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漕運是指用來運貨物的航道嗎?其作用是什麼?

2020-12-17 舊時樓臺月

「漕運」並不是只用來運輸貨物的航道,而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將賦稅徵收的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一種運輸方式。

「漕運」的歷史非常悠久,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就曾下令通過「漕運」將內地的糧食運往前線了。

作為中國古代獨有的歷史現象,「漕運」被統治者稱為「安社稷之奇策」,可見「漕運」的政治意義十分重大,在經濟上,

「漕運」還帶動了運河交通業的發展,在古代我國的內河水運網的發達程度可以稱為「世界之最」,在文化上,「漕運」加強了全國各地的聯繫,促進了整個社會的交流。

一、「漕運」所帶來的政治作用

(1)社會救濟:

「漕運」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本身具有超越距離的空間特點,所以各朝統治者,在發揮「漕運」供養京師的作用之外,還通過「漕運」加強了對地方基層的管理,尤其是在社會救濟等方面。

宋朝形成南朝北運的局面之後,「漕運」的線路也越來越長,所涉及的城市也越來越多,可以涉及更廣闊的空間以及社會區域。

從宋朝時開始,統治者就看到了「漕運」,對於地方調控的價值開始將「漕運」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到了明清時期對於「漕運」的利用更加廣泛,範圍也越來越廣,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2)供給中央:

憑藉「漕運」所運輸的糧食被稱為「漕糧」,宋朝時期主要以「糴」為主,到了明清時期以「糶」為主。

朝廷利用中央集權的優勢,充分發揮「漕運」的社會功能,在「漕運」的每個階段都有著嚴格的把控環節。所徵集來的糧食,除了供給中央以外,大多用於地方軍餉和倉庫儲備,儲備的糧食,常常用來平抑糧價,賑災被荒。

明清時凡是地方有災難的,如果災難較輕,地方政府就會把倉庫中的糧食拿出來進行銷售,如果災情較嚴重,就會把倉庫中的糧食免費用來救濟。

這兩種活動中所使用的「漕糧」,都是通過截流或撥運兩種方式完成的。

在清朝康熙年間,地方截留與撥運的糧食越來越多,到了乾隆年間進入高峰狀態。從地域上來看,被截留的糧食主要出自長江中下遊的各省,而受益地區,主要為江蘇,浙江,湖北,山東,河南等省份。

可見清政府充分認識到「漕運」資源的社會意義,利用「漕運」路線的空間優勢,發揮了它的流動性。一旦民間有地方發生急需糧食的狀況就可以上奏請求轉運,相比於過去,路上運輸的方式,「漕運」具有快捷、便利、高效的特點。

(3)把握國家財富:

在「漕運」尚未出現之前,無論哪個諸侯國都沒有辦法,長期大量地徵調各地的財富。秦朝封建統治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建立之後,「漕運」也隨之興起,於是秦王朝就可以利用「漕運」來收集全國各地的財富,調集千裡之外的物資。西漢時,經過「漕運」運輸的糧食就達到了600萬石,隋朝隨著大運河的修建,國家府庫充盈。

這為國家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以及軍事活動奠定了財富基礎,當然這之後也造成了很多朝代無休止的掠奪社會生產成果的問題。

一直以來「漕運」線路都處於持久變動當中,「漕運」所涉及的區域也隨之變化,這種變化引發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與此同時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越來越強大,對整個中國古代國家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漕運」所帶來的經濟作用

(1)改變經濟格局:

雖然「漕運」從建立初期主要是為了實物賦稅的運輸,其政治意義較大,但它的發展一直牽絆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宋朝時期,「漕糧」的徵集地區主要為長江中下遊的南方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宋代以後的歷代王朝,都有依賴南方經濟的發展,唐代詩人杜牧曾稱江淮漕運為「國命」。

「漕運」線路的變動是政治與經濟雙重作用的結果。經濟的發展影響了「漕運」線路的變化,「漕運」同時影響了沿岸地區經濟的發展。

(2)促進商業交流:

運河引發了區域社會經濟格局的變動,同時帶動了運河經濟帶的產生,運河經濟帶是指憑藉運河水道發展經濟的地區。這些地區憑藉水路運輸,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生產的產品到達了更遠的區域,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渠道網。

