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草書作品,其內容是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其詩如下: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首先,這首詩中的字義,要先交待一下。第一句的「長」,它是個多音字,相應地,也是個多義字。一個音是cháng,長短的長。又一個音是zhǎng,生長的長。在這首詩裡,應該是會哪一個音呢?應念zhǎng。從意思上判斷,草在生長,是春天的特徵,而此詩正是寫春景的。其實,「草長鶯飛」也是在用典: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芝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再一個理由:zhǎng是仄聲,而cháng是平聲。這裡正是需要一個仄生字。這一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鶯,就是黃鶯,又稱黃麗、倉庚,善鳴。
第二句的「楊柳」,這個由兩字組成的詞,是偏正結構。就是指「柳」,沒有「楊」的什麼事,楊樹樹枝挺拔,不會下垂。「醉春煙」的「醉」,如何解釋?是楊柳醉了,還是春煙醉了?是場柳醉了。楊柳本是物,本沒有醉與不醉的問題,這裡是擬人手法,謂楊柳在這嫵媚的春煙裡,也不禁陷入陶醉之中。實際上是詩人陶醉於春煙而借場柳說出來。「春煙」,就是李白詩句「三月煙花下揚州」的「煙花」。是春景、春色的綜合概括。第三句的「散學」,就是放學。不知是否私塾也有放學這一說?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後,或許那時己有洋學堂了也未可知。
第四句的「紙鳶」,就是風箏。鳶,音yuān。是屬於鷹科的一種兇猛的鳥,也俗稱老鷹。可能是,最初做風箏,做成老鷹形狀的,有了此名。之後再做別種形狀的風箏也叫紙鳶了。以此為內容寫的書法,大家可以評論指正。我自己先介紹一下情況。在筆毫有墨的情況下,先蘸些水,再蘸濃墨,寫第一個字的時候是濃筆,往下寫逐漸顯得富水,再往下寫筆幹,寫完「煙」字後需要蘸墨了,這時蘸了點水去寫「兒」字。往下寫,越寫越濃。到「早」,蘸墨(先蘸水,再蘸墨)寫「忙」字以下諸字。最後蘸墨寫「鳶字」,完成。書法作品所寫的詩,上面把一些詞語疏通了一下,現在我們來欣賞全詩。本詩寫春天的鄉間村莊的秀美和村居的安適。頭兩句從全局寫村莊周邊的美好風景,靜中寓動,以靜為總基調。點到的景物進行了人格化。那可人的楊柳,拂掃著堤岸,給人製造美好的景致,她自已也陶醉在這美景之中了。後兩句,在這秀美的春色大背景之下,從側面寫一個動態的事例:小學生放了學,趕塊珍著春色春風,放起了風箏。出場的人物只有一個兒童,其餘可存在於讀者的想像之中。詩雖短小,而有全盤,有細節。有靜有動,這樣就成功地顯現了村居的安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