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中國女排成長曆程的電影——《奪冠》自上映以來,連續3天斬獲票房日冠軍,郎平、鞏俐、朱婷、以及中國女排,再次被飆上熱搜。
影片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老一輩中國女排人講起的。
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裡,女排姑娘從第一次斬獲世界盃冠軍,再到五連冠,她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但是進入90年代之後,中國女排開始青黃不接。期間,雖然也曾拿到雅典奧運會冠軍,但整體水平出現了明顯下滑的態勢。
當國人都在嘆息女排不再的時候,既在國家隊做過運動員又做過教練員的郎平,再次臨危受命,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終於帶領中國女排重返巔峰。
除了這些深入人心的情懷牌,影片中,鞏俐對郎平的深度還原,以及一眾女排姑娘的本色出演,也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叫好聲。
說起影片的導演陳可辛,也算是華語電影界的重量級導演了。
他1962年出生在香港,後來又隨家人到了泰國曼谷,有人說年輕時代的他,是個沒有祖國的人。
或許經歷過太多的漂泊和艱辛,陳可辛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講好自己心中的故事。
他的作品,即使帶著較強的商業性,也依然透著濃濃的感情色彩和時代元素,極易戳到觀眾的痛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奪冠》就是一部以女排為背景的情感片,在展現女排精神和民族情懷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關於成長的思考。
郎平的成長,從為國爭光到享受體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正處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時期。
正因為如此,中國渴望用某種方式,讓世界重新看到自己,而體育,就成了衝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十八歲的郎平,就是帶著這樣的歷史使命,被招到了國家女子排球隊。
那時候,國外已經用上了先進的計算機來研究對手,而中國,除了簡陋的比賽設施,沒有任何具有科技含量的東西。
除了吃最大的苦,流最多的汗,女排姑娘再沒有其它的選擇。
訓練場上,隊員們各個都是遍體鱗傷,手上扎了刺、膝蓋滲了血,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可她們依然無數次地在地上翻滾著。
時任主教練袁偉民是這樣說的:「我們國家太落後了,我們只有靠比別人拼命才能贏,我們國家太需要這塊獎牌了,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行的。」
這就是郎平時代的中國女排,她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為國爭光。
可以說,那個時代的女排姑娘們,都是淚水伴著血水走過來的,就算把命搭上都在所不惜。
女排五連冠之後,郎平因傷病退役去了美國,接觸到國際視野的她,逐漸懂得了體育的意義。
2013年,當郎平再次回到中國出任女排總教練的時候,她開始教自己的隊員在訓練之餘,如何享受生活。
她說:「排球是我們的工作,但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希望我的隊員,不只是一個優秀的隊員,還是一個優秀的人。」
她還跟隊員們說:「我有責任幫助你們,更好地享受體育本身,開心地去打球。」
此時,郎平從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到一名優秀的教練,已經走過了30年,她已經從一個腦子裡只有排球的體育機器,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體育人。
這裡面,固然有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更多的,是她從自己一路成長的過程中,更透徹地理解了體育和人生。
朱婷的成長,從為了父母到實現自我
在郎平執掌的國家隊裡,誕生了一顆耀眼的新星——朱婷。
這是個從河南農村走出來的女孩子,父母都是農民,上有姐姐下有妹妹,一家人全靠父親修車來養活。
朱婷的父親曾經對她說:「咱們農村人,要想出來,搞體育是最快的,體育雖苦,但生活更苦。」
每每想起困難的家境,朱婷又時常產生這樣的念頭:去廣東打工。
但在郎平眼裡,朱婷是一個非常好的苗子,她甚至從朱婷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所以,當朱婷口口聲聲說打球是為了爸媽時,郎平嚴厲地說到:「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如果你打不出來,你就去打工吧,你打工人家都嫌你高!」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給自己尋找更多的退路,這些退路,也成了我們在困難面前退縮的藉口。
而當我們把所有退路都堵死之後,那種背水一戰的勇氣,總是能激發出一個人無限的潛能。
在裡約奧運會中國對戰巴西的賽場上,千錘百鍊的朱婷,終於打出了那決定勝負的一記重扣。
影片中,郎平對朱婷說過的最有分量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球員,你不必成為我,你要成為你自己。」
如今,朱婷已經是世界最頂尖的主攻手了,她終於不再背著家庭包袱去打球,而是為了成就自我而戰。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把優秀的人當作努力的目標,但我們最終要做的,還是成為自己。
國民的成長,從看重輸贏到崇尚精神
1981年,當中國女排打敗日本,第一次奪取了世界盃的冠軍時,激動的國人舉著火把,揮舞著國旗跑到大街上又蹦又跳。
女排奪冠後,曾經有國外記者問郎平:「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
郎平說:「那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如果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唯一的價值了。」
的確,那時候的中國,經濟落後,科技落後,人們的內心世界也是一片荒涼,女排能夠贏球,無疑是給困窘的中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郎平作為美國女排的主教練,和中國女排在賽場上狹路相逢。
作為中國女排的元老級球員,郎平希望中國隊贏;但是作為一個職業教練,她又有責任幫助美國隊獲勝。
最終,美國隊戰勝了中國隊,場外的觀眾一臉陰鬱地看著郎平,露出了憤恨的表情。
就連陳忠和都說:「比賽輸了,他們罵的都是你,而不是我。」郎平的內心痛苦萬分,沒過多久就辭去了美國隊主教練的職務。
那時候,女排已經在低谷徘徊了很多年,國人真正在乎的,並不是一場比賽的輸贏,而是無法接受郎平指導美國人打敗自己。
在剛開始騰飛的年代裡,國家正處在時代的轉型期,我們的內心依然沒有那麼豁達。
然而今天就不同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伴隨的就是我們可以坦然的看待每一場國際賽事。
你贏了,我為你叫好,你輸了,我也為會你打氣。
正因為放下了這種時代的包袱,輕裝上陣的女排姑娘,才能放開手腳盡情發揮,接連拿到裡約奧運會和第13界世界盃的冠軍。
很多人都說,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需要女排精神,需要那種勇敢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明知道會失敗也要努力爭取。
然而從《奪冠》這部電影中,我們還感受到了一種另一種力量,那就是——成長的力量,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心,正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得越來越強大。
或許,國人心中永不磨滅的女排情懷,也有很大成分來源於此吧。
. END .
【文| 池鴻】
【編輯| 謙鍾素】
【排版 | 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