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

2021-02-12 懷恩書社

1.祀先供聖——禮儀的表達手段;

2.祛疫闢穢——草藥的重要部分;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備用品;

4.啟迪才思——文人的讀書伴侶。

在至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燻爐,良渚遺址裡就出土了一件竹節紋灰陶燻爐,高11釐米,爐蓋上有18個孔,所用的燃燒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草、木屑。

先秦時期,由於邊陲和海外的香藥(沉香、檀香、乳香等)尚未大量傳入內地,所用香藥以各地產的香草香木為主,如:蘭、蕙、艾、蕭、鬱、椒、芷、桂、木蘭、辛夷、茅等。戰國時期,在室內薰香的風氣在一定範圍內流行,這從出土的燻爐可以看出,陝西雍城遺址的「鳳鳥銜環銅燻爐」就是一例。

先秦時期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人對香氣的喜好是一種自然的本性,香氣與人身有密切關係,可以用作養生。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把365種藥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個檔次,並指出上藥是用來養生的,可以久服,中藥須斟酌服用,下藥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藥的羅列中,我們可見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實、榆皮、白蒿、甘草、蘭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傳統香料或傳統制香輔料,如榆皮、白芨、硝石。

在中醫藥理論看來,如同大自然是一個由陰陽兩氣組成的整體一樣,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需要陰陽兩氣的正常循環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國醫學中有關於病勢的學說:如果「氣」下行至足部後很難上行被稱作「下陷」,子宮下垂、胃下垂、手腳發冷症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上行至頭部後很難下行被稱作「上逆」,目眩、嘔吐、咳嗽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從身體裡跑出來停留在身體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稱作「表」,疹子、痤瘡等屬於此類病勢;如果「氣」集結在身體的中心不肯運行被稱作「裡」,消化不良、腫瘤等屬於此類病勢。

為治療下陷、上逆、表、裡這四種病勢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種藥勢的中草藥群。對下陷病勢的疾病用升藥勢的藥,對上逆病勢的疾病用降藥勢的藥,對表病勢的疾病用浮藥勢的藥,對裡病勢的疾病用沉藥勢的藥。也可以歸納為:用具有升浮藥勢的藥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勢;用降沉藥勢的藥可以壓下上逆、裡的病勢。

那麼如何定義藥的藥勢呢?

將升降浮沉的理論與四氣五味理論結合起來解釋,便是:氣溫熱、味辛甘的藥具有升、浮的藥勢;氣寒涼、味苦酸鹹的藥具有降沉的藥勢。而香料在中醫藥裡是擔當「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藥性烈、藥效猛,除緊急時刻不能大量使用。在預防醫學的引導下,在日常生活中薰香便成為保證人體陽氣上揚的保健措施之一。於是,香與茶一起成為保障人體中的陰陽兩氣正常「升浮」與「降沉」循環運動的兩大保健品。

即使用現代醫學的視角分析,用多種香料製成的藥香的主要療效也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1.行氣作用。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藥香辛香溫通、行而不洩,具有很好的行氣止痛作用。藥香可以使全身的氣血均勻地循環起來,當然就可以緩解疼痛。如癌症晚期的疼痛、痛經等。

2.發散作用。藥香氣香升散,有很好的發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風寒,邪氣入中,又飲食過量產生內熱滯食,使用藥香會大大緩解以上症狀,使人體內外通達。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治療作用。

3.助陽作用。藥香是純陽之物,可溫養臟腑、舒筋活絡、壯陽除痺。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腎傷、形寒肢冷,使用藥香可以大大緩解以上症狀。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精冷不孕、便溏腎虧有一定的預防治療作用。

4.消炎作用。藥香對一般的細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5.松肌作用。藥香中揮髮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減緩人體平滑肌的收縮,能對抗痙攣,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抑制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藥香對哮喘、胃痙攣、心肌缺血、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血壓升高等症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由此,薰香養性、薰香養生成為漢代香文化繁盛的內因動力。自漢代起,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就被納入了中醫藥的範疇,成為中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被納入的過程與結果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

