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歌曲流行標誌著地方意識的覺醒嗎?從《樂隊的夏天》綜藝談起

2021-01-07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從近期的一檔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觀眾們看到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音樂演出。新人樂隊「九連真人」的《莫欺少年窮》和「斯斯與帆」的《馬馬嘟嘟騎》尤為引人矚目,這兩首歌曲的共同點在於都以地方方言為演唱語言——前者以客家話演唱,後者唱的則是常德話。與常德話相比,客家話明顯更為難懂,其發音與普通話差別較大,字詞結構也有所不同,比如說字幕表述為「眼高手低、奔波不安穩」的歌詞,其原文是「看唔起/放唔落/毛線毛著落」。節目也呈現了現場聽眾對方言歌曲的反應,「這是哪裡話?」

《樂隊的夏天》九連真人表演《莫欺少年窮》​

既然聽眾理解起來難度頗高,為何歌手還要選擇以方言演唱呢?蘇陽曾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專訪時提到,「為什麼音樂的地域痕跡重?因為你就生活在這個地方,就要唱最近的地方和夠都著的東西。花兒就唱一個鋤頭、唱個樹枝、唱個鳥,一天到晚就是麥苗長了、麥苗短了、麥苗青了,唱來唱去都是這個題材。」近年來以方言演唱的樂隊或音樂人其實不少,比較著名的有用西北口音演唱的蘇陽、馬飛和低苦艾樂隊,還有以上海話演唱的「頂樓的馬戲團」(已經解散)、以東北方言為基礎的「二手玫瑰」,以及以西南口音(如重慶話、貴州話)的rap形式出名的一批嘻哈歌手。

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對於音樂人來說,方言不僅是創作或演唱的外殼形式,也使他們得以在普通話及北方口音的演唱主流之外開闢另一片天地。樂評人李皖在《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一文中寫到,方言歌曲的作用如同地方志、山村大觀、縣城萬象一般,呈現了普通話主流音樂之外的世界。

的確如此。在可被視作「地方志」的方言音樂中,我們得以一窺與自己差異巨大的生活經驗。比如重慶嘻哈歌手GAI和貝貝的《隻手遮天》(重慶城/紅巖魂/酆都江邊過鬼門/解放碑/朝天門/風水好幫你修做墳),唱的是重慶孕育的充滿草莽氣息的生活;西安歌手馬飛的《兩個科學家吃麵》(今天早上又沒洗臉/又是我一個人吃的飯/碰見個熟人/打了個招呼/我進了家牛肉麵/我說老闆/來個辣子多的油潑棍棍面)則慢悠悠地講述了一個西安人從早起、吃麵到和老闆閒扯的經歷……對於這些音樂地方志所反映和代表的生活經驗和地方意識,我們或許還應做出更細緻的探尋。

以方言唱歌:北方的曲藝風格,南方的地區意識

有關地方飲食的歌曲是方言歌曲中一個不錯的範例。天津巖石樂隊主唱李亮節的《大餅卷一切》唱的是天津衛的大餅,歌詞繁複地鋪陳了大餅的內容及其味道,比如「大餅卷雞蛋好吃又好看/大餅果子配豆漿它味道特別濃/大餅卷燉牛肉怎麼吃都吃不膩」,最富有文學修辭性和想像力的是「大餅卷素丸子它架炮往裡轟」,以及將大餅的味道形容為「酸甜苦辣鹹/鮮香麻酥脆/卷的是人生百味/盡在不言中」。在《樂隊的夏天》節目中,熊貓眼樂隊的《我愛吃烤鴨》以北京腔詠唱了北京烤鴨的吃法——「一張餅卷一隻鴨」「加點蔥再加點黃瓜」,相比於《大餅卷一切》而言較為簡潔。

這兩首歌曲的共同點不僅在於以方言演唱地方特色——不管是烤鴨還是大餅,都已經成為了頗具代表性的城市標誌——還在於二者都融入了地方曲藝風味。《大餅卷一切》第一段在鋪陳了大餅的各種正經吃法之後,第二段如相聲段子一般抖出了「大餅卷一切」的包袱:「大餅卷皮皮蝦怎麼能夠不扎嘴/大餅卷炸螞蚱為民除害蟲」。《我愛吃烤鴨》雖然歌曲簡單,但也融入了北京曲藝的味道。有評論者認為《我愛吃烤鴨》與大張偉的風格在某種程度上有相似之處,這其實並不奇怪,大張偉曾說自己的歌曲《窮開心》結合了太平歌詞《十三香》的風格。(有趣的是,李亮節還創作過另外一首天津烤鴨主題的歌曲《莎莎烤鴨真好吃》,用七言絕句的形式稱讚天津烤鴨「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明/油少皮酥肉質厚/莎莎烤鴨味道純」。)

