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受「假陰性」質疑的核酸檢測為何是診斷金標準?

2020-12-22 健康一線視頻網

文 | 忠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國內已逐漸平穩,全球疫情卻正處爆發期。當各國不得不開始重視起疫情的控制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問題。回顧國內的抗疫歷程,我們很早就確立了核酸檢測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斷金標準,但曾有很多臨床醫生強烈反映核酸檢測出現了「假陰性」的情況,即對於一些臨床、影像學和流行病學特徵都高度提示新冠的患者,核酸檢測結果卻為陰性,甚至有的患者需要3次以上核酸檢測才第一次返回陽性結果。要理解並解決「假陰性」的問題,我們需要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原理和過程有一個基礎的了解。

一、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到底在檢測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目前有2種方法,第一種是核酸檢測,第二種是抗體檢測。核酸檢測的對象是病毒的RNA,抗體檢測的對象是機體在免疫過程中產生的與病毒蛋白特異性結合的抗體。如圖1所示,RNA位於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的核心,病毒顆粒外周的殼膜則由蛋白質組成。

RNA可以理解為病毒的遺傳密碼,是由數萬個密碼子連接而成的單鏈密碼串。對RNA的檢測實際上只需要選擇這長串密碼中特異性的位點,如果特異性位點中的密碼序列符合,那麼就可以確認標本中存在新型冠狀病毒。實際檢測中,現有的核酸檢測都是檢測DNA的,所以在對標本處理得到基因組RNA之後,往往需要將RNA逆轉錄為互補的cDNA。螢光RT-PCR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方法,因其具有優異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並且快速簡單成本低。螢光RT-PCR的原理是首先把cDNA在PCR反應體系中進行擴增並使用螢光進行標記,每擴增一條DNA 鏈,就有一個螢光分子產生(圖2)。通過測定螢光達到一定閾值所需擴增循環數(Ct 值)來實現靶標定量檢測。初始靶標核酸的濃度越高,Ct 值越小。由於SARS-CoV-2屬於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為防止錯檢和漏檢,PCR檢測一般會分別在ORF1ab基因、N基因選取2個靶標,有時還會在E基因上選取第3個靶標,以提高SARS-CoV-2的陽性檢出率。

全基因組測序是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另外一種核酸檢測方法。對病毒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病毒的遺傳信息,最初新型冠狀病毒的鑑別就是通過基因測序進行的,測序結果可以用於指導核酸檢測產品(如螢光RT-PCR)的設計,並對病毒進行追蹤和溯源。測序技術的最大優勢在於高敏感性、高準確性,但測序技術由於儀器成本較高,依賴於專業人員對序列的解讀,且檢測時間較長,目前還不適用於大規模檢測。此外,其他核酸檢測方法還包括液滴數字PCR,基因晶片等,這些核酸檢測方法可以進一步改善檢測的效率和精度,但由於設備和操作流程要求較高,也不適合緊急疫情期間的大規模應用。由於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為防止錯檢和漏檢,用於SARS-CoV-2檢測的PCR檢測一般會分別在ORF1ab基因、N基因選取兩個靶標,有時還會在E基因上選取第3個靶標,以提高SARS-CoV-2的陽性檢出率。

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原理是基於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這一特性,抗體是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用於對抗抗原的物質。在人體感染SARS-CoV-2後,病毒會作為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細胞產生抗體,因此可以通過檢測人體內是否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來間接檢測是否感染SARS-CoV-2。檢測的抗體主要分為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兩類。lgM是機體初次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一經感染,立即產生,但持續時間不長,主要作為早期感染的指標。lgG是機體再次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產生時間晚,持續時間長,主要作為感染和既往感染的指標。一般認為在發病7天後體內才開始出現IgM抗體,發病15天後開始出現IgG抗體。同時檢測lgM、lgG抗體可以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減少漏診。抗體檢測的樣本主要是血清、血漿或全血。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方法為免疫色譜試紙條,其原理為預先在試紙條的檢測線(T線)上固定抗體(抗原檢測)或抗抗體(抗體檢測),在控制線(C線)上固定二抗,結合墊帶有免疫標記的探針。一般探針為膠體金、乳膠粒子或螢光微球等具有比色或螢光信號的微顆粒。在樣品墊中加入待測樣本,樣本流至結合墊時,通過抗原–抗體相互作用與探針結合,形成樣本–探針複合物。當流動至T線時,複合物會被T線上的抗體或者抗抗體捕獲,形成標記三明治夾心結構複合物,使T線顯色。T線和C線同時顯色表明待測標本中含有病毒的抗原或者抗體,只有C線則表明無病毒抗原或抗體。免疫色譜試紙條法無需複雜的儀器,操作簡單,可直接目視判定結果,檢測時間只需十幾分鐘,適合於現場快速篩查。但其準確度和靈敏度有限,可以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輔助方法。

二、核酸檢測為什麼是診斷金標準,「假陰性」如何解釋?

