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八十年代比賽的輸贏為啥那麼重要?

2020-10-01 娛樂白名單

講述中國女排成長曆程的電影——《奪冠》自上映以來,連續3天斬獲票房日冠軍,郎平、鞏俐、朱婷、以及中國女排,再次被飆上熱搜。

影片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老一輩中國女排人講起的。

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裡,女排姑娘從第一次斬獲世界盃冠軍,再到五連冠,她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但是進入90年代之後,中國女排開始青黃不接。期間,雖然也曾拿到雅典奧運會冠軍,但整體水平出現了明顯下滑的態勢。

當國人都在嘆息女排不再的時候,既在國家隊做過運動員又做過教練員的郎平,再次臨危受命,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終於帶領中國女排重返巔峰。

除了這些深入人心的情懷牌,影片中,鞏俐對郎平的深度還原,以及一眾女排姑娘的本色出演,也贏得了觀眾的一片叫好聲。

說起影片的導演陳可辛,也算是華語電影界的重量級導演了。

他1962年出生在香港,後來又隨家人到了泰國曼谷,有人說年輕時代的他,是個沒有祖國的人。

或許經歷過太多的漂泊和艱辛,陳可辛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講好自己心中的故事。

他的作品,即使帶著較強的商業性,也依然透著濃濃的感情色彩和時代元素,極易戳到觀眾的痛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奪冠》就是一部以女排為背景的情感片,在展現女排精神和民族情懷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關於成長的思考。

郎平的成長,從為國爭光到享受體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正處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時期。

正因為如此,中國渴望用某種方式,讓世界重新看到自己,而體育,就成了衝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十八歲的郎平,就是帶著這樣的歷史使命,被招到了國家女子排球隊。

那時候,國外已經用上了先進的計算機來研究對手,而中國,除了簡陋的比賽設施,沒有任何具有科技含量的東西。

除了吃最大的苦,流最多的汗,女排姑娘再沒有其它的選擇。

訓練場上,隊員們各個都是遍體鱗傷,手上扎了刺、膝蓋滲了血,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可她們依然無數次地在地上翻滾著。

時任主教練袁偉民是這樣說的:「我們國家太落後了,我們只有靠比別人拼命才能贏,我們國家太需要這塊獎牌了,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行的。」

這就是郎平時代的中國女排,她們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為國爭光。

可以說,那個時代的女排姑娘們,都是淚水伴著血水走過來的,就算把命搭上都在所不惜。

女排五連冠之後,郎平因傷病退役去了美國,接觸到國際視野的她,逐漸懂得了體育的意義。

2013年,當郎平再次回到中國出任女排總教練的時候,她開始教自己的隊員在訓練之餘,如何享受生活。

她說:「排球是我們的工作,但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希望我的隊員,不只是一個優秀的隊員,還是一個優秀的人。」

她還跟隊員們說:「我有責任幫助你們,更好地享受體育本身,開心地去打球。」

此時,郎平從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到一名優秀的教練,已經走過了30年,她已經從一個腦子裡只有排球的體育機器,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體育人。

這裡面,固然有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更多的,是她從自己一路成長的過程中,更透徹地理解了體育和人生。

朱婷的成長,從為了父母到實現自我

在郎平執掌的國家隊裡,誕生了一顆耀眼的新星——朱婷。

這是個從河南農村走出來的女孩子,父母都是農民,上有姐姐下有妹妹,一家人全靠父親修車來養活。

朱婷的父親曾經對她說:「咱們農村人,要想出來,搞體育是最快的,體育雖苦,但生活更苦。」

每每想起困難的家境,朱婷又時常產生這樣的念頭:去廣東打工。

但在郎平眼裡,朱婷是一個非常好的苗子,她甚至從朱婷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

所以,當朱婷口口聲聲說打球是為了爸媽時,郎平嚴厲地說到:「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如果你打不出來,你就去打工吧,你打工人家都嫌你高!」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給自己尋找更多的退路,這些退路,也成了我們在困難面前退縮的藉口。

