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 | 香助風水

2021-02-07 懷恩書社



人云:「聚天地純陽之氣,而生者為香。」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香養正氣,香納吉祥以及聞香祛病氣早已經成為了人們為之日用的要務。


在今人對於香的認知還停留在拜拜香的時候,古人便已經從晨起一篆香開啟了一天的寫意生活。追朔古人的用香歷史,我們會發現香之為用,遠遠不止如此。還被應用到了很多的風水佈局方面。以陰陽論之,香藥秉純陽之氣而生,為純陽之物,有扶正祛邪,生發陽氣之功。

 


古人於社宅內,儲存香藥,於宅內吉位二六時中燃香不斷。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日日供養之功德而集?

 

風水,是近年日漸受到眾人追捧,而坊間多「風水大師」的奔波勞碌。風水,亦稱「堪輿」此為天地之相學,在古代就盛行於古代的文人圈。我想,風水大抵也是上天憐憫蒼生,有意給予天下芸芸眾生的一個方法。令一切有緣在不可左右的人生旅途中,各自撿拾沿途的美果。

 


風水之學,是地氣、日月星辰再配合人的運數所產生的,其學問的複雜程度難以用文字盡述。

一個家,一個公司,或是一個商鋪令人移步進去之後感覺一派生機勃勃便是一個最好的風水體現。

 

今人最喜用「風生水起」來希望自己的財運、事業一帆風順。香為萬物之精,祥瑞之氣,此祥瑞之氣在室內流動,使得家居氣場生機勃然。人,生而為陽,充滿陽氣(生氣);死而為陰,充滿陰氣(衰氣)。而陽宅以收集陽氣為最要,不宜收集陰氣。但是我們很難避免居家、公司、商鋪所在之地周圍的環境,面對這些我們不願意的又無法避免的產生的家中陰氣,家中日常燃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宇宙間充滿靈氣,紅外光以及紫外光已非我們的肉眼能夠觀察的光頻,靈氣亦同。所以每日燃香自可使得家居有個好氣色。故,住宅、商鋪都有氣色可看。

這個時候有人會問,燃什麼香都可以嗎?就此,筆者只能說,我只對「泰餘合香」做所有的妙用解釋。在香的日常用法中,我們以家中財位囤香,燃香;玄關處燃香;文昌位供香;衛生間內燃香;以及整個居宅地面供五方、五土,門外招財香,來催旺整體家運的方法,在多年來受益者無數。

所有接觸過風水學的朋友,都應該聽過一個詞「旺門」。「旺門」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即是「好運之行門」我們於大門外地面以一盤香供養門外土地,可以直接的催旺宅門。

那麼在財位囤積香,有所為何由呢?我們知道,「泰餘合香」除了由多種木本、脂類香材以外還有至少兩百餘種草本草木匯集而成,燃香為火,香盡為土。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可見家中囤香是生旺家中富貴的密碼。







以香安自家之份,養君子之德,參鼻觀之玄,開自性智慧,這大概就是古老而溫暖的香道文化精髓,穿梭時光,在浮華匆忙的今世,再次浮現於人心裡的意義所在。


安禪坐墊以其純陽的正能量作用於人體極陰之處。是打坐、修持很好的助緣,令身心安詳寧靜。

蘭清香枕一號——清理人體垃圾


蘭清香枕二號——培補正能量



蘭清香枕三號——調合五臟六腑

唐密傳承古制香❀財神大供(香粉、線香)


【配伍】由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天山雪蓮、松黃、大黃、藿香、沉香曲、馬鞭草、白芍、牡丹皮、紅花、遠志、巴戟、茯神、沒藥、地骨皮、杜仲、肉桂、砂仁、澤瀉、莪朮、茯苓、雞血藤、五加皮、旱蓮草、魚腥草等兩百餘種草本草木藥材和合而成。


【香助健康】長期使用可以對於肝腎虛弱有所舒緩,滋養五臟,益氣補虛壯筋骨。


唐密傳承古制香❀除障(線香)


【配伍】白檀、沉香、藁本、降香、大黃、紅花、靈芝、松黃、菖蒲、琥珀、肉豆蔻、甘松、丁香、草果、冬青、桔梗、柴胡、遠志、知母、陳皮、丹參、黃耆、蘇合香、白膠香、乳香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


【功效】此香淨壇、除穢,消災、納福、清心、驅毒,勢如破竹;久燃可有助於疏通中焦阻滯,補脾氣、通五臟、祛體內淤氣。



唐密傳承古制香❀法界妙


【配伍】沉香、檀香、燻陸香、白膠香、肉蔻、連翹、吳茱萸、松黃、肉桂、天山雪蓮、紅景天、蘇合香、刺五加、觀音草、木香、遠志、靈芝、天竺黃、白豆蔻、茯苓、青蒿、葛根、雞血藤、旱蓮草、降香、當歸、人參、九節菖蒲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功效】此香亦稱吉祥大供,久燃可暖胃醒脾,對於身體虛弱不思飲食方面亦有助益、