趁中醫藥大興之時,兩漢時期薰香風氣在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上層社會流行。著名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公元前160年)即發現了燻爐、竹燻籠、香枕、香囊等多種香具,墓中還同時出土了許多香藥(辛夷、高良姜、香茅、蘭草、桂皮),其中還有一個盛有香藥的陶燻爐,此燻爐裡還留存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混合香草。出土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錯金博山(仙山)爐」呈海上仙山的造型,可見漢代人將薰香看作了養生長壽的途徑之一。

六朝時期,邊陲和域外香料大量進入內地,藥香品種已經基本齊全。人們按照中醫藥的理論審視外來香料,按照中藥的製作方式,用外來香料和本土香草合香,選藥、配方、炮製出品目繁多的藥香。就用途而言,有居室薰香、燻衣燻被、香身香口、養顏美容、祛穢、療疾以及佛家香、道家香等;就用法而言,有燻燒、佩戴、塗敷、燻蒸、內服;就香品的形態而言,有香丸、香餅、香炷、香粉、香膏、香湯、香露等。

東晉的範曄還寫下了《和香方》,可惜正文已佚。但陶弘景的《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了一種用來燻衣服用的香丸的製作方法:說用一兩沉香、一兩麝香、一兩半蘇合香、二兩丁香、一兩甲香、一兩白膠香搗碎後加蜂蜜,用來燻衣服。此種用於燻燒的香丸的製作方法與用於內服的藥丸的製作方法完全一致,並且香丸的成熟年代也在藥丸普及的六朝時代。可以說,香丸即是藥丸的一種;藥香即是中藥的一個組成部分。就這樣,中國的藥香體系在中醫藥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形成。藥香成為中國香文化中形成時間最早、最核心、最獨特的部分。

唐時期,國家空前強盛,香文化也獲得空前發展。香品種類更加豐富,用途更加廣泛。隨著人們對中醫藥理論認識的加深,藥香的養生功效也得到了進一步認同;隨著中藥方的整理問世,香方也被大量整理記載。

《外臺秘要》引《廣濟方》的「吃力迦丸」即是著名中成藥「蘇合香丸」的原方。唐代醫方註明:此香丸可防治瘟疫,可治卒心痛。此方使用了幾乎所有的重要香藥,如麝香、香附子、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燻陸香、蘇合香、龍腦香。孫思邈《千金要方》中還記載了一種「燻衣香」:

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各二兩,沉水香五兩……麝香半兩。右十八味為末,蜜二升半煮,肥棗40枚令爛熟,以手痛搦,令爛如粥,以生布絞去渣,用合香,乾濕如捺麨,搗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

唐代的含服香利用也很流行。「五香圓」(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香附子、甘松香等十一味)是一種口含的香藥,如黃豆大小,常口含可使口氣發香、身體發香。

宋元時期,香的利用已經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藥香養生的理念如同飲茶養生一樣已經成為人們自覺的日常行為,並上升到了精神文化領域。這使中國香文化達到鼎盛。宋代文人盛行用香,寫詩填詞、撫琴賞花、宴客會友、獨居默坐、案頭枕邊、燈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謂香影相隨、無處不在。

宋代還有很多香學著作,廣泛涉及香藥性狀、炮製、配方、香史、香文等內容,有丁謂的《天香傳》、沈立的《(沈氏)香譜》、洪芻的《(洪氏)香譜》、葉廷珪的《名香譜》、顏博文的《(顏氏)香史》、陳敬的《陳氏香譜》等。僅在《陳氏香譜》中記載的香方就有400餘種之多,舉例如下:

「漢建寧宮中香」:黃熟香四斤、白附子二斤、丁香皮五兩、藿香葉四兩、零陵香四兩、檀香四兩、白芷四兩、茅香二斤、茴香二斤、甘松半斤、乳香一兩、生結香四兩、棗子半斤、一方入蘇合油一錢,右為細末煉蜜和勻窨月餘作丸或爇之。

