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研究七十年

2021-02-13 遼金西夏研究

清代漕運總督瑚寶墓碑,現存北京奧森公園石刻園,圖片為本公眾號所配

2019年10月14日 08: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漕運現象古已有之,但作為集權王朝統一徵調糧食的活動,則始於秦漢,終於晚清。在漕運的演進中,歷朝歷代留下了大量文獻記載。正是在這些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具有近代意義的漕運研究在20世紀逐漸展開。1891年《萬國公報》(第33冊)發表署名「懶散老人」的《歷代漕運異同說》,開啟了漕運研究成果的公開發表,但漕運研究的真正展開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早期的漕運研究較為零散,發表文章近20篇,大致分為三類:一為對漕運總體性考述的作品;二為清代以前的斷代漕運研究;三為清代漕運研究。這批成果當為漕運研究的開啟之作,以考述文與評論文為主。作者們多關注漕運制度建設與發展,兼及經濟史的考察。其中,夏鼐《太平天國前後長江各省之田賦問題》、萬國鼎《明清漕運概要》、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李文治《歷代水利之發展和漕運的關係》《清代屯田與漕運》等對後世具有較大的啟發意義。

  國內外學者關注漕運問題

  20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漕運研究逐步推進,國內外學者對漕運都給予了關注與研究。中國大陸的主要成果有:方楫《明代治河和通漕的關係》、馬雲青《清季漕運遺聞》、賴家度《元代的河漕與海運》、史念海《三門峽與古代漕運》、樊樹志《明清漕運述略》、鄒逸麟《從含嘉倉的發掘談隋唐時期的漕運和糧倉》等。中國臺灣地區這一時期不乏研究,如吳緝華《明代的海陸兼運及運河的浚通》《明代臨清德州的地位及其漕倉的研究》等。代表性成果應屬張哲郎《清代的漕運》,該作將清代漕運分為河運期、海運期、河海並運期,但敘述重點仍在於漕糧河運。雖深度尚可拓展,但對清代漕運制度的梳理仍是系統和有益的。

  這一時期國外漕運研究以日本為主,代表人物是星斌夫。他圍繞清代漕運制度撰寫了系列論文,對清代河運漕糧的運道、水手、坐糧廳、糧食商品化趨勢及向海運的過渡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星斌夫還先後撰寫了幾部明清漕運史專著:《明代漕運研究》論及明代漕運法、漕運組織、河運時期的海運及其相關問題;《明清時代交通史研究》後篇探討了清代漕運制度的開展情況。他還寫有《大運河——中國的漕運》《明清時代社會經濟史の研究》,後者比較了明清兩代的漕糧運輸制度。這一時期日本學者的研究也多限於對漕運制度的梳理,但較之20世紀上半期中國學者的漕運研究,視野更為開闊。同期美國學者對漕運問題的關注,最具代表性的當屬Harold C. Hinton(欣頓)的博士論文The Grain Tribute System of China(1845-1911)(《晚清漕運制度》),其對晚清時期漕運的總體運行,尤其是河運漕糧制度及其與運河、黃河的關係,做了詳盡勾勒。黃仁宇的博士論文《明代的漕運》以明代漕運為切入點,審視明代國家管理。

  這一階段的漕運研究以制度史與經濟史研究為主,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多關注漕運制度、漕事活動、河運海運等,以及從經濟史的角度審視漕運與河道、運輸、倉儲、屯田、財政等的關係。

  國內漕運研究全面展開

  20世紀最後20年是國內漕運研究的繁榮期,其原因在於改革開放之後的學術大發展。這一時期漕運研究的顯著變化是一批宏論或通論的著作面世。首先應當關注史念海《中國的運河》,書中對於秦漢以下尤其是唐宋以下運河在漕運方面的巨大作用論述較多。這一時期的幾部漕運專著皆具開拓意義。李治亭《中國漕運史》是首部漕運通史性著作,對先秦到清末的漕運發展過程進行整體把握,涉及運河開鑿、漕運組織管理、漕運工具、漕運與社會經濟關係等多個方面。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從漕運的縱向歷史演進以及漕運與中國政治、古代軍事、社會制衡、商業經濟、農業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橫向關係,研究漕運及其社會影響。陳峰《漕運與古代社會》探討漕運的政治軍事意義、管理與運行狀態及其與古代社會諸多方面的關係,並批評了漕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消極影響之說。一批論文也從總體上論述漕運演進與發展及其階段性特徵、「漕本」思想及其影響、古人對於國都與漕運關係的認識、大運河漕運對於傳統社會的消極影響、漕運思想的演變、歷代漕運改革等。

