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品「原味」龍山寺 馬尼拉看「紅磚大厝」

2021-01-08 晉江新聞網

  關注世界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在世界{2}

  「石條油麵磚,石珠石柱雁子磚,瓦壁瓦筒六角磚,六角磚下好花園。」在閩南語啟蒙讀物《千金譜》中,這一段文字講的就是咱閩南的紅磚厝。

  在閩南文化中,閩南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獨特價值。閩南古建築是閩南人智慧的結晶,其建築工藝更是隨著晉江人的足跡,流傳到了海峽對岸的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在本期「關注世界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在世界」系列報導中,記者將帶您一起品味閩南的建築文化。

  本報記者_莊詩瑩董瑞婷陳巧玲實習生_柯明嬌文圖

  臺灣鹿港龍山寺

  原是克隆版

  不久前,晉江安海鎮的龍山寺升格為「國保」單位。而淺淺海峽的對岸,臺灣鹿港龍山寺則是臺灣地區的一級文物。

  2004年,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就因一場學術研究會,到過鹿港龍山寺參觀。鹿港龍山寺主要殿閣,均採用閩南石料修築。全寺建築雄偉壯觀,共分成四進,與晉江安海龍山寺的規制格局相仿。「我們參觀的時候,正好碰上鹿港龍山寺修繕。寺廟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不少建築材料註明來自泉州的一家商號。」吳金鵬說,晉臺兩地都流傳著:鹿港龍山寺是安海龍山寺的建造圖紙流傳過去,特地又請了泉州的建築師傅,從泉州購買了建築材料,在鹿港建設的。由此看來,很是可信。

  對於此事,《晉江市志》也有相關記載:鹿港龍山寺是明永曆七年(1653)年,由晉江龍山寺僧肇善禪師創建。寺門一對石獅是聘請泉州著名的石雕匠師雕刻的。廟宇整體建築式樣,都效仿晉江安海龍山寺。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更有不少移居臺灣的晉江鄉親在臺灣寶島上創建龍山寺,以表達對故鄉的懷念,龍山寺香火也迅速分傳臺灣及東南亞。

  對於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多年的吳金鵬,其印象最深刻的是臺灣對文物的保護理念。「一般文物維修原則是『修舊如舊』,意思是修復文物的原貌。」吳金鵬說,像鹿港龍山寺在修繕過程中,則追求恢復古建築最早的形制。可以說,現在鹿港龍山寺保留的建築形制,比安海龍山寺還原汁原味。

  閩南大厝紅遍馬尼拉

  其實,除了臺灣外,不少閩南人移居海外時,也將閩南建築文化帶往自己的僑居地。日前,在泉州博物館新拉開帷幕的閩南文化展示中心,記者就看到了這麼一些珍貴的照片。其中,有一張就是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一座閩南紅磚大厝。據了解,閩南人移居菲律賓時,也將閩南的特色建築文化傳播至菲島各市。馬尼拉當地至今仍有許多閩南紅磚建築,作為宗祠和廟宇合一的建築,他們的主要功能是敬神祭祖、舉行婚喪禮儀和接待賓客。

  除了菲律賓,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有閩南建築的「身影」。如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一座「龍山堂」,創立1835年,該建築的一磚一瓦皆取自閩南地區。閩南建築不僅承載著閩南在外的華僑華人對家鄉的眷戀,同時也是他們與家鄉維繫的橋梁。

  不少旅外的華僑致富後,也會回鄉建造閩南大厝。僅晉江青陽市區的五店市傳統街區,就有不少華僑出資建造的精美紅磚大厝。其中莊傑線宅,又稱柳青新宅,就是旅菲華僑莊傑線於1935年所建。「民國時期的閩南古大厝著重於門路的雕飾,從莊傑線宅也可以看到這一點。」晉江市地方史專家粘良圖說,莊傑線宅建築門路上方有一座抬梁式木構架,稱為牌樓,既起連結的作用,又有裝飾的作用,其間疊鬥連栱,雕飾繁複,疊鬥雕作牡丹,吊筒雕成花卉、花籃,連栱上雕刻出戲文,雀替上雕出鳳凰、牡丹,寄寓富貴吉祥的願望,可以說細節成就了莊傑線宅的古典之美。