儘管宋以後的中國香文化呈多樣化發展態勢,但用香養生始終作為其根本的理念,這反映在人們在制香過程中仍然沿襲著與製作中草藥一樣的方法,在配料方面多用本土的中藥材而少用舶來的純香料,香的用途多在預防疾病、清潔環境等等。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史
    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由此,薰香養性、薰香養生成為漢代香文化繁盛的內因動力。自漢代起,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就被納入了中醫藥的範疇,成為中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被納入的過程與結果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趁中醫藥大興之時,兩漢時期薰香風氣在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上層社會流行。
  • 香學文化 —— 天然香與化學香
    中國香文化,馨傳千年,源遠流長。香,亦香亦藥,亦師亦友。化學香精和純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香氣更濃,但如果追求香的品質和保健養生等功效,兩者卻是天差地別。天然香(中國傳統香-和香)是指以植物的芳香部位為原料,用物理方法(切割、乾燥、水蒸氣蒸餾、浸提、冷榨等)獲得的芳香物質。
  • 道教香文化
    在宗教軌儀中供奉神靈時,要求有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五種供物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金:用銅鐵成錠,貼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淨水,用淨盂盛之; 火:即燈; 土:黃土取方一塊。
  • 《遵生八箋》裡的香文化
    這本書是一部內容廣博又切實用的養生專著,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主要文獻之一。很有參考價值。同時它也記載了豐富的用香知識。 養生在道不在術    高濂著《遵生八箋》,緣起頗為特殊。書首由屠隆作序,屠隆說高濂:「少嬰羸疾,有憂生之嗟,交遊湖海,諮訪道術,多綜霞編雲笈,秘典禁方。家世藏書,資其淹博,雖中郎(指蔡邕)至賞,束皙(西晉文學家)通微,殆無以過。
  • 弘益大學堂•傳香 卓瑪•二月香事雅修
    中國和合香傳承人、國內知名香師。擅詩畫、曉音律,研學花、茶雅事。師承香學名家趙本勇老師,修習中國傳統香藝經年不倦,以傳播中國香文化為己任而踐行不怠。香如何因季節而用?又如何因境因心而和?什麼是香?什麼是香道?在弘益•傳香,您會接觸到:中國傳統香文化、香事美學裡的當代雅生活、香修內在靜善美之心與性;在弘益•傳香,您可以學到:古法行香、香品製作以及四時節氣香、聚會雅玩香、個性情致香的和香方法,並學習20多種香料的運用知識。
  • 香文化·《 香乘》李維楨序
    吾友周江左為《香乘》,所載天文、地理、人事、物產,囊括古今,殆盡矣。餘無復可措一辭。
  • 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
    葉《石林燕語》述:「章子厚自嶺表還,言神仙升舉形滯難脫,臨行須焚名香百餘斤以佐之。廬山有道人積香數斛,一日盡發,命弟子焚於五老峰下,默坐其傍。煙盛不相辯,忽躍起在峰頂。」言出子厚,與所謂返魂香之說皆未可深信,然詩禮所稱燔柴事天、蕭炳供祭、蒸享苾芬、升香椒馨,達神明、通幽隱,其來久遠矣。佛有眾香國,而養生鍊形者亦必焚香,言豈盡誣哉?
  • 學習香道必備 丨 香品、香具與香文化(精華版)
    同時,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緻的分類:會客用的香,臥室用的香,辦公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經和僧人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
  • 瓏匯璟 ACT丨六月番源氏香會,香客聚集中!
    源氏香譜圖2「源氏香」--先將五種不同的香,各包五包,共25包,然後從這25包香中任意抽出五包,用這五包香,出五爐香,有這樣一些可能性(符號從左向右看):>1,若五種各不一樣,便這樣記錄:「│││││」2。
  • 宋代用香|精神上的修養
    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 達亞甘系列藏藥香養生香品