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上的李亮節《大餅卷一切》

比這幾首歌更進一步的是西遊樂隊的系列歌曲,《玲瓏塔》《口吐蓮花》《同仁堂》和《滿漢全席》都改編自相聲名段。歌詞唱道「先變個珍珠倒捲簾/再變個獅子滾繡球」,「請來馬連良/再請譚富英」,無疑是借用了晚清的京津曲藝的套式。來自東北的「二手玫瑰」常常被戲稱是「二人轉搖滾」,在演唱中,二人轉那種戲耍式、拖長式的唱腔,以及「哎呀我說」這類口頭禪,與命運、生存、意義等嚴肅拷問巧妙結合——「哎呀我說命運啊」「大哥你玩兒搖滾/搖滾它有啥用啊」——滑稽與嚴肅、庸俗與崇高在這裡混搭並構成反差,達到了反諷的效果。

在聽完受相聲、太平歌詞、二人轉等北方曲藝影響的北方方言音樂之後,走進南方方言音樂,我們可以發現,地方性的認同與捍衛意識已經崛起。上海已經解散的「頂樓馬戲團」不僅有唱上海申花足球隊的歌曲(《申花啊申花》)、唱上海人理想中的隱匿之處崇明島的歌曲(《崇明島》),還有一首《南方個南方》,堪稱抗議北方小品演員汙名化南方人物形象的宣言。

《南方個南方》也如同一場小品,炮火集中於經常在晚會上飾演南方小男人的遼寧籍演員鞏漢林。歌曲先是勾勒了鞏漢林的生平和專業經歷,「先生鞏漢林/籍貫是遼寧/師傅是唐傑忠/國家一級演員/先生鞏漢林/專業攻小品/搭檔是趙麗蓉/特長演南方人,」接著調侃道,「鞏漢林先生/伊一點勿像南方人。」雖然整首歌似乎都在說鞏漢林不是「真正的南方人」,但他到底是不是南方人、什麼才是南方人,其實並非這首歌所要表達與探討的重點。在這裡,「頂樓馬戲團」藉由上海話來宣告某些人不具有代言南方的資格,意圖表達的是對由北方方言主導的語言類幽默節目中南方聲音的長期缺席的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頂樓馬戲團」堅定不移地用上海話歌唱上海故事,在其他不同的歌曲裡也觸及到了懷疑北方方言一統天下的主題。在另一首《海風》裡,他們用上海話問到,「聽說世界將要天下大同/但請儂告訴我/究竟想要我哪恁做?」即使不用上海話演唱,演唱者的吐字習慣也會暴露他們的地方屬性,比如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搖滾樂隊「鐵玉蘭」的搖滾單曲《回家的路》,其中平翹舌音不那麼分明,副歌部分「我走在回家的路,記得我們曾用心追逐」的發音明顯受吳語入聲發音影響,也被認為上海風格顯著。

上海話並不孤單,從最近網絡熱門的一段吳語RAP大集合中可以看出。在這段視頻中,表演者有上海人、杭州人、嘉興人、寧波人、蘇州人和宜興人。在上海即將拆遷的喬家路上,他們路過拎著菜籃子的阿姨和身穿西裝的房產中介,每人一段,合力完成了一首吳語RAP。他們唱出了各自家鄉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或是最鮮明的特色——杭州開過G20,嘉興有五芳齋粽子攤,上海人談吐有風度還有嗲囡囡(囡囡指女孩),蘇州人聽評書愛打牌,宜興盛產陶器等等——他們意識鮮明地以「江南的兄弟」名義集合在一起(嘉興段),唱道「蘇州杭州rap paradise」(杭州段)、「蘇州杭州寧波上海,吳儂軟語聽阿拉幫儂盤起來」(上海段)。

2019吳語方言RAP cypher(上海段)

