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 │ 但印香嚴本寂,不必叢林遍參

2021-02-12 懷恩書社

黃庭堅是宋代文化的傑出代表,在文學藝術上,學問文章,天成自得,詩風廣被後人,為「江西詩派」之宗;在書法方面,擅行、草書,楷法也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芾、蔡襄一起被譽為「宋四家」;在茶藝品茗上,也是茶道高手,以「分寧茶客」聞名。大家不太了解的是,黃庭堅還是一位善於辨品鑑味的「香癖」。

中國文人大多愛香,從早期屈原的香草之戀,到唐宋文人的大量詠香作品的出現,文人與香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文學與香文化之間從此便有了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關係。香成為了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又被作為題材融入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促進著香文化的發展。

黃庭堅也是如此。他極其愛香,其《賈天錫惠寶燻乞詩作詩報之》云:「賈侯懷六韜,家有十二戟。天資喜文事,如我有香癖。」毫不諱言地以「香癖」自稱。其《題自書卷後》說:「崇寧三年十一月,謫處宜州半歲矣。官司謂餘不當居關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齋,雖上雨傍風,無有蓋障,市聲喧憒,人以為不堪其憂,……既設臥榻,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有香的相伴,無論是自己的待罪編管,還是房屋的不蔽風雨、環境的喧鬧嘈雜,都無法幹擾到黃庭堅的心性。香對於黃庭堅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黃庭堅在香文化發展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寫下了許多制香之方,還有很多詠香的作品,表達其對香的品評與參悟。

制香之方

文人愛香,也廣泛參與香品、香具的製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許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維、李商隱、徐鉉、蘇軾、黃庭堅、陸遊等。黃庭堅作品中記載的香方有:《漢宮香訣》《意合香》《意可香》《深靜香》《荀令十裡香》《小宗香》《嬰香》《百裡香》《篆香》等,其中,意和香、意可香、深靜香、小宗香最為知名,因與黃庭堅有關,而被稱為「黃太史四香」,宋代陳敬《陳氏香譜》中即錄有這些香方。

「黃太史四香」其實並非黃庭堅所創,只是因為與他有關,所以揚名。如:意和香,是賈天錫所有,但他以意和香換得黃庭堅作小詩十首;意可香,此香初名為「宜愛」,但黃庭堅認為其香殊不凡,所以易名為「意可」;深靜香的製作者是歐陽元老,是特別為黃庭堅所制的;小宗香,是時人仰慕宗茂深(宗炳之孫)之名而製作的香,所以為小宗香。

但是這些香都是凝和香,在香方中都包含了兩種以上的香料,所以合香時要特別注意用料、炮製、配伍,甚至更特殊的還要講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中的節氣、日期、時辰等。所以黃庭堅記載這些香方的獨特之處在於,都配有工藝製作說明,以達到特定的效果。

意和香。《意合香》載:「以沉水為主,斫如小博投,取榠楂液漬之過指,三日乃煮,泣其液,溫水沐之。紫檀屑之。取小龍茗末一錢沃湯和之。漬晬時包以濡竹紙數重,炰之螺甲磨去齟齬,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黃則以蜜湯劇洗,無膏氣乃已。香皆末之,以意和四物,稍入婆律膏及麝二物,惟少以棗肉合之,作摹如龍涎香狀,日之。」

香方寫出了主料:「沉香」為主,「紫檀」為輔。工藝是先將沉香切碎,放在榠楂的濾液中浸泡;紫檀弄碎,用竹紙包著香料在小龍團茶水中浸泡;甲香加胡麻膏來熬,熬到甲香變黃後放入熱蜜水中洗,直到沒有胡麻膏之味;最後加入龍腦、麝香,以棗肉作為粘合劑,太陽下曬乾。

意可香。《意可香》載:「涎香三兩,須海南沉水,得火不作柴桂煙氣者。膺香檀香一兩,衡之亦有之,宛不及海南來者。甲香四錢,極新者中焙;玄參半兩,剉煼;炙甘草末二錢。焰硝末一錢,甲香一分,如前治法,治而末之。婆律膏及麝各三錢,別研。

