和實踐者的時候,道也就指引人而讓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因此,他就是儒家的代名詞。正是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千年以來,它影響不絕。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拾人牙慧?要結合《道德經》56章細讀
    有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叫「孔子問道」,說是孔子去向老子請教「周禮」的事,所以喜愛老子的朋友,大多覺得孔子先生在老子先生面前,算個沒入門的弟子,覺得老子先生很了不起,這其實屬於「愛屋及烏」,人家兩位聖人搞學術探討,我們又不在場,憑什麼去分個高下長短。
  • 《中庸》和《周易》都強調了一條人生哲理,學會將受益匪淺
    孔子的為政之道是後世很多王朝都十分尊崇的。即便到了清朝,這個滿族人創造的王朝依舊信奉儒學經典。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中庸》和《周易》中的一條人生哲理,對個人的成長是有巨大幫助的。根據史書記載,魯哀公曾經向孔子詢問過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對魯哀公提出的策略是要選賢任能,修身以仁。孔子為魯哀公強調了修身治天下的道理,並向魯哀公闡述了「五達道」與「三達道」,並對魯哀公講明了「九經」。之後,孔子對魯哀公說到:「(治理國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