有趣的是,「高鐵」一詞在這段歌曲中出現了多次,他們唱到城市在高鐵穿行中處於哪個位置,以及高鐵如何聯結了江浙滬三地的朋友。來自嘉興的歌手唱到,嘉興的地理位置是上海與杭州高鐵之間「拐個彎」;寧波人則唱到,喊上海朋友來吃夜飯,兩個鐘頭動車高鐵準時來到南站——在這幾個城市之間,高鐵的密切往來也進一步鞏固了吳語區的團結想像。在發布這首歌曲MV的微博中,製作方表示,發布這段音樂的目標是吳語RAP復興,「代表吳語文化發聲」以及「用自己的母語表達自己的態度」。這也許正與李皖的說法——「選擇唱方言,是一種主動選擇,顯示了對本民族、本族群文化認同的覺醒」——相吻合。

被濫用的地方性:當「南方」「北方」淪為民謠俗套

然而,方言音樂並不等於標榜地方性的音樂。這些根植於中國各地地方經驗的歌曲雖然事實上演唱著東南西北各個方位,卻與那些經常出現抽象「南方北方」意象的歌曲有所不同。

在近年來的民謠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方」「北方」的說法頻繁出現,地名甚至也作為抒情對象而直接入題,比如趙雷的《南方姑娘》以及《成都》。但事實上,這兩首歌所描繪的「南方」或成都,可以適用於中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成都》歌詞裡的成都意象僅有玉林路的小酒館,而其最感人的副歌部分——「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與這座城市的氣質以及人們的生活幾乎沒有關係,仿佛是一位遊客匆匆路過的寫生之作。

趙雷演唱《成都》

這一類以城市命名卻與城市關聯甚少、如同遊客抒情之作的歌曲並不少見。高進的《下雪哈爾濱》所唱的哈爾濱,與成都一個東北、一個西南,幾乎處於對角線上,兩地從氣候風土到人情方言都差距甚大,然而,除了題中地點標誌性的中央大街、索菲亞教堂、道裡道外,兩首歌曲的歌詞意象十分相似。《下雪哈爾濱》的副歌部分唱的是,「在沒路燈的大街/我走在下雪的哈爾濱/當風霜撕碎年輕的臉龐/在沒冬天的南方/你如果遇見下雪的哈爾濱/就抱緊我/就當青春沒走遠。」對應的畫面仍是主角在城市的街道上走來走去,縱使街道上路燈熄滅也不願意離開,惋惜著已然失去的戀情與青春。

至於此類歌曲中對南方和北方的描寫,諸如「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馬頔《南山南》)、「當你收拾行李回到故鄉/我的餘生卻再也沒有北方」(宋冬野《關憶北》)等等,「南方」和「北方」在這些歌詞中被抽空內涵,變成了一種寄託失敗戀情、青春走遠的單薄的想像。另一方面,也可能正是藉由這種失去了具體性的空蕩的抒情,這些歌曲迅速地打開了介於民謠與流行之間的音樂市場。

如果將這一種「南方」與「頂樓馬戲團」《上海童年》中的南方相比,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它們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前者是普通話、後者是上海話,還在於前者總是憂傷的、溼潤的、失戀的、青春不再的,而後者的故事裡有人在大光明吹冷氣、去外灘談朋友、去肯德基小個便。

「頂樓馬戲團」的私人回憶當然僅僅是地方方言音樂的一種,低苦艾樂隊對於北方城市蘭州的歌唱就沒有那麼具體瑣碎,而是以地標和方言匯聚成了邊塞詩歌一般的、意象恢宏開闊的歌詞:「從此寂寞了的白塔後山今夜悄悄落雨/為東去的黃河水打上了剎那的漣漪/千裡之外的高樓上你徹夜未眠/蘭州總是在清晨出走/蘭州夜晚溫暖的醉酒/蘭州淌不完的黃河水向東流。」與那些用南方北方寄託青春愛情的例子相比,「頂樓馬戲團」和「低苦艾」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每個字都落在地面,沒有人生活在空中。