而當我們把所有退路都堵死之後,那種背水一戰的勇氣,總是能激發出一個人無限的潛能。

在裡約奧運會中國對戰巴西的賽場上,千錘百鍊的朱婷,終於打出了那決定勝負的一記重扣。

影片中,郎平對朱婷說過的最有分量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球員,你不必成為我,你要成為你自己。」

如今,朱婷已經是世界最頂尖的主攻手了,她終於不再背著家庭包袱去打球,而是為了成就自我而戰。

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把優秀的人當作努力的目標,但我們最終要做的,還是成為自己。

國民的成長,從看重輸贏到崇尚精神

1981年,當中國女排打敗日本,第一次奪取了世界盃的冠軍時,激動的國人舉著火把,揮舞著國旗跑到大街上又蹦又跳。

女排奪冠後,曾經有國外記者問郎平:「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那麼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

郎平說:「那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如果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唯一的價值了。」

的確,那時候的中國,經濟落後,科技落後,人們的內心世界也是一片荒涼,女排能夠贏球,無疑是給困窘的中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郎平作為美國女排的主教練,和中國女排在賽場上狹路相逢。

作為中國女排的元老級球員,郎平希望中國隊贏;但是作為一個職業教練,她又有責任幫助美國隊獲勝。

最終,美國隊戰勝了中國隊,場外的觀眾一臉陰鬱地看著郎平,露出了憤恨的表情。

就連陳忠和都說:「比賽輸了,他們罵的都是你,而不是我。」郎平的內心痛苦萬分,沒過多久就辭去了美國隊主教練的職務。

那時候,女排已經在低谷徘徊了很多年,國人真正在乎的,並不是一場比賽的輸贏,而是無法接受郎平指導美國人打敗自己。

在剛開始騰飛的年代裡,國家正處在時代的轉型期,我們的內心依然沒有那麼豁達。

然而今天就不同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伴隨的就是我們可以坦然的看待每一場國際賽事。

你贏了,我為你叫好,你輸了,我也為會你打氣。

正因為放下了這種時代的包袱,輕裝上陣的女排姑娘,才能放開手腳盡情發揮,接連拿到裡約奧運會和第13界世界盃的冠軍。

很多人都說,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需要女排精神,需要那種勇敢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明知道會失敗也要努力爭取。

然而從《奪冠》這部電影中,我們還感受到了一種另一種力量,那就是——成長的力量,感受到了自己的內心,正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得越來越強大。

或許,國人心中永不磨滅的女排情懷,也有很大成分來源於此吧。

. END .