核酸檢測之所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的金標準,是因為核酸檢測在本質上是一種病原學檢測,即在標本中檢測到了SARS-CoV-2特有的基因片段,那麼除非標本被汙染,可以肯定患者存在SARS-CoV-2感染。目前嚴格執行"三個陰性樣本隨機放在臨床標本中間同時參與檢測全過程"的質控策略,可以有效而及時地識別出標本被汙染的情況。臨床醫生曾反映強烈的核酸檢測"假陰性"概念,往往指的是患者的臨床症狀及影像學證據高度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2019-nCoV核酸檢測多次或始終為"陰性"。而對於檢驗實驗室而言,假陰性指的是所採集標本中存在有足夠量的病毒,但卻沒有被檢出。導致「假陰性」的可能原因包括:

被感染者細胞內的病毒量不足:不同病程階段以及機體不同部位存在的病毒量有所不同,例如感染初期可能體內病毒量較低而無法檢出;不同部位中,肺泡灌洗液中最容易檢出病毒核酸,其次是深咳痰,再是鼻咽部,再次是口咽部。

標本採集時未採集到含病毒的細胞:採集部位不當,如採集口咽拭子時,採集深度不夠;採集鼻咽拭子沒有採到鼻腔深處等,則可能採集到的細胞絕大部分都是不含病毒的細胞。

檢測試劑的可靠性不足:任何一種檢測試劑的檢測範圍都存在下限,病毒數量低於檢測下限時是無法檢出的。此外,若原始標本中病毒數量低於一定程度,就很可能在核酸擴增檢測的反應體系中沒有病毒核酸,試劑也就無法檢出。

實驗室質量控制不規範:例如未嚴格遵守標本運輸的溫度和時間要求,檢測操作或者結果判讀不嚴謹等。

根據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專家共識》,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結果的報告要求滿足以下任一條:(1)ORF1ab和N基因同時陽性時,判定為陽性;(2)若僅ORF1ab或N基因其中之一檢測結果陽性時,需重新提取原標本的核酸進行複查,複查後ORF1ab或N基因仍為陽性時,判定為陽性。陰性結果的報告要求為兩個位點擴增結果都無反應。其餘情況都認為「可疑結果」,需要換用不同廠家或者敏感度更高的檢測方法進行確認,並建議建議臨床重新採集標本或更換部位採集標本再次檢測。對於核酸檢測報告的陰性結果,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綜合判定,如果患者的症狀、流行病學和胸部CT表現都高度提示感染時,很可能是因為標本中病毒量低於檢測下限而未被檢出,該情況下建議重新採集標本或者更換標本採集部位後再次檢測。

三. 目前已有哪些可商用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

截至目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11個,抗體檢測試劑8個(如圖4)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情況下一種檢測試劑在臨床應用之前都需要進行性能驗證,以確保檢測試劑的性能可以滿足臨床需要,但疫情突發,已獲批的所有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都是屬於應急審批,所有的檢測試劑產品都未經過充分的性能驗證。即便如此,通過應急審批的檢驗試劑也很大程度地滿足了國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的需求。此外,在保障我國病毒檢測需要的基礎上,已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獲得歐盟認證或經NGO機構進行捐贈,馳援全球。

參考文獻:[1]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2020年3月3日印發.

[2]Lu R, Zhao X, Li J,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 Lancet. 2020;395(10224):565–574. doi:10.1016/S0140-6736(20)30251-8

[3]董召剛, 鄒明瑾, 張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核酸檢測現狀及研究進展 [J/OL] . 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20,43 (2020-03-05).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3778.htm. DOI: 10.3760/cma.j.cn114452-20200226-00128.[網絡預發表].

[4]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專家共識 [J] . 中華醫學雜誌,2020,100( 00 ): E003-E003.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0.0003

[5]張瑞, 李金明. 如何減少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假陰性" [J] . 中華醫學雜誌,2020,100( 00 ): E008-E008.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20.0008

[6]王露瑩,陳品儒,鄭國灣,漆楠,楊科.新型冠狀病毒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OL].現代藥物與臨床:1-5.