右皆末之。用白蜜六兩,熬去沫,取五兩,和勻,入盒蔭如常法。出蔭乃和入婆律膏與麝。山谷道人得之東溪老,東溪老得歷陽公,不知其所自也。初名宜愛。或雲,此江南宮中香,有美人字曰「宜娘」,甚愛此香,故名宜愛。不知其在中主後主時也。山谷曰,香殊不凡,故易名意可。東溪詰所以名,山谷曰,使眾業力無度量之意,鼻孔才二十五,有求覓增上,必以此香為可。何況酒炊玄參、茗熬紫檀、鼻端已霈然乎。真是,得無生意者。觀此香,莫處處穿透,亦必以為可耳。」

此香方仍然寫出了製作的主料及其工藝,其中特別的是「用白蜜六兩」,這個香顯然不能點燃,應該是用來燻的。香方後面還有一個個「跋」,說明了意可香的來歷與功用。黃庭堅是佛家居士,此處他借用佛教名詞來說明這款香對於修行的作用是可以起到增上緣的作用。

深靜香。《深靜香》載:「海南沉水香二兩,羊脛炭四兩。沉水剉如小博投,入白蜜五兩,水解其膠,重湯,慢火,煮半日許。浴以溫水,同炭杵為末,馬尾篩下之,以煮蜜為劑,蔭四十九日出之。婆律膏三錢、麝一錢,以安息香一分,和作餅子,亦得以盒貯之。

右荊州歐陽元老為予處此香,而以一斤許贈別。元老者,其從師也,能受匠石之斤;其為吏也,不坐剉庖丁之刃,天下可人也。此香恬淡寂寞,非世所尚,時時下帷一炷,如見其人。」

這個香方也詳細列出了製作主料及其工藝,內中有「入白蜜五兩」,也是一款薰香。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羊脛炭四兩」之料。羊脛炭並非香料,而是中藥材,有入脾調腎的作用,想來是歐陽元老針對黃庭堅身體狀況而加入的。這也說明了人們對香的使用,不僅在於其芳香養鼻,也注重其養神養生的效果。

小宗香。《小宗香》載:「沉水香海南者一分,剉棧香半兩,剉紫檀三分半,生米以銀器炒,令紫色皆令如鋸屑。蘇合油二錢,制田香一錢,末之;麝一錢,半斫;玄參半錢,末之;鵝梨二枚取汁,青棗二十枚,水二盌者取小半盞,同梨汁浸沉棧檀。晬時緩火者令幹,和入四物,煉蜜令小冷。令得所入,合埋二月。」

這個香方的主料是「沉香」,其中的「棧香」也是沉香,只是稍次。輔料中有鴨梨、青棗,使該香有一種淡淡的水果香。宗茂深喜閉閣焚香,此香該與其相配。

這幾個香方中,材料中都含有沉香、檀香、麝香。沉香能壓百味,所以為主;檀香清新淡雅,所以為次,主要取得烘託渲染的效果;麝香發香範圍廣,所以為輔,主要用來幫助香味擴散。可見這幾個香方的匹配是相當合理的。再者,黃庭堅喜愛的這幾種香,都氣味清遠,恬澹幽寂,意味著黃庭堅對於特定氣味的選擇與品鑑,一定程度上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反映。製作上主要包括六道工序:製備原料、配伍、和料、成型晾曬、包裝、窖藏。

此外,因黃庭堅而彰顯的香還有嬰香、返魂香等,此處不再贅述。

▎薰香的藝術

香製作好之後,使用的方式一定是燒了,亦即「燒香」。提到「燒香」,我們想到的一般是敬神禮佛拜祖,這其實只是香燻用途的一種。文人們通常不為此用途,他們視之為一種藝術。尤其在宋代,焚香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它與「烹茶、掛畫、插花」成為當時文人四藝的重要內容。