  這一時期的漕運研究還有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各斷代的漕運研究全面開展,二是漕運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從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兩代、宋元時期,再到明清兩代,歷代漕運研究全面展開。如對於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漕運發展概況、漕渠與運漕以及漕運與軍事關係的研究;對於隋唐時期運河與漕運的關係、漕倉建置、漕運官員設置與制度建設等的研究;對於宋元時期的漕運方式、組織管理、漕運人員、漕弊問題、南宋供漕體系、河運與海運等的研究;對於明清時期的漕運制度、漕運方式演變、漕船問題、漕軍及旗丁研究、白糧問題、漕糧寬免、區域漕運、漕運與區域社會的關係、漕運與大運河物質交流、漕弊問題、漕運的社會功用等的研究。

  斷代漕運史著作有:潘鏞《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考察隋唐運河的開鑿與疏浚、阻塞對於國家興衰的影響;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對明代漕糧的折徵、白糧的運解、運軍制度、漕糧的兌運與漂流、漕船的修造、漕糧的運費等問題作了全面論述;彭雲鶴《明清漕運史》通論明清兩代的漕運,對明清漕運空前發展的原因、漕運河道的治理、漕糧的徵解和漕運制度的發展、漕運的弊端及漕運的社會影響等都作了詳細論述;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是斷代漕運代表性成果,全面梳理清代漕運制度,對清代漕運的持續、漕糧的財政及賑恤功能、清代的漕糧賦稅制度、漕糧的徵收兌運和交倉、漕運官制和漕船制度、道光後的漕運改制等問題作了宏觀的把握和精微的論證。中國臺灣學者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探討漕河全線地理形勢、黃河衝阻運道真相、山東四大水櫃的濟運功能、百座船閘建置、整治漕河的組織、沿河州縣受困河役等問題,認為明代傾全國之力保漕河通暢,國力、民命盡傷於此。

  漕運研究向縱深拓展

  21世紀,漕運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出現了前沿性的趨向。其一,立足於國家視角關注漕運事項,把漕運視為一項重要的國家事務,重新審視漕運的特性;其二,立足於社會層面,關注漕運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其三,深入發掘史料,並在理論與方法上嘗試學科交叉的研究。

  專題研究和區域研究成為深入的重要路徑。張曉東《漢唐漕運與軍事》引入軍事學理論、歷史地理學方法,分析漢唐時期漕運與軍事的相互影響。李群《清代漕運法研究》從法制史的角度對於清代漕運機構、漕運法進行了論述。於德源《北京漕運和倉場》是首部區域性的漕運通史,對自東漢至清末北京地區的運河和漕運、倉儲的管理進行了考察。李俊麗《天津漕運研究(1368—1840)》系統全面地論述了明清天津漕運的運河管理制度、經由天津的漕糧數額、漕糧截留問題、漕船、漕糧海運以及漕運對天津的影響,討論了漕運與天津城市發展的關係。此外,一批論著關註明清漕糧運輸方式推行中的區域差異、運河一線漕運與民間信仰的關係。

  21世紀漕運研究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把漕運置於社會層面考察,這一研究趨向與社會史、歷史人類學等跨學科研究取向密切相關,表現出視角新、選題多、成果豐碩的特點。

  漕運人員及群體研究。相關研究集中在明清時段,關注漕運水手、軍戶、運軍與旗丁的群體活動、生存狀態及其社會影響。曹金娜《清代漕運水手研究》考察明清運軍、旗丁的生存狀況、社會環境以及旗丁引發的問題。沈勝群《清代漕運旗丁研究》對清代旗丁群體的形成、日常生活、社會狀況、群體文化、社會觀念、商貿活動、信息流通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揭示旗丁在國家與民間、國家與地方關係中的角色演變。於志嘉《衛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為中心的研究》探討區域性衛所屯田與漕運的關係,以及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和影響,集中討論了江西衛所的運軍、漕船與屯田等,揭示明代江西衛所與漕運的關係。一批論著對屯丁、漕運總督、水手羅教、水手械鬥、漕運人員與其他利益群體的互動等,均有研究。

