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1324)精讀《 香乘》要義37鬱金香考證

2021-03-04 中國香道

考證八則

鬱金香

《金光明經》謂之茶矩麼香,又名紫述香、紅藍花草、麝香草。馨香可佩,宮嬪每服之於漓衽。(《本草》)

許慎《說文》云:「鬱,芳草也。十葉為貫,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鬯。一曰鬱鬯,百草之英合而釀酒以降神,乃遠方鬱人所貢故謂之鬱,鬱今鬱林郡也。」(同上)

鬱金生大秦國,二月、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月、五月採花即香也。(《魏略》)

鄭玄云:「鬱草似蘭。」

鬱金香出罽賓,國人種之,先以供佛數日萎然後取之,色正黃,與芙蓉花果嫩蓮者相似,可以香酒。(楊孚《南州異物志》)

唐太宗時伽毗國獻鬱金香,葉似麥門冬,九月花開,狀如芙蓉,其色紫碧,香聞數十步,花而不實,欲種者取根。

撒馬兒罕,西域中大國也,產鬱金香,色黃似芙蓉花。(《方輿勝略》)

柳州羅城縣出鬱金香。(《一統志》)

伽毗國所獻葉象花,色與時迥異,彼間關致貢,定又珍異之品,亦以名鬱金乎?

鬱金香手印

天竺國婆陀婆恨王,有宿願,每年所賦細線並重疊積之,手染鬱金香拓於緤上,千萬重手印即透。丈夫衣之手印當背,婦人衣之手印當乳。(《酉陽雜俎》)

譯文:

鬱金香

《金光明經》中稱之為茶矩麼香,又叫紫述香、紅藍花草、麝香草。鬱金香可以用來佩戴,宮裡的妃嬪經常將它佩戴在衣襟上。(《本草》)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鬱,是芳草。」十片葉組成一串,用一百二十串搗碎後煮製,就可以做成鬯。有人說鬱鬯,是百草之英,用來調和酒可以降神明,這是遠方的鬱人所進貢,所以叫做「鬱」,鬱就是指現在的廣西桂平西部地區,當時叫做鬱林郡。」(同上)

鬱金香產自大秦國,二三月開花,花的形狀像紅藍花,四五月將花採下來就是香。(《魏略》)

鄭玄云:「鬱草似蘭。」

鬱金產自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古代罽賓國;這個地區的人種這種植物,剛採下來的時候用來供佛,等過幾日枯萎了才取來使用,呈純黃色,和芙蓉花果或嫩蓮很相似,可以用來增添酒的香氣。(楊孚《南州異物志》)

唐太宗時的伽毗國進獻鬱金香,葉子像麥門冬,九月份開花,形狀香芙蓉,顏色呈紫碧色,十步之外都能聞到香,只開花不結果,想要種植它只能取根部移植。

撒馬兒罕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這是西域的大國,產鬱金香,顏色呈黃色形狀像芙蓉花。(《方輿勝略》)

柳州羅城縣出產鬱金香。(《一統志》)

伽毗國所進獻的葉象花,顏色和當時其他的花比非常迥異,相互之間用來當貢品,定然又是珍貴的品種,也叫鬱金香嗎?

鬱金香手印

    天竺國婆陀婆恨王,許過夙願。每年將徵收的細布一併重疊堆積起來,用手染上鬱金香拓在布上,重複數次後手印就一層層透過布拓上了鬱金香。用來做男子的衣服手印在背上,女人用來做衣服手印在胸前。(《酉陽雜俎》)

 

[前文回顧]