唐密傳承古制香❀菩提


【配伍】沉香、蘇合香、白膠香、降香、佛手、芍藥等兩百餘種中藥材古法調製而成。


【功效】菩提香香氣清醇,綿密不絕,清涼沁脾。斷世間之煩惱,開菩提之涅槃之慧。其香選料考究,功德廓然。



唐密傳承古制香❀金剛妙


【配伍白檀、沉香、降香、燻陸香、安息香、蘇合香、石菖蒲、佛手、木香、五加皮、延胡素、黃連、菊花、金銀花、遠志、桔梗、五味子、苜蓿、山茱萸、川芎、桑白皮、茅根、陳皮、知母、側柏丹參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


【功效】供養金剛部聖眾,與行者修法相應、得護法之歡喜護持。補脾、肺、腎。可令身心康泰,諸事無礙。



唐密傳承古制香❀泰照


【配伍】沉香、旃檀香、燻陸香、安息香、降香、官桂、松黃、杜仲、澤瀉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


【功效】此香佛事普燻,安心寧神,適宜禪者靜修,寧靜悠遠,長期使用可宣通五臟之氣,平肝補腎,明目、滋陰、養肝、潤肺、抗菌、抗疫、抗炎,驅惡、闢邪,清淨頤養之極品。



唐密傳承古制香❀甘醇


【配伍】:白檀、沉香、降香、乳香、蘇合香、安息香、當歸、甘松、赤芍、馬鞭草、菊花、白芍、雲木香、藁本、麥冬、佛手參、地黃、遠志、九節菖蒲、仙鶴草、益智仁、川芎、柴胡、玉竹、北沙參、零陵香、丁香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降香、琥珀、桂心等兩百餘種中藥材古法調製而成。香氣綿柔深沉,穿透力極強。


【功效】香氣甘醇、深邃,彌而不散。令人身心放鬆,心意悠然。此香可醒神健腦、疏肝理氣,心安神寧.


唐密傳承古制香❀除障


【配伍】白檀、沉香、藁本、降香、大黃、紅花、靈芝、松黃、菖蒲、琥珀、肉豆蔻、甘松、丁香、草果、冬青、桔梗、柴胡、遠志、知母、陳皮、丹參、黃耆、蘇合香、白膠香、乳香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


【功效】此香淨壇、除穢,消災、納福、清心、驅毒,勢如破竹;久燃可有助於疏通中焦阻滯,補脾氣、通五臟、祛體內淤氣。



唐密傳承古制香❀泰琪


【配伍】沉香、檀香、乳香、安息香、白膠香、丁香、大黃、蘇合香、丹參、黨參、馬鞭草、川芎、白朮、藿香、連翹、降香、南香、桑白皮、車前子、甘草、桂枝、甘松、黃柏、白芍、赤芍、牛膝、紅花、青皮、澤瀉、牡丹皮、王不留行、琥珀、幹地黃、人參、靈芝、黨參、黃芪、茯神、茯苓、石菖蒲、天門冬、桔梗、巴戟、荊芥、苦參等兩百餘種中藥材製成。


【功效】此香,祛淤化溼、散滯和胃、風寒頑痺、補肝腎、壯筋骨、消水腫,增加免疫功能,增強脾胃功能。


唐密傳承古制香❀欣皚


【配伍】沉香、檀香、降香、遠志、吳茱萸、琥珀、雪蓮、蟲草花、伏苓等兩百餘種草本草木藥材和合而成。


【功效】此香,香氣濃厚,令人回味不盡的醇香。濃鬱溫暖的香氣,令人精神頓時一振。安神、益智、壯脾。



香是我的好朋友,我深知它從不辜負人⋯⋯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指月香齋  解穢流芬 聞是香氣 身意快然