低苦艾樂隊在白塔山下演唱《蘭州蘭州》

如果將南方和北方作為一種創作套路或速成模板,人們完全可以複製出一百個城市的、與《成都》相類似的主題歌,但這些歌曲與地方性之間究竟有多少關係,這一點頗令人懷疑。與之相似,一些民謠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媽媽、姑娘、妹妹、姐姐)也被濫用到了令人疑惑的程度。而當地方性與女性形象兩者結合,幾乎就構成了表達情慾渴望對象的完美典範,就像趙雷《南方姑娘》所詠嘆的——「北方的村莊住著一個南方的姑娘/她總是喜歡穿著帶花的裙子站在路旁/她的話不多但笑起來是那麼平靜悠揚/她柔弱的眼神裡裝的是什麼/是思念的憂傷」——「南方」「姑娘」「悠揚」和「憂傷」這些意象幾乎可以互換使用。如果我們可以用它的歌詞風格來做出評價,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是一首平靜悠揚、溫暖憂傷的南方之歌。堯十三的《南方的女王》也是關於穿越南方北方來相愛的抽象故事,歌詞中我是「悲傷」的、夢是「匆忙」的、愛情是「義無反顧、一無所有」的。事實上,這些詞語的混搭配套可以排列組合出許多不同的歌曲,這一點在近年流行的民謠中不難看到。

地方性存有被濫用的可能,方言也會被懷疑被挪用為流行的工具,就像歌手們會在歌曲中穿插簡單的英文、法文、韓文或日文短語以抒發情緒一樣,一些方言也進入了流行歌曲。歌手王源在《我是唱作人》舞臺上表演的歌曲《吆不到臺》中也有一段重慶話RAP演唱,「我都是吆不到臺,我都是重慶的崽」,他在歌詞中交出了出生在沙南街、上學在南開的個人地方簡歷——如同一張歌唱地方性的合法性證明。但因為《吆不到臺》的featuring顯示為GAI,歌詞中還出現了那句標誌性的「勒是霧都」,RAP部分與前面的歌唱明顯割裂開來,歌曲的原創性也受到了一些網友的質疑。這段RAP是否真情實感我們暫且不論,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如果說「勒是霧都」可以從一句地方性的呼號變成可被挪用的流行語,那麼地方性是否也有著脫離具體地方語境、成為觀光廣告的危險呢?

王源演唱《吆不到臺》國音之爭:什麼是標準的,什麼是特殊的?

寬泛地說,歌詞也是文學的一種,而如果將探討方言歌詞等同於討論方言文學的意義,那麼就會牽涉到方言應不應該入文學、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入文學的問題。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被視為近年來吳語方言寫作的代表;以雙雪濤、班宇為代表的一批青年東北作家也創作出了包含東北方言、頗具東北特色的小說。有趣的是,就在《三聯生活周刊》今年一期以「講述東北」為主題的內容中,學者梁鴻似乎反對將地方文學的地方性看得太過特殊,她說,地方寫作既要寫出地方性,也要寫出普遍性,比如東北作家遲子建寫作的主題既是地域生活,也是人類的大歷史,真正使一個寫作者脫穎而出的還是「根本性的人類存在」。

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理解地方性與普遍性之間的關係,或者說,真的存在著抽離具體地方的普遍人性嗎?將這個問題再向深處推進,我們會發現,其實核心的難題在於誰應當被視為普遍的、標準的,誰又應當被視為特殊的、地方的。「頂樓馬戲團」唱的上海故事必然是局限於上海的特殊體驗嗎?操著北京口音的樂隊所歌唱的內容就是可以推廣於全國的普遍經驗嗎?標準與地方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平等的,而確然存在著權力的次序——如果僅從語言的使用來看,這個問題就轉換成了:為什麼某些方言能夠成為代表全國的語言,而有的方言卻是局限的、特殊的(甚至短暫而不可持續的)存在?

在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東傑的《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一書中,他回顧了20世紀初國語語言標準運動中北方方言是如何戰勝南方方言,取得全國性的主導地位的。王東傑揭示道,國音標準的形成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著南北雙方的拉鋸鬥爭。在國語標準構建之前,明清官話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南音,代表是南京話;另一個是北音,代表是北京話——這兩種音都是官話的基礎方言。而在近代國語標準構建的過程中,京音派勢力逐漸壯大,即便如此,一些南方人仍然表示不服氣,他們認為京音也不過是一種方言土語罷了,並沒有代表全國的資格(直到20年代,吳稚暉還在強調京音不過是一種土話)。