  中西合璧

  閩南建築代代傳

  要麼是花費巨資將閩南的建築材料,千裡迢迢運往海外;要麼是將畢生的存款寄回家鄉,即使自己不再回來,也要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精緻細膩的閩南大厝。是怎樣的原因,令閩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歷史過程中,都念念不忘家鄉的「紅磚古厝」呢?對此,吳金鵬認為:「閩南建築是閩南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一種重要的閩南文化,無論何時,都堅持祖籍地的建築文化,可以看出這是在外華僑華人從骨子裡,對閩南文化的認同。尤其難得的是這種文化的認同感,在世世代代中得到了傳承。」

  據《晉江市志》記載,臺灣房屋住宅,基本和晉江相同。土木匠亦都為泉州人。如今,金門就依然保存著不少閩南建築的聚落。

  因客觀條件所限,海外的一些閩南鄉親,在國外除了個別宗祠寺廟仿建祖籍地的建築形制外,一般是部分吸取借鑑閩南建築元素。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在外的華僑華人他們也將外域的文化帶入了閩南,為閩南建築注入了新的內涵。「番仔樓」就是其中典型代表。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小洋樓,既是華僑榮歸故裡的標誌,也是他們希望得到家鄉的一種認可。比如晉江青陽的港胞蘇孫江宅———涴然別墅。這一座磚混二層小洋樓,建造於1957年,雖為新加坡工程師陳水鮑設計,但也不失中西合璧的本色。

  「白石牆裙,紅磚牆體,前後有陽臺突出,屋頂蓋水泥勾瓦。」粘良圖說,該洋樓的建築改變傳統大厝左右對稱布局,無明確的頂廳,以十字廊聯接兩側房間,東面有突出的六角形小廳,衛生間等輔助用房則建在西側。但這座小洋樓也包含不少閩南建築元素。如一樓大門黑石門匾上刻:「武公衍派」,兩邊還刻有詩句:「屬國高風衍,梅山瑞靄融,地靈鍾間氣,奕世毓人龍。」門聯鐫:「涴澤長流晶麗美;然心建業蔚璋英。」聯中巧妙地嵌入蘇氏夫婦的名字。門匾門聯無不包含著追宗念祖,不忘根本,訓育後人謹守傳統道德,熱愛家鄉,和諧環境的意蘊。

