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份手擀麵、一勺臊子、些許澆頭,一碗熱氣騰騰的「匯通面」,就這樣端上桌來。或許在人們看來,這樣的麵食可真是有些簡單,然而就是這樣的「簡單」,讓鹹陽市民和那些來鹹陽旅遊的遊客趨之若鶩。「來鹹陽不吃匯通面,是遺憾中的遺憾」的廣告語正是「匯通面」這張鹹陽美食名片絕佳的註腳。
新聞提示
一份手擀麵、一勺臊子、些許澆頭,一碗熱氣騰騰的「匯通面」,就這樣端上桌來。或許在人們看來,這樣的麵食可真是有些簡單,然而就是這樣的「簡單」,讓鹹陽市民和那些來鹹陽旅遊的遊客趨之若鶩。「來鹹陽不吃匯通面,是遺憾中的遺憾」的廣告語正是「匯通面」這張鹹陽美食名片絕佳的註腳。
「匯通面」的名號不是一夜躥紅,是一批一批食客口口相傳,人人相傳積澱起來的。今年6月,被網友戲稱為「亞洲第一大麵館」的「匯通夜市」重新起航了。統一、乾淨、整潔的桌、椅、碗、筷擺放整齊;之前人們印象中的那個髒、亂、差到「簡陋」、「破敗」的匯通夜市已成為歷史。「這樣吃著才放心嘛」,聽著食客們的表揚與讚嘆,商家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匯通十字上的「亞洲第一大麵館」
「就在匯通十字那呢,一下車就能看到。」「記得要多放辣子少放醋,這樣吃著才香。」提起「匯通面」,鹹陽人無人不知。
「匯通面」其實是以鹹陽的具體地點命名的一種陝西麵食。有網友在微博中寫道「鹹陽本沒有匯通面,但自從有了匯通商廈、有了匯通十字、逐漸形成了匯通十字的麵食夜市」。「匯通面」售賣於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匯通十字西南角,每到晚上6點,這裡就會進入「營業時間」,下班的、放學的、遛彎的、跳廣場舞的……人們都會趕到這裡,吃上一碗「匯通面」,或是再來個鍋盔,吃完再來碗麵湯,打著飽嗝,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
9月10日下午5點多,三秦都市報記者來到鹹陽市秦都區匯通十字,見到了被網友戲稱為「亞洲第一大麵館」的匯通夜市。在十字的西南角,「匯通面」三個大字就懸掛於匯通商廈大樓上。樓下「陳陽寨匯通面」「鹹陽張家匯通面」「武功人家娟子匯通面」等各式各樣的攤位整整齊齊排列著。而「夥計吃麵不」「吃麵,這邊坐」的吆喝售賣聲此起彼伏。
今年50歲的吳阿姨,是這三十多家「匯通面」攤位大軍中的一員。2010年迫於生計,吳阿姨和丈夫來到匯通十字,支起攤位,賣起了「匯通面」。「到今年就賣了七年了,除了過年不來以外,其它時間是風雨無阻。」吳阿姨告訴記者,這裡營業的時間,夏天一般從晚上6點營業到凌晨3點左右,冬天會縮短至凌晨1點左右。而一天平均會賣掉100多碗。「不論賣多少碗,也都要準備一天的時間。」吳阿姨說,從和面、擀麵到準備調料、蔬菜、最後臊子的炒制等工序,都是由她手工完成的。
談起「匯通面」的來源和歷史,一般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起初在鹹陽彩虹集團公司工作的夜班工人,下班後沒有地方吃飯,於是就有人擺了以陝西家常臊子麵為主食的麵攤。但由於人數較多,生意火爆,而一家又難以滿足,所以許多人就效仿,慢慢地便形成了以賣麵食為主的「匯通夜市」。第二種說法是,1998年的時候,一位名叫李鋒的企業工人,在離開企業後,因迫於生計在鹹陽匯通十字經營著一家手擀麵攤位,久而久之當年的手擀麵成為了現在的「匯通面」。但無論哪種說法更為可信,因其不同的口味和高性價比,「匯通面」這一金字招牌也逐漸的傳播開來。
吃「匯通面」已成一種情懷
「過去吃『匯通面』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吃更多的就是一種情懷了。」這是李建國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發表的一句話。今年63歲的李建國,雖已賦閒在家多年,但對於他來說,每天晚上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匯通面」。
「這面吃了10來年了,就是吃不膩。」李建國笑著說,過去他是鹹陽的一名計程車司機,因為經常上夜班,所以到了晚上都會來「匯通夜市」吃上一碗麵。但2014年後賦閒在家的李建國,依然忘不了「匯通面」的那種味道,所以每天一碗「匯通面」,幾乎成了李建國的「必修課」。其實,如同李建國一樣情懷的人還有很多。對於他們來說,「匯通面」早已不是填飽肚子的一種食物,而是一種對過往歲月的懷念和對家鄉情懷的寄託。
「別人我不知道,但是我每次回到鹹陽都會去吃上一碗『匯通面』。」已經在杭州工作多年的王恆,對於「匯通面」依然有著特殊的愛和眷戀。「之前在鹹陽上學的時候,每天下晚自習都會騎車去吃一碗『匯通面』。大碗7元,小碗6元,配料一般為土豆胡蘿蔔臊子加肉臊子。」王恆說,他初中和高中的晚飯幾乎被「匯通面」承包了。但自從上大學後,因為地域飲食上的差異,王恆想吃到正宗的家鄉麵食很難了。「過去上大學的時候,還經常回去,也還都能吃上『匯通面』,但工作以後,不常回家,所以吃的就少了。」王恆每次回到鹹陽去吃「匯通面」,他都會格外珍惜,因為吃麵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對於他來說,這已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了,更多的成為了對於家鄉的思念和對過去的回憶。