[7]澎拜新聞. 首先質量要過關!首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誕生全程復盤. 來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54281

[8]第一財經. 共擊疫情,中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馳援全球.來源:https://www.yicai.com/news/100561666.html

相關焦點

  • 核酸檢測頻繁假陰性,會漏診大批新冠肺炎患者嗎?
    在浙江,更是有患者經歷 7 次核酸檢驗,才確診。「病毒核酸檢驗陽性」或「病毒基因測序和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金標準。而比起基因測序,核酸檢驗是更快、更容易的方法。病毒核酸檢驗出現「假陰性」的結果,是因為病毒太「狡猾」?還是病毒發生了變異?又或是檢驗用的試劑盒有問題?
  • CT替代核酸檢測?你關心的「假陰性」問題,解答來了!
    近期,多地在新冠肺炎確診過程中出現「假陰性」情況,即患者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但是前期多次核酸檢測報告陰性,給疫情防控帶來不小挑戰,也導致了病例確診信任危機。2 月 5 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允許湖北省將 CT 影像醫學的臨床表現納入診斷標準,更新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診斷和出院標準。
  • 核酸檢測「假陰性」埋雷,專業人士怎麼看?—新聞—科學網
    近日,多家媒體報導,全國有多例咽拭子核酸檢測「假陰性」病例被發現。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11次才「顯陽」,為什麼?
    那麼,為何要對一個病例進行連續11次的核酸檢測?這主要是從實驗室角度,對高度疑似的病例進行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認。從時間上判斷,11次檢測涵蓋了病毒感染的檢測周期,理論上是可以測出來的。但10次陰性,可能與試劑盒檢測性能有關,還與個體新冠病毒載量、採樣部位、採樣量、採樣水平以及實驗室檢測條件和人員操作有關,原因非常複雜。不排除個別特殊病例,病毒載量非常微量,可能檢測不出來,結果一直是陰性。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醫療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手冊(以下簡稱「核酸檢測工作手冊」)建議選用高靈敏的試劑(檢測限≤500拷貝/ml)。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11次才「顯陽」,為什麼?專家解釋
    科技日報:有人11次核酸檢測才顯示陽性,說明核酸檢測不準嗎?劉向禕:當然不能。一般而言,新冠病毒96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被發現,可以通過咽拭子採集標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以往有報導,並非所有的新冠患者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那麼,為何要對一個病例進行連續11次的核酸檢測?這主要是從實驗室角度,對高度疑似的病例進行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認。
  • 假陰性陰霾籠罩,新冠病毒檢測將何去何從?
    網傳中日友好醫院一例患者咽拭子核酸檢測「三連陰」後通過下呼吸道樣本才確診為新冠肺炎,近日,在杭州一所醫院,有個病人測了6次核酸試劑都為陰性,直到第7次才測出陽性[3]。 假陰性現象引發廣大網友的廣泛關注。 以上種種的信息似乎都在引發大家的質疑與討論,我們所信賴的試劑盒是不是不再「靠譜」?
  • 新冠肺炎假陰性四大原因
    檢測四五次才能確診,這些真的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太狡猾嗎?核酸檢測是金標準,沒有疑問想知道為什麼出現假陰性,就要知道核酸檢測試劑盒如何檢測新冠病毒。根據國家衛健委臨床檢驗中心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一樣,由RNA核酸和蛋白等組成。
  • 石家莊現5次「假陰」轉陽案例,如何解讀?專家回應三個關鍵問題
    高概率是該名病人每次呼吸道排毒的量非常少,所以不容易檢測出來。其次採集標本、運輸標本的規範化程度、檢測時間、實驗室操作規範化程度等均對檢測結果有影響。但檢測結果陰性並不能排除患者未感染新冠,仍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多次採集患者樣本進行覆核檢測。身邊會不會就有「假陰性」?
  • 內村航平一日三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 日本給出假陽性結論繼續參賽
    ,結果都是陰性。醫生團綜合考慮,得出了「假陽性」的最終結論。東京都內醫院向管轄的保健所提交了撤回內村陽性報告的申請。11月8日,中美俄日將參加在東京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舉行的四國賽。10月28日,即將參加四國賽的日本隊選手接受了核酸檢測,結果內村航平查出了陽性。隨後國際體操聯合會主席渡邊守成對外宣布了這個消息。內村航平30日再次接受了檢測,而且是在三個地方接受了檢測,結果都是陰性。
  • 學者剖析多因素致核酸檢測呈假陰性 籲用靈敏度高特異性好試劑
    當下,病毒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的結果令人疑惑。資料圖:核酸檢測。中新社發 武敏 攝記者12日獲悉,中國學者對核酸檢測呈現「假陰性」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剖析後發現,在核酸檢測實際的臨床應用中,大樣本病毒基因組研究及臨床驗證的缺失、臨床採樣導致的誤差、樣本保存和運輸的限制、以及試劑盒本身的不完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病毒檢測結果,造成「假陰性」的情況。
  • 核酸檢測有效期為何定在7天內?權威回應來了