網友評論: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

如果你對網站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到交流平臺反饋    【我要提建議】

相關焦點

  • 龍山寺分燈——臺灣臺北艋舺龍山寺
    乾隆三年(1737年)臺北龍山寺建寺拓印祖庭安海龍山寺的「通身手眼」字匾,至今猶存清同治修《淡水廳志》中載:「龍山寺,一在艋甲街,泉州安海分派,乾隆三年建……」、「以龍山寺為中心,創設了臺北北郊、泉郊等商業組織」。
  • 【咱厝人的信仰】泉南古剎--安海龍山寺
    龍山寺大殿幾經劫難而獨存,被民間流傳為千古之奇靈所在。安海龍山寺,是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逢年過節前來參觀上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不少人來自臺灣。箇中緣由,生活在此岸安海和彼岸臺灣的相親大都明了:兩岸龍山寺「同宗同緣」,臺灣的龍山寺就是從安海分爐出去的。臺灣遊開放後,臺北龍山寺也成了祖國大陸遊客的一個熱門之地,兩岸文化相通相似。
  • 莆田九峰村第一大厝!有錢都買不到呀!
    莆田民間第一大厝,位於在梧塘方向九峰村。該民居房佔地面積近八畝,有近一百個房間。民居從1940年開始動工,據資料記載,工匠日均出工60人以上,歷時3年建成,工程費用折合大米1.6萬餘擔,計800噸。正厝前廊的兩根長10.7米、直徑0.44米的頂梁柱是從仙遊山區採購的原始林木,每株包括運費要花上千塊銀元。視頻內容 九峰村最有代表性的是「方家民居」。大厝外側是紅磚砌成的「龍虎樓」,樓底是莆仙民居少見的「裙裾狀基牆」。穿過偏門,氣勢恢宏的二層半古厝映入眼帘。
  • 「石頭厝」,一種被忽略的福建主流民居!
    從平潭、福清、莆田,經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至廈門的翔安、同安,漳州的長泰,也就是在戴雲山脈的東南山麓地帶存在一條長長的「石頭厝民居飄帶」。這條「石頭厝民居飄帶」的西北,是閩中的「幹欄(木厝)民居分布區」,其東南則是閩南的「紅磚厝民居分布區」。
  • 寺院掠影 | 福建晉江龍山寺
    唐宋以來,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海外。在東南亞、臺灣等地尤其突出,僅臺灣就有二百多座同名的寺宇,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龍山寺。更令人讚嘆不已的是殿前的那對蟠龍石柱。在臺灣眾多龍山寺裡,其中最有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舺龍山寺,它們與安海龍山寺的關係較密切。
  • 安海 | 泉南千年古剎--龍山寺
    作為咱厝郎,逢年過節,經常四處燒香拜拜,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安海的龍山寺。 今天,《美好晉江》帶你走進安海龍山寺,讓我們一起回溯龍山寺的歷史淵源,觀賞其現存文物,感受它磅礴輝煌的文化底蘊吧。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年),初名普現寺,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殿,是臺灣眾多龍山寺的祖庭,是兩岸信俗一脈相承的見證。
  • 【安海故事】十九間和六塊厝
    「十九間六塊厝」,是安海鎮區的一句俚語。
  • 泉州安海龍山寺→臺北艋舺龍山寺:香火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
    圖/《臺海》雜誌特約記者 王火炎泉州名匠主導改建工程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天氣多潮溼,寺廟的梁柱易遭受蟲蟻的侵蝕,故艋舺龍山寺自從建廟後歷經三次比較大的整修,一直到1919年,臺北龍山寺遭火,加上龍山寺住持福智師傅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改建。龍山寺於1920年展開改建,並特意從福建泉州請來大師。
  • 魅力後黃|夏日的荷塘蛙鳴起伏,磚厝的簷角往事流淌
    知秋湖的荷塘起伏夏日的蛙鳴  每一座紅磚厝都是一部辛酸的歷史,象徵莆田兒女奮鬥拼搏的精神。後黃村被稱為荔城區「華僑第一村」,這裡走出了一大批下南洋的華僑。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從海外歸來的華僑們在後黃村建造了一座座「紅磚厝」。
  • 爐煙嫋嫋十裡香:臺北萬華龍山寺