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可以購買的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經濟發展真正到達一種大融合的狀態。

三、「漕運」所帶來的文化作用

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漕運」的發展也影響了文學的繁榮,其中與文學關係最為明顯的就是唐朝時期,唐朝詩人的很多詩文創作都真實的反映了「漕運」狀況。

很多詩人喜歡漫遊採風,因「漕運」所建立的暢通便捷的水運系統,為他們的這個愛好提供了客觀條件,詩仙李白這一生中曾經有兩次大範圍的漫遊生涯,他先沿長江遊覽了江浙一帶。後來又以梁園為中心,「南至吳越,北達幽燕。」

杜甫年輕時也曾漫遊過吳、越、齊、趙很多年,可以說唐朝凡是聲名鵲起的文人墨客都曾有過這種天南海北的漫遊經歷,這些經歷讓他們對於祖國的大好河山,各地的人物風情有了更加廣泛深入的了解,憑藉這些了解他們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四、「漕運」所帶來的軍事作用

「漕運」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在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之下,各地的地方駐軍,邊境線的防禦,四方駐守的戰士都必須依靠「漕運」作為物質後盾。

(1)邊防:

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邊防。在秦朝建立統一的集權王朝之後,為了鞏固邊防保衛遼闊的疆土,清朝統治者決定「北駐長城,南戍五嶺。」之後南北邊境都有重兵把守,雖然在邊境各地有以屯田為主要形式的物質補給,但是「漕運」依然是最重要的補給手段。

到了漢朝時期,依然延續著這種手段,漢朝時北境邊防動蕩,到了漢武帝時期,更是將邊境糧草運輸視為大政方針,當時的丞相公孫賀被罷免的重要原因就有「無益邊谷」。

隋唐時期,唐太宗在遠徵高句麗時就利用了永濟渠的「漕運」,為大軍補給糧草。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曾發兵三十多萬討伐契丹,永濟渠就在此時承擔了軍需物質的調運任務,當時永濟區沿岸的清河郡被稱為「天下北庫」。

明朝時期,戰事不斷,糧倉中的糧食入不敷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統治者下令開始大規模的糧草調撥,通過「漕運」將南方各地的糧草運往邊境地區。

(2)地方駐軍:

為了維護統治,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著大規模的軍隊,這些軍隊,除了駐紮在京師和邊境線上以外大多散駐在全國主要地區和軍事要地。

為了滿足這些地方駐軍的物質需求,歷朝歷代除了通過軍隊屯田,地方官府供給和各地供應以外「漕運」一直是最重要的糧食供給手段。

總結:

「漕運」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運輸方式,它是在秦朝統一後地大物博的地理情況,以及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下的特有產物,它對於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探索●發現:黃河漕運與南村歷史(上)
    南村地處豫晉交界,黃河峽谷的出口,有「一腳踏兩省(河南、山西),雞鳴聽三縣(澠池、垣曲、新安)」之稱,古代著名的濟民古渡坐落於此。豫晉大峽谷是黃河流入黃淮平原的最後一段險要峽谷,古又稱「閼流」(閼:阻塞之意,閼流:指這段河流航行艱險),到了南村段則河寬水緩,是天然的水運停泊港灣。
  • 今有南水北調,古有南糧北運,而其創始人竟然是兩個赫赫有名的海盜!
    朱清、張瑄船隊在海上活動了十五、六年,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熟悉南北海道,摸清長江口與海洋交匯水域中向來被視為「不可渡越」的「料角」險灘具體情況。從而使船隻進出航行暢通無阻。這些都為後來他們開闢海上漕運通道打下了基礎。朱清、張瑄他們縱橫海上時,正值宋元政權更迭之際。元王朝大軍南進,卻遇到了江海作戰的難題。
  • 丹水流域漕運
    漕運,就是官方在皇城與產糧地之間,利用水路押運公糧及貢品的過程。  漕運,始於秦漢,制度於隋唐。  山南漕運是指:唐朝山南道襄州商州至今湖北地段的漕運路線。而不在古上洛城停靠,因為古上洛三邊環水,在旱路的丹水南岸,古上洛城軍事防衛極佳,但運輸極為不便,驛站、亭就設在州城,久之,因漕運而搬遷。直至唐公元710年崔湜丹霸路的終極碼頭,就應設州城在南門。  什麼時間終極碼頭由州城遷至洛源驛站,就是距崔湜丹霸路七十年後,即唐德宗公元780年宰相楊炎洛源碼頭事件前後。說明水已退至該地。
  • 漕運研究七十年
    代表性成果應屬張哲郎《清代的漕運》,該作將清代漕運分為河運期、海運期、河海並運期,但敘述重點仍在於漕糧河運。雖深度尚可拓展,但對清代漕運制度的梳理仍是系統和有益的。  這一時期國外漕運研究以日本為主,代表人物是星斌夫。他圍繞清代漕運制度撰寫了系列論文,對清代河運漕糧的運道、水手、坐糧廳、糧食商品化趨勢及向海運的過渡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 學林軼事| 漕運研究七十年
    代表性成果應屬張哲郎《清代的漕運》,該作將清代漕運分為河運期、海運期、河海並運期,但敘述重點仍在於漕糧河運。雖深度尚可拓展,但對清代漕運制度的梳理仍是系統和有益的。這一時期國外漕運研究以日本為主,代表人物是星斌夫。他圍繞清代漕運制度撰寫了系列論文,對清代河運漕糧的運道、水手、坐糧廳、糧食商品化趨勢及向海運的過渡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 嘉興市內河航道危險貨物運輸風險評估項目通過驗收
    12月12日下午,嘉興市內河航道危險貨物運輸風險評估項目驗收會在我市召開。市交通運輸局、市交通綜合運輸執法隊、市港航管理服務中心、省交通運輸科學研究院相關人員以及特邀專家等參會。嘉興市內河航道危險貨物運輸風險評估項目於10月份正式啟動,課題組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等困難,通過實地調研、召開諮詢會等方式,從「人、機、環、管、貨」五個因素收集了大量資料,運用指標體系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量化並設置了不同的權重和分值進行風險評估,得到的評估結果真實地反映了嘉興市目前內河航道危險貨物運輸現狀,有助於嘉興市交通(港航)部門認識到目前內河危化品運輸的現狀和存在的風險點
  • 大運河因漕運而肇建,這些文物可印證
    漕運主要目的為調運公糧,兼及其它用品,在維繫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國家穩定、軍事供給、物流平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民以食為天」,漕運的社會力量參與程度之高,覆蓋之廣,鮮有其匹。所以漕運文物對皇家、官宦、民間三個社會階層都有反映,如皇家的南新倉,中級官吏的坐糧廳署、元代京畿都漕運使分司署鐵獅,民間的小聖廟等。多層級的漕運文物,幾乎涉及了所有考古學中的遺址和文物種類。
  • 趙彥志:隋唐宋時期汴河河道和漕運的管理
    宋金南北分治以後,汴河漕運作用銳減,金人維護不力,河道大部分很快淤塞,漕運功能基本喪失,汴河逐漸湮費。二、汴河在隋唐宋時期的地位汴河溝通黃河和淮河,連接著政治中心和江南富庶之地。隋代在開鑿通濟渠後不久亡國,其重要作用在隋代並未及時顯現出來,到了唐宋時期,汴河成為唐宋兩代保障漕運、支撐中央政府正常運轉的經濟生命線。
  • 古代鏢局運鏢的江湖規矩