香文化(1286)周嘉胄《 香乘》自序

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

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

香文化(1289)精讀《 香乘》要義2 沉水香 

香文化(1290)精讀《香乘》要義3沉水香2

香文化(1291)精讀《香乘》要義4沉水香3

香文化(1292)精讀《香乘》要義5沉水香4

香文化(1293)精讀《香乘》要義6沉水香5

香文化(1294)精讀《香乘》要義7沉水香6

香文化(1295)精讀《香乘》要義8沉水香7

香文化(1296)精讀《香乘》要義9沉水香8

香文化(1297)精讀《香乘》要義10沉水香9

香文化(1298)精讀《香乘》要義11沉水香10

香文化(1299)精讀《 香乘》要義12沉水香11

香文化(1300)精讀《 香乘》要義13沉水香12

香文化(1301)精讀《 香乘》要義14沉水香13

香文化(1302)精讀《 香乘》要義15沉水香14

香文化(1303)精讀《 香乘》要義16沉水香15

香文化(1304)精讀《 香乘》要義17沉水香16

香文化(1305)精讀《 香乘》要義18沉水香17

香文化(1306)精讀《 香乘》要義19沉水香18

香文化(1307)精讀《 香乘》要義20沉水香19

香文化(1308)精讀《 香乘》要義21檀香考證1

香文化(1309)精讀《 香乘》要義22檀香考證2

香文化(1310)精讀《 香乘》要義23檀香考證3

香文化(1311)精讀《 香乘》要義24檀香考證4

香文化(1312)精讀《 香乘》要義25乳香考證1

香文化(1313)精讀《 香乘》要義26乳香考證2

香文化(1314)精讀《 香乘》要義27乳香考證3

香文化(1315)精讀《 香乘》要義28乳香考證4

香文化(1316)精讀《 香乘》要義29丁香考證1

香文化(1317)精讀《 香乘》要義30丁香考證2

香文化(1318)精讀《 香乘》要義31丁香考證3

香文化(1319)精讀《 香乘》要義32丁香考證4

註: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家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周嘉胄此書囊括了各種香材的辨析、產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了大量與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了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關於《香乘》的讀音,乘應讀作sheng(音勝)。乘有兩種讀音,一曰cheng(成),一曰sheng(勝)。《香乘》之乘應讀勝,是香的歷史的意思。

          中國香道平臺將為大家連載《香乘》中的重要內容,以作香友間交流使用,望大家斧正!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馬拉雅免費語音版---

研讀《香乘》太月香學羅子傑

--

【中國香道】

一個傳播中國香文化的平臺

公眾帳號:xiangdao0001(中國香道)

抖音帳號:@太月香學

網絡課程:上詩網課

主編抖音:999L55555

線下培訓:中國香文化研習班

培訓官網:www.xiangdao1.com

培訓機構:北京太月香學文化發展中心

培訓諮詢:400-990-7968

【視頻】中國民俗文化東協行「茶香花太極」精彩綻放!