    6月21至25日多次到住地附近永安小賣店購物,曾與確診病例聚餐、共用衛生間。6月26日被確定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由專車轉運至集中隔離點進行集中醫學觀察。6月27日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6月28日由120救護車轉運至大興區人民醫院就診,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當日由120救護車轉運至地壇醫院。6月30日確診,臨床分型為輕型。
  • 檢測為何出現假陰性?這篇文章都說清楚了
    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因此於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其落款為「中日醫院新冠防控領導小組」。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醫生透露,醫院內部已經將此案例通知給員工,應當屬實。據新京報記者從衛生部門相關負責人處核實,該病例的確存在。
  • 他們把核酸檢測陰性改成陽性,竟然是為了……
    湖南一女子從成都歸來,為好玩把核酸檢測「陰性」改「陽性」 2020-12-2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生變異了嗎 檢測假陰性是什麼意思
    在關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民眾心中,新冠病毒實在是「非常狡猾」,不但它的傳播方式不斷更新,從最初的飛沫傳播演變到接觸傳播、糞-口傳播乃至氣溶膠傳播,而且最近還出現三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最終卻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這是否說明新冠病毒正在快速變異以適應人體環境呢?
  • 專家:病毒檢測存在假陽性、假陰性 需由醫生結合症狀判斷
    央廣網北京5月7日消息(記者 果君)在援鄂抗疫工作中,公共衛生人員落實防控措施,加強實驗室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指導單位、場所和人群做好防護,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駐黃岡檢測隊隊長、病毒病所曾毅院士實驗室副主任張曉光針對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的用途和區別做了解釋說明。張曉光介紹,新冠病毒感染人體之後,首先會在呼吸道系統中繁殖,因此可以通過檢測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斷人體是否感染。感染一段時間後,一般是7-10天之後,人體會產生針對病毒的特異性抗體。
  • 專家: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金標準
    對於目前核酸檢測試劑檢測率不穩定的問題,北大一院主任醫師王貴強解釋,核酸檢測本身的穩定性是很好的。出現一些所謂檢不出的情況或者假陰性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任何檢測方法都有一個敏感性的問題。   從病程方面,可能是病毒量很少,在上呼吸道可能檢測不出來,當然還有取樣方法問題,比如現在強調咽拭子,當然我們鼓勵痰的標本或者下呼吸道的一些肺泡灌洗液,它的診斷陽性率會大幅度遞增。
  • 北京市朝陽區一確診病例曾到昌平天通苑 密接者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北京市朝陽區一確診病例曾到昌平天通苑 密接者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2020-12-19 16:25:01  佟立志表示,完成了密切接觸者、次級密切接觸者咽拭子樣本第一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確診病例停留場所、公共空間及社區環境進行了採樣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發布會上,佟立志還通報了昌平區對確診病例開展流調溯源、密切接觸者追蹤、社區居民核酸檢測及環境消毒等工作。
  • 女子4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第5次才確診!為何結果不同?醫生釋疑
    這是經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斷後,最終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患者4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醫生通過纖支鏡灌洗採樣後,第5次送檢被確診。李麗作為密切接觸者,且有發熱,也立刻隔離觀察,期間進行了兩次核酸檢測,「但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按照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試行第五版的規定: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方為確診病例。
  • 健康寶從未採集個人位置信息 對核酸檢測假陰性不能掉以輕心
    02檢測情況核酸檢測是目前確診最重要方法王貴強介紹稱,這次新冠疫情的控制強調「四早」,其中的重要環節就是核酸檢測,核酸檢測是目前確診感染的最重要的方法。這次北京新冠疫情同樣強化了核酸檢測的能力,在應檢盡檢、願檢盡檢的基礎上,北京市對高危人群也進行了檢測。包括和新發地有關的各種人員,高風險的社區鄉鎮,所有的醫務人員,和人群密切接觸的行業等也進行了檢測,這對控制疫情是重要舉措。北京市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員生命安全和健康。全市一半以上的病例是通過主動積極的核酸檢測發現。
  • 恆大全隊核酸檢測陰性
    恆大全隊核酸檢測陰性 多哈當地時間18日下午16:45,廣州恆大接到亞冠組委會通知:球隊全員核酸陰性,解除隔離。稍後,球隊將前往訓練場進行恢復訓練。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來源: 人民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