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嚴經》卷五,有二十五位菩薩分別講自己修的法門,每個菩薩都不一樣。香嚴童子所修是香因法門,以聞香悟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每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同。《楞嚴經》中說: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這就是香嚴童子講他悟道的因緣,這段話很有禪意,好好地體會。他說,「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諦觀諸法實相,即是空相,諦觀有為相就是教他空相,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不真實的。諦,就是真實不虛,了知有為法的真實狀況,就是空相。佛教香嚴修空觀,「我時辭佛」,香嚴當時就跟佛告辭了,自己「宴晦清齋」。宴就是安然,宋懷遠錄《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五解釋說:「宴晦者,宴然安靜於晦夕之時也。」就是在晚上清齋靜坐。宋子璇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五中解釋說:「我於向晦宴然安息,在於靜室。清靜之室,洗心之處,故名清齋。
就是在那兒靜坐。「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當香嚴入靜,學習佛所教的觀諸法之實相的時候,忽然在剎那之間聞到了比丘們焚香供佛時的沉香的香氣,這個香氣突如其來,忽然進入了鼻中。這個地方注意,是用的「寂然」二字。寂然,安靜的意思。寂,是悄悄的,無聲無息。這個沉香的香氣靜悄悄地忽然來了,就好像有人在背後跟著你走,然後伸手拍了一下你,你感到一驚,因為你忽然聞到了香氣。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這個時候,香嚴童子就產生了一個疑惑,沉香之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究竟是什麼?宋可度撰《楞嚴經箋》解釋說:「非木,香且無相。非空,嗅且有香。非煙,無可燻蒙。非火,絕諸熱焰。去無所著,無滅相。來無所從,無生相。由是意銷,第六不與五同緣。」
我們也可以思維一下,香氣是實有呢,還是虛幻不真呢?這個香氣是從煙而生的,還是在火裡隱藏呢?「去無所著,來無所從」,香氣來的時候,找不到它來的痕跡;聞不到的時候,這個香氣忽然一滅,也找不到它去的蹤跡。「由是意銷,發明無漏」,他這樣子去觀察的時候,發現這個香跟佛講的諸法實相之理、生滅變異之法,講的無我、無常、空相完全相應。不僅如此,香嚴在觀察這個香的時候,頓時妄念全消。意銷,意是妄念分別之意。妄念滅掉之後,突然就發無漏智慧,無漏智產生了。「剎那間觀煙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於是妄念頓消,漏盡。「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如來就印證說,你的這個開悟是正確的,所以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香嚴」,以香莊嚴。「塵氣倏滅」,塵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香是六塵之一,這是氣味,所以叫塵。塵氣也指的無明煩惱習氣,「塵氣倏滅」,這個香氣忽然就消失,「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我就是以聞沉香其味得阿羅漢的,「佛問圓通」,佛您現在問我修的什麼法門?「如我所證,香嚴為上」,以聞香悟道,這是最好的法門。
二十五位圓通大菩薩,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擅修的法門。大勢至菩薩修的是什麼?念佛圓通。觀音菩薩修的是什麼?在《楞嚴經》裡是什麼?耳根圓通。香嚴童子修的是香嚴圓通。二十五位圓通大士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戲。香嚴童子因香入道,所以他推薦大家修香嚴法門。所以,我們今天的香道,如果真能夠借香入道,那也是值得讚嘆的,否則單純的燒錢就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