南北音的重要區別之一就在於,南音有入聲、濁音,北音則沒有,這也成為了南音派攻擊京音派的重要論據。在1913年開幕的讀音統一會上,南北雙方據濁音和入聲展開了辯論。南音派認為,沒有入聲和濁音,所有詩詞韻文的讀法皆一掃而空;京音派則認為,加上濁音的話,「我全國人民世世子孫受其困難」。王東傑分析道,南方文人對北京話不以為然的態度,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雅俗之分和階級意識,因為近代以來江南文化水準遠超北方,「江南人士自視先進,北方士人則明顯底氣不足,」所以,儘管京音已佔上風,心存雅俗之辨的讀書人仍然崇尚南音。

《聲入心通》
王東傑 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年

在新文化運動開始之際,白話又成為了國音國語的候選代表(雖然那時各地的白話沒有統一標準,往往是各寫各的、夾雜著土話的白話),主張者仍然在攻擊北京話是土話。1917年錢玄同在給陳獨秀的信中就號召新文化運動者自覺擔當制定「標準國語」的責任,否則難道要「專用北京土話做國語嗎」?陳獨秀回應說,「用國語為文,當然採用各省多數人通用的語言。北京話也不過是一種特別方言,哪能算是國語呢?」當20年代左右注音字母發表、《國音字典》刊行,國語標準已經向京派傾斜時,南音派仍有斡旋爭取的可能,掌握教育部實權的吳稚暉、錢玄同、周作人等人能夠通過「修訂」國音的方式來平衡南北方的勢力。1919年,注音字母中還添入了一個表入聲的字母。