  財政視角的地方徵漕研究。從賦稅財政的角度審視漕糧徵收,深層考察地方財政結構、漕糧徵派的漕弊陋規、漕項與地方財政的關係等。胡鐵球《明清歇家研究》認為,明末清初江南漕糧「官收官兌」的改革中,官府力圖消除「歇家」等包攬階層在徵漕中的影響,但客觀上官府與糧戶都需要歇家化的中介人來辦理賦稅徵解事務,導致革除包攬的效果不彰。由於正額財政不足以支撐地方用度,加派、陋規等法外財政大行其道,致腐敗盛行,財政上在官吏侵蝕下出現大量積欠。周健的系列論文分別探討了「漕耗歸公」「攤捐」、漕糧浮收勒折在州縣收入中的地位以及嘉道江南漕弊問題,揭示額外財政與正額財政的關係,或漕糧陋規項與地方財政收支的關係。一批論文對於「漕項」、「漕弊」整頓、蘇州「大小戶」、漕政與晚清財政改革等問題開展了討論。

  漕運與地方社會秩序。通過深掘史料,梳理諸如「吿漕」「鬧漕」「抗漕」「漕訟」等現象,揭示漕弊、漕政危機、制度困境,並進而審視地方社會秩序的變動以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張小也《健訟之人與地方公共事務——以清代漕訟為中心》《史料、方法、理論:歷史人類學視角下的「鍾九鬧漕」》頗具代表性。日本學者香坂昌紀對乾隆五十四年的湖北漕船土宜案進行了法律史分析。吳琦、肖麗紅等的相關研究及《清代漕糧徵派與地方社會秩序》(下編)系統闡述了鬧漕的時空特徵、方式與角色以及對於地方秩序的影響,深刻審視了鬧漕背後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學術界關注漕運與裡甲、保甲、宗族、衛所等基層社會組織的關係,考察基層社會的漕務運行及實態,分析制度、社會等方面的深層問題。

  漕運與社會變遷。從多時段多角度探討漕運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如通過漕運線路的空間變化考察區域社會變化、斷代漕運對區域及城市發展的影響、漕運制度與方式的演變探討對於社會變化的影響、「漕規」與社會變革的關係。倪玉平《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具有代表性,作者將漕糧海運置於清代中晚期的社會背景之下,考察清代漕糧海運與政治變革、經濟演變以及社會變動之間的關係。作者同時關注到了清代漕糧運輸方式轉變對於運河經濟區衰弱和沿海經濟區興起的深遠影響。

  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漕運研究與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發展緊密關聯,開啟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漸進至70年代,八九十年代繁榮發展,成果集中湧現,21世紀以來縱深拓展。其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漕運研究具有連貫、承繼、拓新的特徵,研究時段上向明清尤其是清代集中,研究力量也多集中於中國大陸,有規模化的趨勢。進入21世紀,學者們擺脫了單純的制度史、經濟史研究的窠臼,重新認識漕運的屬性,從不同層面審視漕運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社會意義,從漕政漕事揭示制度變革、區域發展、社會結構、秩序與變遷。在方法論上,開展跨學科研究,引入歷史人類學、社會史、法律史、政治學、社會學、財政學等的理論與方法,在不斷發掘史料的基礎上,開拓諸多新課題,提出不少新認識。

  展望未來,漕運研究仍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首先,明清以前各時段的漕運研究相對比較薄弱,這固然與史料不足有關,但新的理論和方法有助於推進新的研究。其次,漕運史研究多偏向於江蘇、山東、天津等運河沿線省份的研究,而對江西、兩湖、浙江等地區的研究相對較少。近年來運河學研究崛起,運河一線的漕運研究得到加強,其他區域的研究也應該加大力度。再次,漕運研究尚有許多課題可以開展,諸如漕運的區域差異、漕運的運行機制、漕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南方漕運家族、漕運史上的重要人物、漕運文獻的整理等。最後,漕運的跨學科研究成為近年來的一個趨勢,但如何有效借鑑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相關焦點