中藥香囊的製作方法

香文化(1280)鵝梨帳中香的製作方法

香文化(1000)「香文化綜述」千章概錄

【澳門月刊】羅子傑訪談錄「文化自信」千年傳承,在自醒中復甦

羅子傑北京國際設計周談SI嗅覺識別系統的構建與未來設計

相關焦點

  • 香文化(1300)精讀《 香乘》要義13沉水香12
    [前文回顧]香文化(1286)周嘉胄《 香乘》自序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香文化(1289)精讀《 香乘》要義2 沉水香 香文化(1290)精讀《香乘》要義3沉水香2香文化(1291)精讀《香乘》要義4沉水香3香文化(1292)精讀《香乘》
  • 香文化(1288)精讀《 香乘》要義1
    註: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家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周嘉胄此書囊括了各種香材的辨析、產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了大量與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了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關於《香乘》的讀音,乘應讀作sheng(音勝)。
  • 香文化·《 香乘》李維楨序
    吾友周江左為《香乘》,所載天文、地理、人事、物產,囊括古今,殆盡矣。餘無復可措一辭。
  • 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
    古人香臭字通謂之臭,故大學言如惡惡臭,而孟子以鼻之於臭為性,性之所欲不得而安於命。餘老矣,薄命不能得致奇香,展讀此乘,芳菲菲兮襲餘。計人性有同好者案頭各置一冊,作如是鼻觀否。天以香草比君子,屈宋諸君騷賦累累不絕書,則好香故餘楚俗,周君維揚人,實楚產,兩人譬之草木,吾臭味也。(萬曆戊午中秋前二日大泌山人李維楨本寧父撰)
  • 追尋久遠的降真香文化
    海南民間所稱 / 小葉降真香。近年來,呂培榮從最初對降真香藥用的探尋,先後到霸王嶺、尖峰嶺、吊羅山等山頭尋找降真香。「這些木頭都是寶貝,只是自古至今降真香的香文化發生了斷代,很多人就不認為這是珍貴的東西,太可惜了!」一開始,呂培榮僅僅是從其藥用功能對降真香產生興趣,隨著研究各種古籍,他對降真香文化的理解愈加深入,對降真香如痴如醉。「古時文人談文化,若沒有香做為載體,也少了一些韻味。」
  • 學習香道必備 丨 香品、香具與香文化(精華版)
    關於香的典籍種類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內容十分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溼」;「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燻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闢瘟疫」。
  • 香學文化 —— 天然香與化學香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路,請點擊關注「路氏」,擁抱世界路氏大家庭,我們在北京為您報導全世界路氏大小事,和各地宗親交流,傳家風,揚正氣,鑄族魂,團結天下路氏宗親,凝聚天下路氏力量,弘揚路氏文化中國香文化,馨傳千年,源遠流長。香,亦香亦藥,亦師亦友。化學香精和純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香氣更濃,但如果追求香的品質和保健養生等功效,兩者卻是天差地別。天然香(中國傳統香-和香)是指以植物的芳香部位為原料,用物理方法(切割、乾燥、水蒸氣蒸餾、浸提、冷榨等)獲得的芳香物質。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
    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漢代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
  • 香文化 │中國人的用香與養生史
    天子重於養生,除了在宮殿裡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並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香氣養生的觀念對於後世香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 香文化 | 香助風水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香養正氣,香納吉祥以及聞香祛病氣早已經成為了人們為之日用的要務。在今人對於香的認知還停留在拜拜香的時候,古人便已經從晨起一篆香開啟了一天的寫意生活。追朔古人的用香歷史,我們會發現香之為用,遠遠不止如此。還被應用到了很多的風水佈局方面。以陰陽論之,香藥秉純陽之氣而生,為純陽之物,有扶正祛邪,生發陽氣之功。
  • 香料趣史(中國篇):大唐香文化簡史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香文化的發展就隨著唐王朝的興盛而快速發展。香,就是唐朝人民的第二層空氣。01有底氣的買買買!說到與香文化有關的政治因素,就倆關鍵詞:第一,廣闊。唐朝與其他國家外交緊密頻繁,促進了物資、人員、文化等的交流。地大而物博,因此唐朝的各種資源極其豐富,讓唐朝人有底氣說:咱還有啥沒見過?!第二,開放。比如,在唐朝的眾多著名將領中,異族將領佔據了重要地位,比如胡人安祿山、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等等。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中國香文化的學術論域與當代復興(全文)
    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一切以嗅覺感官為基礎來體驗、認知芬芳氣味,從而發展出的系統性文化實踐,都可以視之為香文化。從香文化的歷史實踐看,「香」已經從狹義的感官文化,拓展為精神層面的生活、審美、哲學和信仰文化,表徵著中華文化「天人和合」「一氣充塞」的價值認同。
  • 香文化(281)《鐵圍山叢談》中香的記述
    香則多分賜大臣近侍,其模製甚大而質古,外視不大佳。每以一豆火爇之,輒作異花氣,芬鬱滿座,終日略不歇。於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賜者,隨數多寡,復收取以歸中禁,因號曰「古龍涎」。為貴也,諸大爭取一餅,可直百緡,金玉穴,而以青絲貫之,佩於頸,時於衣領間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因古龍涎始也。
  • 香文化(767)古代「口香糖」雞舌香
    「香」也跟它息息相關。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就有了燔香祭祀的禮,以表對天地人神的謙卑和敬意。個人修養中的乾淨整潔更離不開「香」,居家生活也要常常焚香,讀書前,彈琴前,心中懷著恭敬,淨手,整理衣冠,焚香。    自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禮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 道教香文化
    可以醫療人身上的不同病痛,甚至可以赦除人的罪過;三是被視為供養神佛的對象,藉由焚香的動作,以香的芬芳氣息來取悅神佛,使其降福,甚至有香可以作為神佛的食物等觀念的存在;四是作為神聖與人的中介物質,或是可以讓人更接近神聖的物質:透過香,人可以接觸到「神聖」,不論直接或間接。
  • 繼空靈:中華經典傳承之香文化,繼空靈香文化詳解
    在繼空靈易經文化綜合中心落成後,很多人都在問我們關於上香的知識 說到上香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可以給自己、給家人求一個美好的心願,傳遞自己美好的祝福。但是很多人不知到的是上香其實也是有支數的講究的。
  • 「香柚香」 讓群眾生活香又香
    近年來,黃道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因地制宜,引進貴州香柚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香柚產業。如今,香柚基地已是碩果纍纍,已然成為了帶領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       一個個金黃色的香柚綴滿大片綠油油的果林,引得大批遊客前來體驗採摘樂趣。今年,黃道鄉丹陽村香柚香基地又迎來了大豐收,萬山香柚的品牌效應和獨特的清新口味,讓前來試吃的遊客讚不絕口。
  • 香識 | 諸香靈魂「甲香」究竟是何物?
    「甲香」 — 千足鳳凰螺甲香最早見載於《唐本草》,其雲「甲香,蠡類,生雲南者大如掌,青黃色,長四五寸,取黶燒灰用,南人亦煮其肉啖。今合香多用,謂能發香,復來香菸,須酒蜜煮製方可」。甲香在唐朝時是作為「土貢」送到長安的舶來品。人們根據其厴甲的外形特徵,將這種香稱作「甲香」。
  • 《遵生八箋》裡的香文化
    《遵生八箋》之第六箋《燕閒清賞箋》分別列有「論香」、「焚香七要」以及「香方」三個內容,在第七箋《靈秘丹藥箋》中記載了一則「沉香內補丸」的藥方。 「論香」一文,高濂從「古之名香,種種稱異」開始,用一個「異」字,概括香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