雖說京音派逐漸以「活語言」(真正有人使用的語音)取得了對「死語言」(那種想像中的飄在空中的、無人使用的語音)的勝利,最終掌握了國音標準的話語權,成為全國標準音的基礎,但總的來說,京音在之後數十年間還是面對著無數的質疑甚至不屑。這種質疑有針對於北京中心地位的,有針對於發音是否與傳統接續的,還有針對於文化專制的危險的。而正是這些關於中心與地方、現代與傳統、專制與民主的種種討論讓我們看到,標準並非從天而降,而始終處於質疑與辨析之中;更重要的是,國音標準的形成不僅關係到入聲、濁音的去留,還關係到如何塑造一個理想的中國。這可能也是我們探討方言歌詞、然而又不停留於方言歌詞特殊性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祈年文潭:《樂隊的夏天2》:音樂與綜藝的雙贏或兩難?
    通盤來看,音樂綜藝呈現出分眾化的趨勢,聚焦美聲和音樂劇的《聲入人心》、專注嘻哈音樂的《中國有嘻哈》等把相對受眾面較窄的音樂形式吸收打造成綜藝節目,增加了我國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多樣性,也推動了這些分眾音樂領域的行業發展。去年,一檔新的分眾音樂類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面世,向觀眾展示和介紹了搖滾、民謠、電子等多元的樂隊音樂,也贏得了不少目光和掌聲。
  • 《樂隊的夏天》火了,但中國影視綜藝的未來會好嗎?
    大概兩個月前,看到我發了一條去參加《樂隊的夏天》媒體看片會的朋友圈,我一位憤世嫉俗的文青朋友立刻留言說:綜藝的「魔爪」終於要伸向搖滾樂了。如今兩個月後,當我身邊最隨俗浮沉,毫無「憤怒」的朋友也開始問我:「石璐是中國第一女鼓手嗎」時,我知道「樂夏」火了。「火了」就一定伴隨爭議。
  •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退賽,一場綜藝和音樂人的雙贏!
    在最新一期的《樂隊的夏天2》中,野孩子樂隊和超級斬樂隊1V2捉對PK,所選歌包是「國風」。然而,隨著歌包揭開,《滄海一聲笑》、《琵琶行》、《牽絲戲》、《無羈》、《倩女幽魂》、《涼涼》等,顯然跟年紀比較大的野孩子樂隊心目中的國風相去甚遠。
  • 《樂隊的夏天2》是怎麼成為「撈五條人的夏天」的?
    文 | Mia常言道,《樂隊的夏天2》(以下簡稱《樂夏2》)有三大政治正確:誇重塑/福祿壽,罵後鯊,對著五條人哈哈哈。「樂隊的夏天」正在變成「五條人的夏天」:同臺競演第一場,只有「兩條人」的「塑料味」五條人憑藉著「農村拓哉,郭富縣城」的自嘲,臨場換歌,不按常理出牌的拖鞋,安慰跟場PD「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等梗而成功出圈,成為諸多網友的快樂源泉,被製作成大量表情包,在被淘汰後,「撈五條人」呼聲不斷上漲,後憑藉馬東手中的小紙條第一次成功復活。
  • 《樂隊的夏天》吳青峰自爆不會樂器 痛仰樂隊狂懟馬東
    由愛奇藝出品、米未聯合出品並製作的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將於6月1日晚8點將在愛奇藝繼續播出。第二期節目中,鹿先森樂隊、click#15、黑撒樂隊、九連真人、醒山、Mr.
  • 《樂隊的夏天》粉絲難救五條人,劉忻樂隊淘汰引發熱議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正處於熱播階段,作為一檔樂隊競技類綜藝,自從首季節目播出之後好評不斷,收穫到了大量的粉絲,通過這檔節目樂隊這樣的音樂模式也讓更多的觀眾喜歡。通過本季節目更多的樂隊讓觀眾從認識到喜歡和關注,也在這樣的樂隊競技對決中感受著樂隊音樂所帶來的魅力。
  • 再次出圈的伍佰,背後是閩南語歌曲的黃金時代
    目前,在民歌、民謠、說唱領域,方言入歌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創作方式之一。自90年代開始,隨著本土意識的覺醒,國內的批不同風格類型的獨立音樂人開始不約而同地使用方言唱歌。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各大城市幾乎都生長出自覺用方言歌唱的音樂人或樂隊,比如西安的黑撒、上海的頂樓的馬戲團、銀川的蘇陽、貴州的堯十三、雲南的山人、北京的子曰、武漢的馮翔、東北的二手玫瑰等,《天涯雜誌》稱這一群體的方言創作為「新方言民謠」。其中,去年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被大眾關注的九連真人樂隊,就是一支來自廣東連平縣城、用地道客家話演唱的樂隊。
  • 《樂隊的夏天》變成「撈五條人的夏天」,這個「土味樂隊」你愛了嗎
    #被五條人笑死#、#五條人表情包大賽#、#五條人淘汰#、#五條人復活#、#五條人改編Last Dance#……從淘汰-復活-淘汰……甚至被大家戲稱,《樂隊的夏天》都要變成「撈五條人的夏天」了。其實「五條人」就是一個今年參加了《樂隊的夏天》的樂隊,而這個樂隊吧,比較慘,總是處於淘汰的邊緣,參加一次pk就被淘汰一次,關鍵在於這個樂隊人氣還特別高,大家又不想讓五條人淘汰,被淘汰的樂隊可以由觀眾投票而復活,所以觀眾就要反覆去撈五條人,把已經淘汰的五條人又重新撈回來。五條人這是有什麼魅力?
  • 盤點那些有意思的方言歌曲,你的家鄉上榜了嗎?