黃庭堅與香之情緣深厚,常常以詩、詞、文來記錄香事。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一窺宋人之薰香藝術。其主要包括焚香的方法、品香的方式以及焚香的器具等。

焚香的方法:我國的焚香習俗起源是很早的。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燻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後來便開始以焚香的方式來進行祭祀、祭拜等活動。這時的焚香是直接燃燒香料。到了漢代,武帝大規模開邊,一些產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傳入中國。由於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起來。香事繁盛,香具應運而生。漢明帝時期開始製作香爐,使用方法是在香爐中置一「隔火片」,借著炭火,微薰香丸或香球,香氣緩緩散發。這樣,一種獨特的焚香的方法——薰香就產生了。薰香,香不及火,舒緩而無煙燥氣,因此到了講究情趣的宋人這裡,它就更加廣泛流行了。

黃庭堅《賈天賜惠寶燻乞詩予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十字作詩報之》第十首:「衣篝麗紈綺,有待乃芬芳。當念真富貴,自薰知見香。」其《謝王炳之慧石香鼎》:「薰爐宜小寢,鼎制琢晴嵐。香潤雲生礎,煙明虹貫巖。法從空處起,人向鼻頭參。一炷聽秋雨,何時許對談。」寫的就是這種隔火薰香。雖然「燻」香不如「燒」香簡單,但其香氣更為醇和宜人,香風嫋嫋,低回悠長,自能增添許多情趣。

品香的方式:對於愛香的人來說,品香重在過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修養。品香的過程包括香具準備、埋炭、爐灰造型、置入香品,然後才是品香。品香的時候,要左手託起香爐,將香爐放在頷下離胸口約一拳的位置;然後右手由下順勢而上,拇指搭在爐口前沿,四指斜搭在爐口外沿,其間虎口張開,同時讓自己沉下來、靜下來;深深地呼吸一口香氣,緩緩地控制呼吸,頭慢慢偏向右邊的方向將氣吐出。連續緩慢感受三次,便是一道完整的品香程序。第一次是驅除雜味,第二次鼻觀,觀想趣味,第三次回味,肯定意念。這種品香過程,有些類似禪家的鼻端參禪,所以文人們常把二者聯繫在一起。如黃庭堅《謝曹子方惠物二首》詠博山爐云:「飛來海上峰,琢出華陰碧。炷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聽公談昨夢,沙暗雨矢石。今此非夢耶,煙寒已無跡。」《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蠍者戲用前韻二首》之一亦云:「海上有人逐臭,天生鼻孔司南。但印香嚴本寂,不必叢林遍參。」

人們品香,固然是對香氣有所愛好,這種愛好也是因人而異的。在宋代文人之中,對於氣味的品評,最精妙者莫過於黃庭堅。他的《跋自書所為香詩後》論意和香為:「賈天錫宣事作意和香,清麗閒遠,自然有富貴氣。」評歐陽元老之深靜香為:「此香恬澹寂寞,非世所尚。」富貴清麗與恬澹寂寞,可以說代表俗世之愛與寒士清寂的兩種境界,黃庭堅毫無偏執,兼容二境,是其精神世界的寫照。

焚香的器具:隨著香文化的興盛,一些精緻小巧,擺放於人們書桌、案頭、床榻之間的香器,經由文人雅士把玩,從日用生活器具變身為具有文化意味的藝術品,於是睡鴨、金爐、博山爐、寶薰、石香鼎一類的香器常常出現於文人筆端。

如黃庭堅《謝曹子方惠物二首》詠博山爐云:「飛來海上峰,琢出華陰碧。炷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聽公談昨夢,沙暗雨矢石。今此非夢耶,煙寒已無跡。」相傳,漢武帝嗜好薰香,也信方仙道。方士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為「博山」,武帝派人專門模擬傳說中博山的景象製作了一類造型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初期的博山爐大都是銅爐,也有以鎏金或錯金裝飾的高檔器物。博山爐上面設有爐蓋,其形狀高聳峻峭,並雕鏤成起伏的山巒之形,山間雕飾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靈禽瑞獸,以及各種神仙人物,用以模擬神仙傳說故事。下面設有承盤,貯有熱水(蘭湯),潤氣蒸香,也有象徵東海的意味。當在爐腹內焚香時,嫋嫋香菸從層層鏤空的山形中高低散出,繚繞於爐體四周,加之水氣的蒸騰,宛如雲霧盤繞海上仙山,呈現極為生動的山海之象。這可以算得上是香器中的極品了。博山爐在宋代仍然使用,但形狀上有些改動,大小也略有不同,但主體上還是一致的。