「我的攤位上,現在很多都是老主顧了。」吳阿姨告訴記者,「匯通面」只是家常的一種麵食而已,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來到這裡吃麵了,所以來的都是些熟客。據吳阿姨講,最讓她感動的就是她的一位老主顧。「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永壽人,隔三差五都會到我這裡來吃碗麵。」吳阿姨說,這位老主顧已經在她這裡吃了五六年的面了,而且幾乎每次都是從永壽開車過來。雖然記者並未見到吳阿姨所說的這位老主顧,但140多裡的路程,他吃的也不僅僅是一碗麵了。
改變的是環境不變的是味道
一碗「匯通面」,拌上或素或葷的臊子、再放上韭菜提味。隨著一雙粗木筷子的攪動,從碗裡升騰上來的熱氣,輕輕一嗅,已使人食慾大開。據記者了解,鹹陽的「匯通夜市」已經有將近20年的歷史,而在這20年間,鹹陽大大小小的夜市被關停的關停,取締的取締。而留存下來的夜市已然不多,「匯通夜市」便是其中之一。
「匯通夜市」的長盛不衰固然與這裡的人流量大,物美價廉,多年來的味道未變有很大的關係。但這裡環境的改變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統一的不鏽鋼餐桌板凳、統一的制服、統一顏色的招牌。過去夜市中常用來煮麵的煤炭爐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清潔環保的電爐。過去擺放雜亂,油桶與食物等混放的場面也已不見了蹤影。「如果不是有叫賣聲,真覺得這裡不像是個夜市。」李建國說,這與他之前所吃的夜市有著很大的不同。
為了響應鹹陽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面防汙治霾的號召,「匯通夜市」在進行了為期一月的「煤改電」後,於今年6月19日重新開放。沒有了之前的煙燻火燎,現在的環境不僅讓顧客吃得放心、安心了,而且煮麵的商戶們,也都方便了。記者看到,各個攤位的擺放都一樣,非常規整的一家挨著一家。煮飯的師傅們位於中央,而顧客都環繞著師傅坐在四周。桌上整齊的擺放著調料、臊子、蒜等物品。「這還有種《深夜食堂》的視覺感呢。」一位正在大口吃麵的顧客說,「這裡的環境雖然變了,但味道卻沒有變啊。」「匯通夜市」的環境比以前好了。在大多數人看來,「匯通面」的味道依然沒有變,依然保持著過去的原汁原味。
「現在環境好了,人也比以前多了。」吳阿姨說,現在每天比以前多賣出十幾碗呢。到鹹陽來不吃碗「匯通面」,真是一種遺憾。經過多年的發展,「匯通面」已不僅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美食,更成為了鹹陽的一張美食名片。
躋身名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形成了自身的『飲食文化』。追溯其歷史,甚至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漸漸地隨著地域與氣候的差異,『南人喜甜、北人喜鹹』『南人吃米、北人吃麵』的飲食格局。」長期從事飲食文化研究的學者許保康說,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北京的烤鴨、重慶的火鍋、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江蘇的桂花糖藕、廣西的米粉和廣東的早茶……但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鹹陽的「匯通面」崛起只有十多年的時間,與其他地方的美食動輒幾百上千年的歷史相比,「匯通面」當屬「後來者」。每一個地方,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喜好,「匯通面」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古城鹹陽的美食標籤,甚至成為一些人每晚必食之物,必然有其特殊之處。而僅從這一點來看,「匯通面」的背後也反映出了陝西悠久的「麵食文化」。
「陝西人愛吃麵早已聞名全國,這源於陝西的關中平原,自古擁有發達的農耕文化和肥沃的土地。歷史上,周人對於這片土地就發出過讚嘆『周原朊朊,堇茶如飴』,而《漢書》中更是稱關中『沃野千裡,四塞之固』。關中人在這片土地上耕耘了幾千年,以種植小麥為主,自然而然,關中人的飯食便以麵食為主。」民間文化研究專家劉星說,僅僅是麵條,陝西人就可變出許多的花樣來。岐山臊子麵、楊陵蘸水面、大荔爐齒面、永壽禮面、合陽頁面、戶縣擺湯麵、彬縣御面等不一而足。而鹹陽的「匯通面」作為後起之秀,沒有前面那麼多麵食的歷史傳承和正規做法。「因為『匯通面』興起的時間還很短,缺乏統一的製作工序流程,所以導致各個『匯通面』經營者擀出的麵條都不一樣,有寬面、有細面,臊子也是有葷有素。如果不規範做法,長此以往並不利於『匯通面』這一品牌的發展。」在劉星看來,鹹陽「匯通面」想要真正躋身於陝西的名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圖李煒 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