    古代鏢局的運鏢,也就是武裝押送貨物,可能就是現代物流的雛形吧。但古代大多都是貴重的物品才會用鏢局運鏢,所以就必須要懂武功的人來保護。保鏢行業是個具有武林及江湖文化色彩的行業,它自然有著這個行業獨特的各種規矩。縱觀鏢局行規,最為典型的特徵就是以防禦奪鏢為核心內容。古代鏢局有非常多的業內規矩,其中著重體現在水路走鏢、陸路走鏢、途中宿店等方面。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故,大倉橋上說"漕運",是個既富有歷史感又名正言順的觀光平臺。一   漕運,舊指從水路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軍需。然而,如果僅僅認為漕運就是漕糧運輸,恐怕不夠完整。因為漕運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一項重要經濟舉措,並形成了一整套組織和管理制度。
  • 了解歷史|壩河流域的前世今生——壩河漕運
    壩 河 漕 運 壩河漕運始於唐代,遼金以來隨著北京逐步成為地方乃至全國統治中心,承擔漕運的職能更加凸顯。 中統三年(1262年)八月,忽必烈在上都接見郭守敬。郭守敬提出 「開玉泉水以通漕運」,贏得忽必烈賞識。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採納郭守敬的建議,在壩河舊河道的基礎上拓寬擴建。
  • 漕運,陸權,大秦經濟
    -今天講漕運和大秦內陸經濟。-大秦在歷史上有一項非常著名的工程,就是修建京杭大運河。大秦歷史上有一項非常著名的鹽鐵專營政策,就是漕運。在大秦歷史上有新、隋兩朝都是因為推進改革太猛,最後導致了毀身滅國。而隋朝滅亡就是因為這個京杭大運河。
  • 大清三大政「漕運」堵塞。道光:「這咋辦?我們吃什麼?」
    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到北京的穀倉,這個過程就叫「漕運」。清代徵收漕糧的省份有8個:山東、河南、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其中江南六省承擔了漕糧的絕大部分。每年漕糧大概有300萬石,大概合現在2億公斤。10月開始徵收,11月徵完,12月起運。
  • 徐州市航道處多措並舉保障航道船閘復工
    航道保暢措施:一是做好等級航道巡查,認真處理涉航設施違章建築和安全問題,消除事故誘因,確保航道暢通、狀況良好;二是強化對導助航設施的管理維護,對全市56座航標進行全面排查,重點做好湖西航道41塊標牌和徐洪河下遊安全警示牌的配置和維護;三是專向治理復興河橋梁隱患、有關航道沉船和違建電纜等安全隱患,拆除西泇河碼頭水中遺留物;四是密切關注徐洪河南水北調實施,及時發布信息,屬地航道部門配合海事部門做好船舶航行管制
  • 玉扳指在古代是用來做什麼的?它有什麼寓意?
    商代的玉扳指作用是拉弓護指,不僅較後來的扳指更長,而且其上有槽痕。隨著年代的變更以及逐漸演化,玉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到了戰國就開始變短;漢代的扳指出現玉片形狀,類似於玉佩,帶有用來拉弦的小鉤,但這個時候的扳指已經不能承受拉弓那麼大的力量了;
  • 《奔跑吧》「夢回」北宋,漕運迷局今晚「燒腦」
    據悉,今晚節目中,跑男團成員將和王耀慶、胡可一起來到開封,「閃回」公元1100年的北宋,開啟一場破解漕運迷局的「燒腦」奔跑之旅。節目中,跑男團集體來到開封博物館,一番關於《清明上河圖》的講解之後,成員們集體「穿越」到這幅名畫中,故事就此展開。八位成員中有善良的船夫,也有心懷鬼胎的間諜。
  • 古代將軍身後的披風有什麼作用?僅僅是為了耍威風嗎?
    之所以有如此做法,一是因為看到電視劇中的古代將領,皆是如此打扮。二是因為受港臺劇的影響,穿衣服從來不穿袖子。但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所展現出來的披風,並不能完全還原古代事實。古代作戰將領確實會有披風,但是通常比電視劇中的厚多了。他所流行的披風,包括長、短、連帽三種。長披風就是電視劇中常見將領所穿,短披風在民國電視劇中表現的比較多。
  • 劉晏的漕運改革,是如何讓安史之亂後的長安擺脫糧食危機的?
    在正式介紹劉晏的漕運改革之前,為方便大家能夠更好的理解,這裡先給大家簡單說下漕運的發展歷史。1.什麼是漕運?漕運的起源很早,但直到西漢才逐漸制度化,當時主要是指將關東的糧食漕轉到都城長安。因此,在西漢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漕運主要就是指通過黃河、渭河向長安運送糧食物資。但等到隋唐時期,隨著江南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大運河的開通,漕運實際上又主要指通過大運河從江南向長安和洛陽附近運輸糧食。
  • 夫妻OR兄弟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你造嗎?
    夫妻OR兄弟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你造嗎?時間:2020-12-03 10:57   來源:倉鼠手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夫妻OR兄弟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你造嗎?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