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璐媽媽育兒(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2332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都希望孩子全面發展,更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情商高、有同理心、愛分享的好孩子。如果孩子不具備這些品質,那麼孩子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以及接人待物上面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說,一個情商低的孩子很可能在無意識中因為言語不當傷害其他小朋友;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很可能因為無法感同身受不能理解家長的辛苦付出;一個不愛分享的孩子很可能因為自私自利失去很多朋友。
我的朋友小麗(化名)最近也陷在如何培養好孩子的同理心煩惱當中,小麗的孩子還處於學前齡時期,對什麼事情都十分好奇。但也正是因為孩子年紀小,所以孩子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不會換位思考。有一天,鄰居帶著自家孩子來小麗家串門,小麗就讓兩個孩子一起玩。當時鄰居孩子很喜歡小麗孩子的一個玩具,小麗便讓孩子拿出來給鄰居孩子玩。然而不湊巧的是這個玩具正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所以孩子怎麼也不肯拿出來,小麗好說歹說也沒有讓孩子改變心意。
最後還是小麗拿另外的玩具給鄰居孩子玩才解決這個事情,所以小麗就很煩惱自家孩子一點也不懂得分享,自己喜歡的吃的、玩得都不喜歡分給其他人,這樣下去勢必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還有很多家長根本不在意孩子的同理心培養,認為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忽略了孩子情商方面的發展,造成孩子情商不足、同理心不足,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呢?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同理心培養呢?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就這些問題詳細分析一下。
一、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同理心?
1、家庭因素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沒有同理心,很有可能和家庭因素有關。如果家長一直都很寵溺孩子、一直都慣著孩子,孩子任何的不合理要求都無條件答應,那麼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只會出現沒有同理心的孩子。
如果孩子一直處在一個溺愛的環境中,那麼孩子自然最在意是自己的想法,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這樣孩子又怎麼會對其他人感同身受呢?
2、教育因素
有很多家長根本不在意自家孩子的情商教育,也不在意孩子的同理心教育,但是孩子的同理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後天培養才能具有。
如果孩子從小就缺失了這方面的教育,那麼孩子在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只會按照自己本身的想法來做,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凌駕在他人上面,導致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時很容易被排斥。
3、年齡因素
很多孩子之所以沒有同理心還有可能是因為年紀太小,孩子在小時候都是處於不懂事的階段,他們對於周圍世界還很迷茫、很模糊,所以孩子在年齡太小的時候很難表現出同理心。
除了以上三種因素會影響孩子的同理心,周圍的環境、其他小朋友的態度、學校教育也會影響孩子的同理心,那麼應該怎麼培養學前齡孩子的同理心呢?不要著急,接下來,我們再來詳細研究一下。
二、學齡前的孩子如何培養同理心?
1、培養同理心的基礎是分享教育
同理心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對其他人的情感和情緒能夠感同身受,能夠把自己帶入其他人的視角,從其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能夠理解他人、進入其他人的心靈世界。
而培養同理心可以遵循分享教育的原理,因為孩子學會了分享,才能懂得換位思考,也才能獲得同理心。
2、家長要以身作則
一般情況下,一個有同理心、愛分享的家長才可以培養出具有同理心的孩子。也只有這樣的家長才能做到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培養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分享東西給周圍小朋友;可以引導孩子安慰不開心的小朋友;可以帶著孩子參加一些有關同理心、有關分享的活動。
3、家長還可以怎麼做
家長可以在以身作則的同時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和家長,和老師,和朋友互換角色,讓孩子在這種小遊戲中逐漸知道分享的意義,更讓孩子知道同理心的重要性。
只有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就培養好他的同理心,才能讓孩子在長大之後能夠理解他人的難處,才能培養好孩子的情商,才能讓孩子正確處理周圍的人際關係,那麼家長還應該注意哪些培養孩子同理心的細節呢?我們就此問題再來探究一下。
三、在培養孩子同理心時,家長還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1、家長要有耐心
孩子的教育並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地影響,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家長能夠陪著孩子一起完成。
同理心教育是一個很繁瑣很複雜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說,孩子突然不想學了,孩子覺得有同理心是個負擔、孩子不認同家長的教育方式等等,這些問題只能靠家長的耐心化解。
2、寓教於樂
如果只是口頭上對孩子教育或者只是強行讓孩子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僅不會讓孩子獲得同理心,還可能會讓孩子反感這種教育,甚至發生叛逆行為,比如更加不願意和其他人共情。
而寓教於樂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在快樂遊戲的同時接受同理心教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家長的付出,讓孩子能夠從心底接納這種教育。
3、站在孩子的角度
只有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才能說明孩子擁有了同理心。如果家長對於孩子沒有同理心、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那麼孩子只會認為家長的同理心教育是不公平的,孩子只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孩子平等相處,和孩子多理解溝通,才能讓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同理心的重要性,才能知道同理心教育的好處。
孔子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孩子只有擁有同理心,才會在和其他人相處時將心比心,才能獲得更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優秀的心理分析能力,也才能擁有一個更加完美、更加快樂的人生。對於「孩子的同理心」這一教育話題,家長們還有其他的好方法,也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小璐媽媽育兒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