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奪冠》終於與我們見面了,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看過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女排給我們帶來了太多驚喜和感動。榮耀背後,也有荊棘和淚水。讓我們跟隨電影,回到女排歷史上的那些充滿回憶的日子……
還記得2019年底這部電影定檔放出預告,愛電影的人們都在滿心期待春節檔的到來。當時的我們都沒想到,2020年的春節,我們沒能走進電影院。
於是這個九月的重聚,多少讓人有些感慨。
《奪冠》曾經有個更為直白的名字——《中國女排》,中國女排作為一支傳奇的隊伍,有太多故事可以講。電影很有野心的橫跨30多年,講述了三代女排的故事。「女排精神」更是成為了一個時代代表,想要講好女排的故事、講好「女排精神」,又不能讓觀眾感到喝了一碗雞湯,很難。
好在,陳可辛導演是一個比較「狠」的人,從《中國合伙人》到《七月與安生》,近幾年但凡是他導演或監製的電影,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而這一次,他再次向觀眾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拍體育電影的一個難點就在於,不了解這項運動的人很難提起興趣,如果有比較專業的內容也容易看不懂。但是如果拍的好,卻也會讓觀眾感受到體育的魅力。
《奪冠》帶給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感覺。作為一個對運動不太感興趣的人,我第一次知道排球原來是如此驚心動魄的一個項目。
陳可辛導演在一次採訪中提到,這部電影80%的內容都是真實的。劇組用了三年的時間,查資料、選演員、搭場景。最終從全國幾千個女排運動員中選出了十幾位「老女排」的扮演者,並全面還原了80年代位於漳州的國家女排隊訓練基地。
幕後故事:電影中的80年代的基地始終帶著一種溫暖的黃色,是通過在鏡頭上蒙一層肉色的紗實現的。攝影指導趙曉時開玩笑說,當時去買絲襪的時候感覺自己蠻「變態」的。
當年的訓練基地,不過是一個籃球館大小的場地。幾張球網、幾個運動器械,幾乎就是這個基地的全部配置了。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訓練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五連冠」隊伍。這朵榮耀之花,是用她們淚水、汗水和血水澆築而成。
在那個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人們走出國門,才發現我們已被落下很遠。於是當吳剛飾演的袁偉民教練聽到美國開始用計算機演算我們的戰術時,他只能板著臉把球網再升高15釐米。
在這樣的訓練下,球隊中每個人身上都掛著彩。在地上蹭出血的手掌、被球砸出的青紫、纏著繃帶的膝蓋……以至於後來每次看到發球,我都心頭一顫。
訓練就是這樣的殘酷,然而只有這樣的訓練,設備落後的我們才有一些戰勝世界強國的可能。而當時的中國,太需要這樣的勝利。
除了背後的汗水,電影還再現了幾場女排的經典之戰。這幾場戲裡,電影的鏡頭離演員們格外的近,會給人一種自己就站在場上的感覺。你會看到近在咫尺的對手、刺眼的聚光燈、隊友放在背後的手勢,能聽到隊員之間的呼喊、場內觀眾山呼海嘯的助威聲。可以想像,在這樣的狀況中想要冷靜比賽,需要多麼大的專注力和心理素質。
但這就是真實的排球世界,是她們的世界。
電影中、鞏俐、吳剛、黃渤等老戲骨的演技自不必說,角色的魂都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裡。
幕後故事:拍攝期間,吳君如前往探班,發現好友鞏俐一直弓著背,還以為她不舒服,前提是鞏俐一直沉在郎平的人物中,即使休息的時候也始終保持著郎平的儀態。
這兩年由於演技突出得到大家認可的彭昱暢在片中飾演的年輕時的陳忠和,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但最讓我驚喜的,是那些非專業演員的運動員姑娘們。劇組不單單是在全國女排運動員中找出了80年代女排的飾演者們,還請到了現任中國女排的主力球員本色出演。這無疑讓電影中的比賽和情感都更加真實。
雖然演的是曾經自己,但是想要傳達出準確的情緒,也並非易事。好在有著親身經歷的加持和現場導演的指導,最終她們的表現甚至不比專業演員遜色。
陳可辛導演在採訪中講到,他看著這些女排隊員走進來,「她們身上就像是有光一樣」。而電影除了拍出她們在球場上光芒萬丈的一面,也把鏡頭更多地放在她們在訓練中、生活中的成長。
從迷茫到堅定、從各自為營到同心協力,這種成長的過程,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
雖然《奪冠》這個名字是後來才修改的,但卻點出了電影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奪冠,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電影中鞏俐飾演的中年郎平說到了一個故事。她說曾經有一個外國記者問我,為什麼一項運動的輸贏對於你們這麼重要?她說,是因為現在我們還不夠強。
曾經的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憋著一口氣。尤其是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國家,即使是一次比賽,我們也不願意輸。那時的冠軍代表的,是我們能再次強大起來的希望。
當時的運動員們也明白這一點,他們不能輸、也輸不起。於是她們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換來了國旗一次次升起。
轉眼30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郎平從一名隊員變成中國隊的教練。那些曾經背負的壓力和傷痛,她不願再看到。畢竟現在的我們,輸得起。
輸得起,不代表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贏。郎平希望看到的,或者電影想要傳達的,是新一代的運動員們不僅是不得不贏,而是為了戰勝自己。
永遠渴望更高、渴望更快、渴望更強,才是競技體育最打動人的地方。
總的來說,《奪冠》作為國內很少涉及的體育題材電影,絕對值得一看。
就如片尾曲《生命之河》的名字一樣,中國女排的精神如河流,在一代代女排人中流淌。它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但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