    首先,什麼是方言歌曲?方言版歌曲指運用方言來演唱各種歌曲而形成的特色歌曲。如粵語歌曲,閩南語歌曲,四川話歌曲等。要說哪個地方的方言最豪爽最能「傳染」,非東北不可啊!截至2010年,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超過1.1億人。東北方言歌曲,有魔性,歡樂有趣。那我們先來學習一下東東北方言的歌曲有哪些代表。
  • 《樂隊的夏天》上被京圈搖滾圍攻的五條人,到底哪錯了?
    中國內地近二十年,大熱的音樂人,均出自於綜藝節目。 上一位從唱片體系裡走出來的新人,還叫胡彥斌。 如今,也快成一位綜藝咖了。 當然,還有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上座的那位超級樂迷。
  • 《樂隊的夏天2》:前浪復出搶鏡,後浪才華橫溢
    ,《樂隊的夏天2》(以下簡稱「樂夏2」)終於開播了。如果說去年播出的《樂隊的夏天1》是一次對樂隊綜藝的探索,那麼《樂夏2》在各個方面都明顯有了升級。首周播出後,《樂夏2》的豆瓣評分為8.6分。陣容:老將星光熠熠,新人實力強勁今年共有33支樂隊參加《樂夏2》,陣容一公布,就有不少樂迷大呼「爺青回」(爺的青春回來了)。
  • 進入改編賽,聚焦小眾音樂的《樂隊的夏天》終於出圈了!
    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從小眾文化和小眾圈層切入,最終還是要走向大眾圈層,這通常都是節目本來的命題——傳播和普及小眾文化。所以,《中國有嘻哈》如此,《這就是街舞》如此,《樂隊的夏天》同樣也是如此。
  • 《樂隊的夏天》33支樂隊如約而至,陪你躁動一夏
    從去年《樂隊的夏天》啟動第二季開始,到今年的反覆預測、疑似名單到現在塵埃落定的官宣,《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終於來了,33支參賽樂隊的面紗也算是正式揭開了。導演的拍攝和這樂隊的調性也是如出一轍,在平緩中傳遞出失意中的不甘心,說實話還挺期待這支樂隊的表現。後海大鯊魚《隱秘的角落》的配樂中還有另一支樂隊——後海大鯊魚,也出現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陣容中。而上一季中後海大鯊魚的吉他手曹璞信誓旦旦地說著「我絕對不會參加這個綜藝」,沒想到也是逃不開真香定律,不過問題不大!有後海大鯊魚這個舞臺的搖滾才有了看點!
  • 《樂隊的夏天》你聽懂他們的音樂了嗎?
    今天從學習英語的角度來聊聊「樂隊的夏天」和「搖滾樂」相關的6個英語表達吧!1. Live House現在大多數人不管聽什麼音樂,都會多數從app上下載歌曲,或讀書寫字或在乘車休息的時候靜靜地聽。但很多喜歡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只有一個正確的地方:live house。
  • 《樂隊的夏天2》要來了,中國搖滾重新回到夏天了嗎?
    今年的夏日樂隊攻勢來得十分強烈,從水木年華到後海大鯊魚,從達達樂隊到白日夢症侯群……作為常年混跡於各大音樂節和網易雲的聽客,大部分樂隊的歌小印都聽過,有消失許久的老炮樂隊,也有初出茅廬的新鮮樂隊,不過有了《樂隊的夏天》我們夏日的汽水味的熱鬧也不會因為疫情缺席了~中國樂隊大多都是搖滾的風格,而搖滾樂在中國內地誕生以來,
  • 《樂隊的夏天》 還能點燃這個夏天嗎?
    去年,隨著大熱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爆紅,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被瀏覽了740844次。「看完節目,你覺得樂隊的夏天會來嗎?樂隊們的生活會有哪些改變?」在節目中成功破圈的刺蝟樂隊回答僅有7個字,「再也不用上班了。」
  • 《樂隊的夏天2》野孩子退賽,音樂情懷能否逃過商業運作?
    資料圖最新一期《樂隊的夏天2》播出後,野孩子樂隊退賽在網上引發熱議。因不滿節目組給定的《芒種》《涼涼》等改編歌單,野孩子演唱規定外曲目並宣布退賽,《愛情買賣》《套馬杆》等備選歌曲的出現也讓觀眾大呼違和,綜藝節目和音樂人之間的矛盾又一次被擺在眼前。節目中,野孩子樂隊抽到改編「國風」音樂的備選歌單,要在《滄海一聲笑》《涼涼》《芒種》等歌曲中選擇並改編,樂隊成員認為這些歌曲都無法代表自己心中的國風音樂,最終退賽。
  • 樂隊的夏天火了,小眾音樂商業化的春天來了嗎?
    與"三進宮"的五條人、達達樂隊、大波浪、Joyside一起共享了本季《樂隊的夏天》Hot5。第二季比之第一季被各路人馬吐槽,音樂性的下滑是個不爭的事實。過度的綜藝感和各種與音樂無關的熱搜讓之前積攢的口碑有所下跌。
  • 樂隊的夏天——刺蝟樂隊
    導語:如果說《樂隊的夏天》第三期裡面哪個樂隊的表演最讓人感動,我想非刺蝟莫屬了。我身邊的好些人都在說,他們在看刺蝟的《火車駛向雲外,夢安魂於九霄》時,熱淚盈眶。今天,讓老王先生帶你一起走近刺蝟樂隊,走過他們的青春、他們的成長,走進他們的情緒裡。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也是神仙打架!
    《樂夏的夏天》第二季也是神仙打架!《樂隊的夏天》終於來了!再不播就要變成樂隊的秋天了!這部綜藝第一季就炸了,豆瓣8.8分可謂一騎絕塵,第一季首播開分8.6,江湖地位也是死死守住了。去年夏天,我們記住了石璐的鼓聲,記住了彭磊的詼諧,被九連真人的吶喊震撼,感慨於痛仰老炮的激情未泯,有人喜歡盤尼西林的自在,也有人喜歡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