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下午,一則消息在網上傳開。
消息稱,一位武漢來京的發熱肺炎患者2月5日在中日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等待轉往定點醫院。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因此於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其落款為「中日醫院新冠防控領導小組」。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醫生透露,醫院內部已經將此案例通知給員工,應當屬實。據新京報記者從衛生部門相關負責人處核實,該病例的確存在。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大夫告訴記者,常規對疑似患者進行兩次咽拭子核酸檢測,如果出現一次陽性則確診,如出現兩次陰性,則基本可排除感染。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說明病毒隱匿性很強。
「病變發生在肺部,即下呼吸道,有時上呼吸道咽喉部找不到病原。」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新民解釋,也因此,會出現該病例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確診陽性的情況,而現在很難做到對每一例疑似患者都進行下呼吸道標本採樣,這也給確診帶來一定挑戰。
這並非個案。在早期,對疑似病人而言,能拿到試劑盒便是「中了彩票」。而現下起了變化。即使症狀吻合、CT提示肺部病毒感染的病人,也無法獲得「陽性」確診。
為何試劑盒檢測會頻頻出現假陰性?
2月3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的朋友圈截圖在網絡上流傳。她認為:在武漢疫區,應該以CT影像作為目前2019-nCoV肺炎篩查的主要依據;同時給予無症狀或核酸檢測陰性但CT影像陽性的人予以隔離,以防造成家庭聚集感染。
她接受媒體採訪稱,她發出朋友圈的原因之一是,一些CT診斷陽性的病人由於核酸檢測結果為假陰性,漏診後回到家裡,最終造成家庭聚集發病。
為什麼檢測會存在「假陰性」?
據了解,試劑盒檢測結果不僅與試劑盒質量有關,還與新冠病毒自身的特點、採樣部位、採樣量、運輸和儲存環節,以及實驗室檢測條件和人員操作有關,由多種原因構成,非常複雜,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與這次病毒的特殊性有關。
多位一線醫生表達了類似觀點,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首先是樣品採集。目前,咽拭子在口腔和鼻腔取樣是最普遍的樣本採集方式。
在武漢一線支援的檢驗科醫生王銳智說,檢驗業內常說「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標本出垃圾結果)」。他稱,因為新冠病毒主要是在下呼吸道,而咽拭子取樣是屬於上呼吸道,具體操作是用拭子擦拭兩顎弓、咽及顎扁桃體上的分泌物來獲取標本。新冠病毒臨床管理指南指出,應同時檢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標本以提高檢出率,但在王銳智的觀察中,下呼吸道的標本相對難獲得,所以很多醫院都沒有做到同時檢測。
另一位一線醫生說,咽拭子取樣最便於推廣,可操作性強,痰液不是隨時都有,而肺泡灌洗液的提取涉及氣管鏡,操作不便,而且醫護人員更容易感染。
取樣的技術也會影響檢測準確性。一位醫生說,經驗不足的護士可能獲取不到合格的標本,從而導致假陰性。但一個更現實的原因存在於經驗之外。譚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核酸檢測最早由湖北省疾控中心來做,很多醫護人員由於口對口面對病人,結果被傳染,現在檢測擴大到更多醫院後,一方面有很多不專業的人來檢測,取樣的部位不夠深,到不了咽部,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人會害怕自己靠得太近被傳染,更容易導致取樣不到位。
實驗操作也是可能的影響因素。熟悉體外診斷試劑的王銳智說,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操作步驟比較多,因此實驗員操作出錯的機會也會比較多。加之目前每天檢測的標本非常多,檢驗人員處於高負荷的工作狀態,操作出錯機率會增加。
倉促上陣的試劑盒
另一個病人關心的問題,有關試劑盒性能。
王銳智說,疫情一開始時,試劑盒產能不足,藥監部門加快了試劑盒的審批流程,很多廠家都加快研發,趕著上市,導致很多試劑盒的性能沒有做好充足的測試和評估。一般而言,這樣的試劑從研發到拿證,再進入臨床應用,要2-3年時間。而且試劑盒的生產工藝,也會影響每一個批次產品的質量,這也涉及了不同批次檢測效能的穩定性。
試劑盒的開發確實有些倉促。一家指定生產這次檢測試劑的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公司從研發產品到獲證,只用了不到20天的時間。剛開始那會兒,公司常常加班至凌晨,產線上的工人倒是一直沒停,他們有四五十名可供調配的工人。
「當時所有公司都在爭分奪秒,大家都會說自己是第一個生產的。」這位工作人員說。1月26日,國內4家企業的試劑盒,以破紀錄的速度通過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道批准,加速生產抵達各地疾控中心和醫院。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此前,藥監部門給每家企業都配備了2位審評員,提供24小時的答疑解惑有關審批的方方面面。
如今春節假期結束,該公司的工作人員大多在年初三回崗,開足馬力一天產能可達20萬人份。不過,日產量根據每天醫院和疾控中心的訂單需求而定。
當南方周末記者詢問試劑盒靈敏度時,對方回應:「我們只能表達自己的試劑盒是靈敏度和特異性很高的,具體數據幾乎所有試劑生產公司都難以明確。」這位工作人員說,公司上下最近都很忙,臨床數據還來不及收集。
不同公司生產的試劑盒也會有所不同。「每個公司研發的檢測病毒核酸位點不同,加上試劑的原料來源不同,生產的工藝不同,每個試劑盒的性能肯定是不一樣的。」王銳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國家傳染病諮詢專家委員會成員蔣榮猛提示,採樣和試劑問題以外存在另一種可能。他認為,病毒的檢測和病人發病的時間也有關係。通常而言,發病早期一兩天的陽性程度沒有五六天那麼高。「就是試劑沒毛病、採樣沒毛病的情況下,發病時間也有影響,早期病毒量低,陽性就可能偏低。」蔣榮猛說,這種邏輯同樣存在於胸部CT診斷,也有些病人核酸檢測為陽性,但是肺部影像學沒有表現,這樣的病人同樣需要隔離觀察。
來源:綜合新京報、南方周末、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