而睡鴨、寶薰、石香鼎一類的,從黃庭堅詩歌的詠寫中看,估計沒博山爐這麼宏大的形制。睡鴨通常為銅製,造型為鳧鴨入睡狀,故有此名。寶薰只是詩中提到,並未詳細詠寫。石香鼎在黃庭堅的《謝王炳之惠石香鼎》中有描寫,詩云:「薰爐宜小寢,鼎制琢晴嵐。香潤雲生礎,煙明虹貫巖。法從空處起,人向鼻頭參。一炷聽秋雨,何時許對談。」既然「小寢」所宜,那應該不太大。

▎品香的意義

品香,使人心曠神怡,助人達到沉靜、空淨、靈動的境界,因此它由日常的行為方式變成為一種近乎藝術的活動。文人以此養性,在品香用爐中淨心明志、修身養性、陶冶性靈。

黃庭堅《賈天賜慧寶燻乞詩予以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十字作詩報之》詩說:「險心遊萬仞,躁欲生五兵。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認為品香能夠使人靈臺空明,心無外物,達到明心見性的開悟、證道境界。其《復答子瞻》也說:「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裡偷閒。」意即通過對香的氣味、意境的感受,可以達到禪的修行與生命的淨化。

而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更是體現了古人力求通過品香來修煉精神的特質。其云:「清淨心身,能除汙穢,能安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這是黃庭堅寫的禮讚沉香木的一則短箋。沉香的十種品質,也是品香的十種境界,涉及其實用價值、美學效應,很受人們喜愛,愛香者往往寫成書法,懸諸座右,作為品味與想像的象徵。品香「十德」的概括在15世紀(室町時代)傳入日本,廣泛流傳於日本香界,被尊崇為香道之靈魂而流傳至今。

黃庭堅與香的關係,是宋代文人與香關係的縮影。宋代文人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託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書香難分,燕居焚香,成為宋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他們精神追求的一種反映。

