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裡掛葫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葫蘆」與「福祿」發音相似,人們覺得家裡掛葫蘆就可以增加福祿,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家裡掛葫蘆,越掛越會富」,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葫蘆也是很常見的,可以說葫蘆的用處非常多,在葫蘆剛長出來還是綠皮的時候,村民們就會摘回家,削掉皮之後還可以炒著吃。如果葫蘆老了以後,不僅可以當做裝飾品,還可以從中分開,做成水瓢或者漏瓢等,以前農村漏粉條用的就是葫蘆做成的漏瓢。
從這個「瓢」字也可以看出,古人是把葫蘆當作瓜的一種,由於葫蘆嘴小肚子大,因此人們覺得葫蘆放在家中可以吸收房子裡的氣場,就好像是錢財只進不出一樣,所以有些農村人就把葫蘆懸掛在房梁下,稱之為「頂梁」,也有人用紅線把五個葫蘆穿起來,稱之為「五福臨門」。
可以說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人們曾經就發現了七千多年前的葫蘆和種子,其實最初的葫蘆叫做「瓠」,後來人們又根據葫蘆的用途把它叫做「壺」,又與「盧」合成為「壺盧」,再後來人們就寫成了葫蘆,當然這只是俗寫,並不是它原本的意思。
房子裡掛葫蘆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以前人對葫蘆是非常崇拜的,就連伏羲和女媧都被人們看成是葫蘆的化身,要知道這可是人類的始祖。大家都聽過「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而盤古就是葫蘆,在古時,「奭瓠」就是葫蘆,而「奭」字古時與「盤」字是通用的,「瓠」與「古」的發音相近,所以「盤古」就是「奭瓠」,也就是葫蘆。
有很多少數民族都把葫蘆當做圖騰來崇拜,在以前夫妻結婚入洞房後都會飲「合巹酒」,其中的「巹」也就是葫蘆的意思,寓意著夫妻雙方百年之後可以合體,因此葫蘆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每年到端午節前幾天,一些地方還有把葫蘆掛在門上的習俗,而掛葫蘆的習俗還與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關。
相傳呂洞賓曾經化身為一個賣油的貨郎,不過他賣油可與眾不同,把油價標明之後就讓人自己去打油,打多少油就自行把油錢放到箱子裡就行了。於是很多人都是只打油少付錢或者乾脆不付錢就走了,有個孩子也學著別人的樣子,打油後就少付了錢。
回家後母親就斥責了他一頓,於是少年就前去給呂洞賓道歉並把油錢補齊,呂洞賓見這位少年誠實,就告訴他一個秘密,說此地五月初一會有大禍降臨,只要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就可以平安無事了,回去後好心的少年就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很多鄰居,結果幾天後就山洪暴發,把門上沒有掛葫蘆的人都衝走了,而門上掛葫蘆的人都平安無事。於是就有了在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
「家裡掛葫蘆,越掛越會富」這句話也說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當然美好生活是需要靠雙手來創造的,與掛不掛葫蘆並沒有多大關係,不過人嘛,總要有一點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