    達亞甘文化傳承「達亞甘」,西藏古象雄語,意為甘露,最初記載於公元八世紀敦煌藏醫文獻。
  • 中國香文化的學術論域與當代復興(全文)
    值得一提的是,李良松、孫亮主編的《中國香文獻集成》[20]於2017年出版,三十六卷的規模,將古代、近代香文獻搜羅集結,影印出版。這套書是中國香文化研究的一個裡程碑。中國香文化是一個立體、綜合、活態的文化體系,從採香、植香、制香、販香,到用香、進香、品香、詠香,香文化貫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毫不誇張地說,香已經深刻地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處處可見香的蹤跡。
  • 香文化 │ 但印香嚴本寂,不必叢林遍參
    中國文人大多愛香,從早期屈原的香草之戀,到唐宋文人的大量詠香作品的出現,文人與香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文學與香文化之間從此便有了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關係。香成為了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又被作為題材融入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促進著香文化的發展。黃庭堅也是如此。他極其愛香,其《賈天錫惠寶燻乞詩作詩報之》云:「賈侯懷六韜,家有十二戟。天資喜文事,如我有香癖。」
  • 東瀛香飄
    奈良時代,香主要用於佛教禮儀,這時的薰香方法稱燒香或供香,就是將一種香或兩種以上的香混合,直接點燃;也有的香被用在朝廷典禮、燻衣上或是將香料放在房屋四角而使室內空氣芬芳。▶衣帶猶香平安時代,隨著「國風文化」的興起,香已經成為貴族男女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艾家人·藥香】香在古代的用途
    可以說在中國香道文化中,香最原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健、祛病除邪等醫藥之用,中國香道祛病除邪是傳統醫藥養生的秘訣。    古人在先秦時期就意識到「香氣養性」這一養生觀念,並將其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香料也被稱作香藥。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多數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
  • 香文化(1300)精讀《 香乘》要義13沉水香12
    北郊用土和香,以地於人親,宜加雜馥,即合諸香為之。 梁武祭天始用沉香,古未有也。沉香一婆羅丁    梁簡文時,扶南傳有沉香一婆羅丁雲。婆羅丁,五百六十斤也(《北戶錄》沉香火山    隋煬帝每至除夜殿前諸院設火山數十,車沉水香,每一山焚沉香數車,以甲煎沃之,焰起數丈,香聞數十裡。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
    在秦漢以前好多香料都沒有聽說過,當時比較常見的也就是澤蘭、零陵香、花椒、桂皮、桂枝一類而已。一直到漢武帝時期,香料的品類才多起來,而且用度比較大;當時開始出現有尚書郎口含雞舍香奏事,和周邊各國進貢各種奇異香料到漢朝的記載。到隋煬帝除夕夜設火山焚燒沉香和甲香不計其數,南洋各國的香料也都紛紛通過進貢和貿易的方式進入到中國。
  • 琥 珀 香
    琥珀受到各個民族的珍愛,特別是阿拉伯、波斯和中國人。琥珀來自松脂,而松樹在中國又象徵長壽,所以琥珀自古就被視為珍貴的寶物,琥珀也一直被中國傳統中醫視為藥用珍寶。中國人自古就喜愛松香味,視琥珀和龍涎香為珍貴的香料,唐《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後趙飛燕就是枕琥珀枕頭以攝取芳香。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 香文化 | 香助風水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香養正氣,香納吉祥以及聞香祛病氣早已經成為了人們為之日用的要務。在今人對於香的認知還停留在拜拜香的時候,古人便已經從晨起一篆香開啟了一天的寫意生活。追朔古人的用香歷史,我們會發現香之為用,遠遠不止如此。還被應用到了很多的風水佈局方面。以陰陽論之,香藥秉純陽之氣而生,為純陽之物,有扶正祛邪,生發陽氣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