相關焦點

  • 香嚴聞香悟道
    香嚴童子所修是香因法門,以聞香悟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每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同。《楞嚴經》中說: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
  • 《遵生八箋》裡的香文化
    因此,這又是一本古人奉獻給我們的奇書。有心的讀者,如需獲得養生指導,只要讀透此書,當已足夠。屠隆在序中還講到一個養生修心的道理。他說,或許有人會疑惑,大道以虛無為宗,包括身體在內的物象世界,在道的意涵上都是染著累贅,可高濂的書,卻敘寫了各種居室運用、醫方藥理、焚香靜坐以及書畫香草花木諸般,這不是「背道而馳」嗎,談何「遵生」呢?
  • 佛教│鼻中聞到香氣,別忽略這個感受,一樣也可以讓你開悟見性
    佛門中的「香」,其實不僅僅指香味,一切氣味皆可稱「香」;正如眼中所看見的一切,都可稱「色」;因眾生心生種種分別,而有色相之美醜好惡,氣味之香臭愛憎。從鼻所聞的「香」,一樣也是入道之門。有人可以因為看見一株桃花而見性明心,也有人可以聞到一抹香氣而悟道證果。
  • 他化普明的月光遍照菩薩
    《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中這樣描述月光菩薩莊嚴寶相:「月光遍照大菩薩,其身白色蓮華座。二臂說法印念珠,恭敬供養稱讚禮。」密法金剛界中,月光菩薩位列微細會等第二院之西邊,身呈白色,左手握拳當腰,右手持月光形或持蓮華,華上安半月,密號清涼金剛,三昧耶形為半月形。
  • 「康平遼文化」王寂與東北
    綜上,王寂一生與東北有割捨不斷的緣分,在東北有他小時候的玩伴,有他結交的友人,有他因生活、工作在那裡而留下的許多印象深刻的地方,他也以他的詩作和兩部行程錄傳楊了東北特有的文化。3.一些地區的物產王寂在他的行部志中也偶爾提到一些地方物產、花草。比如廣寧的秋白梨,王寂有這樣的記述:「其色鮮明,如手未觸者。予問驛吏,吏曰:『其法,大概候其寒燠而易其處』。食之,使人胸次洒然,如執熱以濯也。為賦一詩:「醫巫珍果惟秋白,經歲色香殊不衰。霜落盤盂批玉卵,風生齒頰碎冰澌。故候瓜好真相敵,丞相梅酸謾自欺。
  • 不必召請的,施食簡軌
    【不必召請的,施食簡軌】  【時間】:最好太陽還未出來前施作,但佛在《焰口經》中說:「每於晨朝,及一切時,悉無障礙。」
  • 中國篆刻網│當代印風系列展>陳墨
    中國篆刻網│當代精·典印風邀請展│學術支持│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西泠印社篆刻創作研究室│主  辦
  • 一周文化講座│葛劍雄:無遠不往——交通歷史與我的行蹤
    所以,想看懂國畫,對於書法了解是不必不可少的。為此,「估品」特邀首都博物館研究員葉渡老師,從書畫同源、風格技法、傳承與時尚三個方面,為大家講解中國古代書畫的鑑賞。武田鏡村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石山本願寺。石山本願寺宗主顯如縱橫捭闔、軟硬兼施,不僅聯合上述武家勢力構築起「反信長戰線」,而且領導各地的一向宗信徒與信長展開了殊死搏鬥,將信長拖入長達十年的戰爭泥沼。石山本願寺之戰結束僅兩年後,織田信長就在本能寺之變中喪命,而本願寺卻延續至今,成為日本第一大宗教勢力。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
    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史
    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 供香儀軌 - 供香的意義、供香咒、供香偈、觀想法.
    右手結甘露軍荼利小供養咒印,手印加持,在香品上方,覆向右劃三下,仰向左劃三下,再繞至香品底下變成吉祥印。右手每劃一下唸一遍的供香咒: 嗡 阿彌利得 吽 怕都,一共七遍,此咒有除魔、加持供品的作用。),唸供香偈: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燻諸眾生,皆共證菩提。
  • 【高僧傳白話】粱撫州曹山本寂 周金陵清涼院文益 生平歷史紀實
    釋本寂,俗姓黃,泉州蒲田(今福建省蒲田縣)人。其家鄉唐代多出文人學士,儒風甚盛,呈稱「小稷下」。
  • 宋代用香|精神上的修養
    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 學習香道必備 丨 香品、香具與香文化(精華版)
    香粉 又稱「末香」,為粉末狀的香。  香篆 又稱「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將香粉壓製成特定的(「連筆」的)圖案或文字,點燃之後可順序燃盡。  膏香 又稱「香膏」,研磨成膏狀的香。  塗香 又稱「塗敷香」,塗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湯 又稱「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 梁武帝時達摩渡海東來,傳佛心印的禪宗法門,是中國禪宗的開始!
    所以當百丈創建叢林之初,就被人罵作「破戒比丘」,這也是事所必致的了。馬祖百丈等輩,都是氣度雄偉,智慧豁達之士,具有命世的才華,擔當立地成佛的心印,他毅然改制,固然由於見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適應時勢機運的當然趨勢。
  • 國家宗教事務局等各地佛教協會共同致唁電悼念夢參長老
    希望山西省佛教界繼承夢參長老的遺願,緬懷大德高僧的風範,愛國愛教,正信正行,踐行人間佛教思想,弘揚佛教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社會、饒益眾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促進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而勇猛精進。   祈願長老不舍眾生,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