【文| 池鴻】

【編輯| 謙鍾素】

【排版 | 小龍】

相關焦點

  • 聊聊《奪冠》,比賽和輸贏,究竟誰更重要?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女排給我們帶來了太多驚喜和感動。榮耀背後,也有荊棘和淚水。 《奪冠》曾經有個更為直白的名字——《中國女排》,中國女排作為一支傳奇的隊伍,有太多故事可以講。電影很有野心的橫跨30多年,講述了三代女排的故事。「女排精神」更是成為了一個時代代表,想要講好女排的故事、講好「女排精神」,又不能讓觀眾感到喝了一碗雞湯,很難。
  • 《奪冠》背後的女排精神,不單單是輸贏
    以郎平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女排的起伏,從邊緣人到主攻,再到隊長,最後成為教練,帶領中國女排徵戰稱霸。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女排精神」。那麼「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面對實力強勁的日本隊,女排姑娘絲毫沒有怯場,而是迎難而上,在比分焦灼競爭白熱化的階段,她們頂住了壓力,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在2008年奧運會上,面對冠軍人氣隊美國隊,女排姑娘更是沒有退縮,即使明知不可能贏得比賽,但是從未認輸過,直至最後失敗的那一刻。
  • 滿分,給中國女排,也給《奪冠》
    這部分陳可辛捕捉下來的時代感,同時也是八十年代女排們身上非常獨特的氣質。所以在這場大阪對戰裡,整場比賽都不能用快或者凌厲這樣的詞來形容,它有一種讓人很舒服的節奏感,這顯然也很適合對排球比賽不是那麼了解的觀眾觀看,相對較長的平均鏡頭長度和這種鏡頭彈性都非常符合當時的中國女排和日本對戰的真實狀況。
  • 40年磨一劍,中國女排,八十年代的堅韌,國家的民族血性
    ,「女排精神」這個詞更是在八十年代,響徹了整個世界,郎平、孫晉芳、張蓉芳、周曉蘭、梁豔等,這些女排隊員們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然而對於我們90後來說,對於女排的認識大多來自課本,最近的一次也是在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今天《奪冠》帶我們重溫的,正是八十年代那種堅韌,拼搏的民族精神,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民族血性。
  • 《奪冠》—為什麼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
    這是一部體育片,尤其又是中國女排這樣的與改革開放同步貫穿幾十年進程,提取出了「女排精神」這樣的激勵了幾代人出了無數主角的一個團隊,還有那麼多經典比賽,隨便拿出幾場來還原解構,都能足夠燃情、煽情。第一部分是袁偉民帶領老一輩中國女排去日本奪冠的經歷。
  • 《奪冠》刷屏:中國女排40年,輸贏已不是我們唯一的信念
    電影《奪冠》再現了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更讓我們在40年的時代變遷中,深深體會到,中國在強大,世界在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輸贏已不再是我們唯一的信念。現在的我們看來,可能會質疑,僅僅是為了贏得比賽,這樣的付出是否值得,可是在那個年代,這就是女排姑娘們的使命,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即使要承受下半生的傷痛,我們也必須要贏。因為在那個時候,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太弱了,近十億人口的大國,可世界卻根本聽不到我們的聲音,我們是那麼渴望被世界看見。
  • 在中國女排取得成功的背後,都有哪些重要功臣?
    在中國女排取得成功的背後,重要的功臣可以說是女排整個隊伍和執教的教練郎平,郎平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整個球隊的表現也是不容置疑的,團隊的力量,默契的配合,對勝利的渴望,球場的發揮都是他們成功的基礎。而一個好的教練則是一個隊伍的靈魂,郎平則是這支戰鬥力爆棚的隊伍的靈魂。
  • 《奪冠》中國女排的故事,和每一個人有關
    女排主演的體育傳記電影,展現了中國女排將近40年的歷史,也展現了以郎平為首的老一屆中國女排人鮮為人知的,跌宕起伏的奮鬥史和新一屆女排漫長的成長故事。她先是中國女排的主力,在八十年代的五連冠裡,都是主力軍。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她的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觀眾熱捧的電視劇,劇中演員多是帥哥美女,如秦漢林青霞,這兩位仿佛身陷瓊瑤的小說情節中不能自拔,在現實世界裡演繹了令人慨嘆的兒女情長愛戀故事。劇中很多主題曲傳唱很廣,成為經典。亦舒的開司米毛衣,總是那麼獨立小資,筆下男女在故事裡海誓山盟盪氣迴腸,卻又無可奈何,她的故事裡都是都市小資們的繾綣與苦戀。
  • 2020電影黨課: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2020電影黨課: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2020-09-27 21:53 來源:
  • 四十年來,沒有電影能詮釋中國女排精神,直到《奪冠》橫空出世
    從八十年代到今天的中國五連冠」但不知道背後故事的觀眾,才知道這五個冠軍,多麼來之不易。如今早已不是四十年前的八十年代,她們有個性,有理想,有希望,有責任。從今天開始,以後中國女排的比賽我一場不落,全都要看。」