  • 學林軼事| 漕運研究七十年
    1891年《萬國公報》(第33冊)發表署名「懶散老人」的《歷代漕運異同說》,開啟了漕運研究成果的公開發表,但漕運研究的真正展開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早期的漕運研究較為零散,發表文章近20篇,大致分為三類:一為對漕運總體性考述的作品;二為清代以前的斷代漕運研究;三為清代漕運研究。這批成果當為漕運研究的開啟之作,以考述文與評論文為主。作者們多關注漕運制度建設與發展,兼及經濟史的考察。
  • 丹水流域漕運
    漕運,就是官方在皇城與產糧地之間,利用水路押運公糧及貢品的過程。  漕運,始於秦漢,制度於隋唐。  山南漕運是指:唐朝山南道襄州商州至今湖北地段的漕運路線。而不在古上洛城停靠,因為古上洛三邊環水,在旱路的丹水南岸,古上洛城軍事防衛極佳,但運輸極為不便,驛站、亭就設在州城,久之,因漕運而搬遷。直至唐公元710年崔湜丹霸路的終極碼頭,就應設州城在南門。  什麼時間終極碼頭由州城遷至洛源驛站,就是距崔湜丹霸路七十年後,即唐德宗公元780年宰相楊炎洛源碼頭事件前後。說明水已退至該地。
  • 大運河因漕運而肇建,這些文物可印證
    秦、漢之際,朝廷即利用沽水(潞水)漕運糧秣供給邊關將士,隋代開鑿永濟渠以供應軍隊,至今已1400餘年,蕭太后河始鑿於遼統和六年(988年),金代開鑿壩河、金閘河,元初郭守敬主持開鑿的大運河,曆元、明、清三代,在中國漕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1901年北運河停漕,蕭太后河、通惠河等至今沿用,後者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點段。
  • 中國漕運第一人
    陳瑄(1365—1433),安徽合肥人,他一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對明代的軍事、政治、經濟發展乃至於教育都有突出的貢獻,他是明代漕運制度的奠基者。永樂元年(1403)他被任命為明代首位漕運總兵官,也是中國漕運歷史上第一位漕運總兵官。
  • 探索●發現:黃河漕運與南村歷史(上)
    自公元前647年春秋中期的「秦輸粟於晉,自雍及降相繼」的「泛舟之役」開始,到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停漕改折令為止,漕運在歷史上存在了2548年。黃河閼流堆臺黃河漕運是中國漕運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古代聯通中原與關中地區的唯一運輸通道。《河南航運史》記載,在黃河漕運線中,西自峽口東至今澠池南村任村的這段長達65.4公裡的峽谷河段統稱為三門峽。
  • 趙彥志:隋唐宋時期汴河河道和漕運的管理
    北宋建都於東京(今開封),其漕運主要依靠汴河。《宋史・食貨上三》載:「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汴河漕運糧食競達八百萬石,為北宋時期漕運的最高紀錄。
  • 漕運,陸權,大秦經濟
    -今天講漕運和大秦內陸經濟。-大秦在歷史上有一項非常著名的工程,就是修建京杭大運河。大秦歷史上有一項非常著名的鹽鐵專營政策,就是漕運。在大秦歷史上有新、隋兩朝都是因為推進改革太猛,最後導致了毀身滅國。而隋朝滅亡就是因為這個京杭大運河。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運糧船以平底木板船為主,年運入京都稅糧約萬噸。   入元後,海路漕運興起,先後開闢三條航線。元代初年,始闢第一條航線,以劉家港(今崇明島南)為起點,出長江口過海門,最後抵達天津,再轉陸運至京城。這條航線因距海岸近,水淺灘多,繞來繞去,水程較長,故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另闢第二條航路。航路自劉家港起航,由江蘇啟東以北直趨大洋,再繞過山東半島。
  • 了解歷史|壩河流域的前世今生——壩河漕運
    壩河漕運始於唐代,遼金以來隨著北京逐步成為地方乃至全國統治中心,承擔漕運的職能更加凸顯。 中統三年(1262年)八月,忽必烈在上都接見郭守敬。郭守敬提出 「開玉泉水以通漕運」,贏得忽必烈賞識。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採納郭守敬的建議,在壩河舊河道的基礎上拓寬擴建。
  • 古代漕運是指用來運貨物的航道嗎?其作用是什麼?
    「漕運」並不是只用來運輸貨物的航道,而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將賦稅徵收的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一種運輸方式。「漕運」的歷史非常悠久,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就曾下令通過「漕運」將內地的糧食運往前線了。作為中國古代獨有的歷史現象,「漕運」被統治者稱為「安社稷之奇策」,可見「漕運」的政治意義十分重大,在經濟上,「漕運」還帶動了運河交通業的發展,在古代我國的內河水運網的發達程度可以稱為「世界之最」,在文化上,「漕運」加強了全國各地的聯繫,促進了整個社會的交流。