    龍山寺山門(遼寧省臺辦供圖)    早期生活艱難,多有瘟疫疾病,因此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這三邑人士於是合資在艋舺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香來臺,作為異鄉拚搏的心靈安頓處。
  • 想去臺灣看一看廟宇?大天后宮和萬華龍山寺一定要去!
    臺灣夜市有很多可供祭祀的廟宇的,有護佑出海漁民平安的大天后宮,也有思念故土而建立的萬華龍山寺。這兩座廟宇在臺灣都是非常有名的,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這裡上香祭拜。下面,小編就來好好介紹一下這兩個地方。於是朝廷下旨冊封媽祖為「天后」,寧靖王府也變成了「大天后宮」。大天后宮中還保留著200多塊古匾,其中就有雍正皇帝所賜的「神昭海表」匾、鹹豐皇帝所賜的「德侔厚載」匾和光緒皇帝所賜的「與天同功」匾等。大天后宮為三進式,正殿裡金黃帷幕下的媽祖神像,因為幾百年的煙火燻繞,原先粉紅色的面孔已經變成黑褐色,叫作「香菸面」,由此也可以看出香火之盛和民眾的虔誠。
  • 蟳蜅蚵殼厝 貝飾古民居
    憑藉航海經驗,船員們知道沒有足夠重量的航船行駛在大海上是不平穩的,甚至會有傾覆的危險。於是,返航前他們便把當地廢棄的大蚵殼以及土、石裝進船艙壓重……  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大蚵殼,跟隨貨物抵達刺桐港後被丟棄在這一帶沿海岸上,日積月累便成了一種特殊礦藏。泉州先民繼承了「古閩越族」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的遺風。
  • 安海仁壽村有這麼一位有心人 建紅磚古厝 藏萬本百家古籍
    投資百萬  建仿閩南紅磚厝  當今,別墅、洋式樓房等新式建築正流行,而在農村裡竟有一位安海人用上百萬資金去投建一座仿閩南傳統風格的大厝:他追求的是傳統氣勢,恢宏合理的格局和精工打造的部件,他在懷舊中追尋著歷史文化的靈魂。
  • 留廈過年感受閩颱風情:出遊大嶝島、看紅磚古厝、還能免稅買買買
    食古早味、看紅磚古厝、還能免稅買買買……留廈過年去這個地方感受閩颱風情~文/雙姐旅遊出遊大嶝島留廈過年暢玩翔安大嶝島承載著老廈門古樸的漁村記憶海風吹來牡蠣殼的鹹味騎車而行自帶文藝氣質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化氣息
  • 老範志大厝在哪裡? 老範志大厝相關簡介
    位於市區桂壇巷的老範志大厝即為其一。  庭院深深深幾許  老範志大厝位於泉州市南俊巷東側,前為九一街,後為桂壇巷。桂壇巷因有一座桂壇宮而得名;另一說法是該巷位於清源書院南畔,在早期的科舉時代,中舉登科折桂,書院乃舉子云集之處,借喻舉子登壇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壇」為名。
  • 馬尼拉王彬街—— 前世今生
    近代唐人街的典型代表  馬尼拉從16世紀起就是一個重要的商港。在古代,它曾是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早在西班牙殖民者來菲律賓的二三百年前,許多商販、工匠和園藝工人紛紛從中國福建等沿海地區來到馬尼拉定居。他們在這裡開設商店,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一個華人聚居區,形成唐人街的格局。
  • 安海「龍山寺」周邊香客車主停車被當地阿婆亂收費佛祖管不管?
    2017年4月28日,石獅某村再次到安海「龍山寺」進香,又遇到一群亂收香客車主停車費的「土匪」!看看,打著「龍山寺」的旗號出來搶劫,你們這樣做佛祖知道嗎?「龍山寺」授權給你們了嗎?請「龍山寺」管委會出來向廣大香客們解釋清楚?
  • 【記錄大田】石牌老厝,你家的老厝,大田的門戶!
    以高速路出口為標,出口正對面的地方為老厝坪,聽說當年只有幾座房子,現在滿滿的一條骨頭美食街;河的上遊為上洋,有美食城、駕考場等;河的下遊為下洋,人口應為最多;和石牌村交集在一起的三角坂,早期開發時蓋山、馬山等外村的人遷居這裡較多;還有張坑……►本文圖片約100張►閱讀時間約8-15分鐘►圖文丨星雲 王西坑大田高速路口。
  • 臺北龍山寺紀念建寺280周年
    新華社臺北11月27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鐘鼓齊鳴、唱三寶歌、行三獻禮……27日的臺北龍山寺,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建寺280周年紀念活動在這裡舉行。從一個掛在竹林中的香火袋到巍峨莊嚴的佛門殿堂,龍山寺延續著「故鄉」福建安海的香火,走過悠悠歲月。
  • 過龍山寺
    自大墅往北五裡許,有牌坊上有三字「龍山寺」,為趙樸初所書,字跡純正自然。沿水泥路,七轉八拐,左盤右旋,約七八裡即達龍山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