  • 鍾求是《等待呼吸》:八十年代,人們的理想與彷徨
    《等待呼吸》從八十年代一直寫到2015年,超長的時間跨度也牽連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年代的愛情思考。鍾求是認為:「60後面對的社會競爭和壓力相對較輕,我記得八十年代初女排勝利我們都會狂歡,中國足球得一場勝利我們都會跑到街上,我們還展望未來,這些理想的東西在我們心理會紮下根,同時,我也想脫離時代的妥協和庸俗,關照這一代人的人生經歷,書寫這一代人的精神史。」
  • 「我的電影黨課」啟動,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2020電影黨課的第一課放映的是《奪冠》,講述的是中國體育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支隊伍——中國女排的故事。在放映之前,中國女排前隊員周鹿敏、李國君、諸韻穎來到現場。她們分別代表了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國女排,講述了她們心中的「女排精神」。周鹿敏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年奪冠的故事,她說:「我們那代人當運動員的動機很簡單,就想打出好成績,參加國際比賽,就是想為國爭光。在我們國家首次進入奧運會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為國爭光的感覺特別強烈,一定要衝出亞洲。
  • 藏在《奪冠》臺詞背後的新女排精神,你看到沒?
    可如果隨便抓住一個路人問什麼才是女排精神?估計十有八九隻會回答不怕苦。關於女排精神,百度百科給出的答案為:扎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這些詞語是不是有點八十年代的感覺?
  • 《奪冠》的故事屬於郎平和中國女排,而不屬於陳忠和
    從過年延期到9月25日,鞏俐和黃渤主演的《奪冠》原本就在我春節的片單之內,我想看看電影裡的中國女排和郎平、陳忠和是什麼樣的。但是看完電影後發現,這個故事是屬於郎平和中國女排的,而並非屬於陳忠和。郎平與女排的故事,媒體經常報導,記得以前有看過郎平為了女兒留在美國當教練,女兒也是一位排球運動員的新聞。現在看,白浪的大長腿的確得到了母親的真傳,球技在電影裡也是合格的。電影中還有現役中國女排的隊員們本色出演,張常寧和朱婷的角色塑造上,是有記憶點的。
  • 《奪冠》背後的故事 女排精神少不了男排的犧牲
    講述中國女排奮鬥故事的《奪冠》是這個國慶節最讓國人熱血的電影。中國女排精神中拼搏、奮進的內核,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國人的集體回憶。  30日,徐匯區舉辦了一場以「傳承女排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主題的青少年排球嘉年華「冠軍面對面」活動。
  • "奪冠"背後 中國女排的真實故事
    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在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片尾大銀幕上出現了一行字:「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從1979年開始展開劇情,1981年首次獲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次登上世界之巔,《奪冠》的故事跨越了近40年的時間。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歷史上,真正的中國女排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註: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公開報導與百度百科。
  • 「奪冠」背後 中國女排的真實故事
    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在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片尾大銀幕上出現了一行字:「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從1979年開始展開劇情,1981年首次獲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次登上世界之巔,《奪冠》的故事跨越了近40年的時間。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歷史上,真正的中國女排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
  • 沈富麟周鹿敏還原《奪冠》背後的故事,中國女排精神少不了男排的犧牲
    自1981年首次奪冠以來,截至2019年中國女排已拿下了10個世界冠軍,成績驕人,女排精神更值得弘揚。講述中國女排奮鬥故事的《奪冠》是這個國慶節最讓國人熱血的電影。中國女排精神中拼搏、奮進的內核,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國人的集體回憶。
  • 中美關係不止一場球賽那麼簡單?輸贏分國籍,但女排精神不分
    心裡支撐她們的,是世界冠軍,是女排精神,更是中國的榮耀。衝向亞洲,走向世界是不變她們的目標。可這條路,哪有那麼好走呢?1981年的世界盃,中國同日本的決賽,中國隊以七戰七勝的成績,奪得了第三屆世界盃比賽的冠軍。那一年的世界盃,賽場上響起的中國的國歌,異常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