  • 換個城市過周末:淮安,從漕運到有軌電車
    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作為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淮安在歷史上相當的輝煌(尤其是在明清漕運鼎盛時期),有著「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但之後也隨著漕運的沒落而走向沉寂。因運而興,因運而盛,又因運而衰,漕運給淮安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跡。
  • 劉晏的漕運改革,是如何讓安史之亂後的長安擺脫糧食危機的?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禪,途徑劉晏的家鄉,劉晏的父親認為機會來了,便拜託當地官員把兒子以神童的身份,作為地方特產之一,推薦給皇帝,還特意附上了一篇劉晏寫的歌功頌德的文章,名叫《頌》。
  • 雲遊通州:老酒蟲恢復漕運燒鍋釀酒工藝,曾是京城風向標
    黃金有價酒無價,酒不醉人人自醉——守「藝」通州之釀酒,三代釀酒傳人帶您走進運河漕運燒鍋釀酒工藝傳奇,一「品」通州神奇老窖酒。「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想必大家都聽過這一著名的對聯。
  • 清朝的漕運總督究竟是什麼官?六部都管不住而且還有兵權!
    漕運總督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高級官員,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始設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城(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不僅管理跨數省長達3000多華裡的運河沿線,並且還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廬鳳巡撫,管理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並且各省的督糧道,都隸屬於漕運總督。漕運總督可以有親轄武裝部隊,還有水師營。
  • 解讀:「漕運總督」有權調動轄區軍隊嗎?「調動權」他才有
    從順治年間開始,漕運就被清朝提到一個極高的位置。北京的錢糧供給,都需要依靠漕運提供。康熙曾把漕運、河道、鹽政列為「三大政」。而負責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地位自然也高於尋常官員。從官職人選就可以看出。在清朝前期,漕運總督基本都是八旗為主。到後期,到後期才逐漸轉為漢人官員。
  • 《雍正王朝》中,因魏東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業:大清漕運衙門
    畢竟民間有句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魏東亭主管的漕運衙門,那相比清知府而言,更是富裕的令人羨慕。那麼,魏東亭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在擔任漕運總督的時候,以沒錢為理由而畏罪自盡呢(當時十三阿哥胤祥和張廷玉都不相信魏東亭是因沒錢而自盡的)?一,漕運簡介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什麼是漕運,什麼是漕運總督。
  • 大清三大政「漕運」堵塞。道光:「這咋辦?我們吃什麼?」
    清朝有三大政:漕運、河工、鹽政。 東拼西湊給湊了102萬兩銀子,加上之前借黃濟運撥款80萬兩,朝廷已經為漕運危機額外支出了182萬兩。而正常情況下朝廷每年用於漕運的銀兩才不過160萬兩。然而多了的付出沒有得到哪怕一半的回報。 到了五月底盤壩接運通過的船隻不及計劃任務的一半,漕糧已註定無法按時運完。加上夏至臨近,水勢更難預料。
  • 《奔跑吧》「夢回」北宋,漕運迷局今晚「燒腦」
    據悉,今晚節目中,跑男團成員將和王耀慶、胡可一起來到開封,「閃回」公元1100年的北宋,開啟一場破解漕運迷局的「燒腦」奔跑之旅。節目中,跑男團集體來到開封博物館,一番關於《清明上河圖》的講解之後,成員們集體「穿越」到這幅名畫中,故事就此展開。八位成員中有善良的船夫,也有心懷鬼胎的間諜。
  • 大運河江蘇段:千年漕運見證運河大省變遷
    江蘇60%的人口沿運河而居,大運河記錄著千年歲月裡漕運的輝煌,也見證著這個運河大省的發展變遷。城市繁華因「運」而興秋夜的無錫南長街,皓月當空。色彩斑斕的畫船蕩漾在古運河上,河水被燈光照得波光粼粼,河道兩岸,青瓦白牆宛若畫卷一般在遊人的眼前徐徐展開。
  • 我讀︱《納粹掌權》:德國選舉的七十年前和七十年後
    在2017年一次在德勒斯登的公開演講中,霍克竟然公開宣傳:柏林市中心猶太人紀念碑是「恥辱的紀念碑」,公開號召重新認識納粹德國的歷史,認為納粹時代的罪惡被過度放大了。七十年前,納粹黨也正是從圖林根州地方選舉起步,第一次正式進入了當時德國政治體系,進而在短短數年間席捲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