點擊原文,進入懷恩書社微店

相關焦點

  • 道教香文化
    香是道教齋醮法壇的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香聞達十方無極世界,靈通三界,是通真達靈的信物,道經中多有記載。道教齋醮用香非常講究,道門香一定要用好的香料,清淨至要。醮壇焚降真香、詹唐香、白茅香、沉香、青木香等。
  • 香文化·《 香乘》李維楨序
    吾友周江左為《香乘》,所載天文、地理、人事、物產,囊括古今,殆盡矣。餘無復可措一辭。
  • 香文化(1300)精讀《 香乘》要義13沉水香12
    [前文回顧]香文化(1286)周嘉胄《 香乘》自序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香文化(1289)精讀《 香乘》要義2 沉水香 香文化(1290)精讀《香乘》要義3沉水香2香文化(1291)精讀《香乘》要義4沉水香3香文化(1292)精讀《香乘》
  • 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家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周嘉胄此書囊括了各種香材的辨析、產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了大量與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了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關於《香乘》的讀音,乘應讀作sheng(音勝)。乘有兩種讀音,一曰cheng(成),一曰sheng(勝)。《香乘》之乘應讀勝,是香的歷史的意思。
  • 香學文化 —— 天然香與化學香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路,請點擊關注「路氏」,擁抱世界路氏大家庭,我們在北京為您報導全世界路氏大小事,和各地宗親交流,傳家風,揚正氣,鑄族魂,團結天下路氏宗親,凝聚天下路氏力量,弘揚路氏文化中國香文化,馨傳千年,源遠流長。香,亦香亦藥,亦師亦友。化學香精和純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香氣更濃,但如果追求香的品質和保健養生等功效,兩者卻是天差地別。天然香(中國傳統香-和香)是指以植物的芳香部位為原料,用物理方法(切割、乾燥、水蒸氣蒸餾、浸提、冷榨等)獲得的芳香物質。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
    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史
    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 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
    註: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家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周嘉胄此書囊括了各種香材的辨析、產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了大量與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了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關於《香乘》的讀音,乘應讀作sheng(音勝)。
  • 上頭香,有什麼說法?
    上頭香,有什麼說法?
  • 香文化(1324)精讀《 香乘》要義37鬱金香考證
    (《酉陽雜俎》) [前文回顧]香文化(1286)周嘉胄《 香乘》自序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香文化(1289)精讀《 香乘》要義2 沉水香 香文化(1290)精讀《香乘》要義3沉水香2香文化(1291)精讀《香乘》要義4沉水香3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香文化(281)《鐵圍山叢談》中香的記述
    香則多分賜大臣近侍,其模製甚大而質古,外視不大佳。每以一豆火爇之,輒作異花氣,芬鬱滿座,終日略不歇。於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賜者,隨數多寡,復收取以歸中禁,因號曰「古龍涎」。為貴也,諸大爭取一餅,可直百緡,金玉穴,而以青絲貫之,佩於頸,時於衣領間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因古龍涎始也。
  • 香文化(767)古代「口香糖」雞舌香
    「香」也跟它息息相關。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就有了燔香祭祀的禮,以表對天地人神的謙卑和敬意。個人修養中的乾淨整潔更離不開「香」,居家生活也要常常焚香,讀書前,彈琴前,心中懷著恭敬,淨手,整理衣冠,焚香。    自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禮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 學習香道必備 丨 香品、香具與香文化(精華版)
    、南唐後主李煜等愛香的帝王的帶動,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香文化雖經連番戰亂,卻仍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佛教「七香湯」是指以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殼、甘草等七種香藥煎沸而成的湯汁。中國民間很早就有在早晨飲七香湯的風俗,律宗稱為「甘露湯」,禪寺常用此湯在佛誕日浴佛,或煎七香湯給大眾飲用。  由上可見,佛教的香文化十分豐富,已成為我國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繼空靈:中華經典傳承之香文化,繼空靈香文化詳解
    在繼空靈易經文化綜合中心落成後,很多人都在問我們關於上香的知識 說到上香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可以給自己、給家人求一個美好的心願,傳遞自己美好的祝福。但是很多人不知到的是上香其實也是有支數的講究的。
  • 《遵生八箋》裡的香文化
    《遵生八箋》之第六箋《燕閒清賞箋》分別列有「論香」、「焚香七要」以及「香方」三個內容,在第七箋《靈秘丹藥箋》中記載了一則「沉香內補丸」的藥方。 「論香」一文,高濂從「古之名香,種種稱異」開始,用一個「異」字,概括香的本色。
  • 追尋久遠的降真香文化
    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文人雅士對香的喜愛自古有之。降真香素有諸香之首的美譽,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贈朱道士》一詩中就曾寫道:「盡日窗間更無事,唯燒一炷降真香。」如今,當代人在樸拙的器具內燃一炷線香,約上幾位好友,香菸嫋嫋,即可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的芳香之旅。降真香與海南有著不淺的緣分。對於其產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降真香》提到:「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
  • 日本香文化-香原料的介紹
    由植物、動物、樹脂為原料的天然香料,主要產於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地,現在天然香料越來越少,其中也有這種香料,單種香料是臭的,但與其他香料調製後就會變得有香味的物品了。在此介紹主要的天然香料。伽羅樹脂化程度深,且香味品質高級的沉香被稱為伽羅。
  • 從江香禾糯 香飄大市場
    於是,禾田貴起來、飯碗更安全、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發展下來、良好生態保護下來,香禾成為脫貧致富「金」香禾。新時代,適應新消費需求和商業生態,調整產業結構,從江香禾糯依託電子商務等現代化流通方式走出大山,銷往全國。
  • 中國香文化的學術論域與當代復興(全文)
    香文化涵括的方面實在太廣,從宗教到民俗、醫藥到飲食、文藝到哲學、工藝到貿易,幾乎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但是,迄今為止以「中國香文化」為中心的學術研究卻十分薄弱,不成體系。可以說,香文化研究在學術領域尚處於待開墾狀態。然而,香文化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