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俗語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總結出來的,有些俗語雖然久遠,但放到現在依然很很有道理,不過有些農村俗語卻早已過時了,比如這句「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這句話放到現在似乎已經不太準確了。
有兒貧不久
這句話如果放到80年代以前的農村,還是很有道理的,遠的不說,就說80年代以前,當時的農村還是生產隊,那時候講究人多力量大,而家裡的人多也可以多掙工分,那時候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加一隻公雞,多二兩氣力」,這句話就是描述在乾重活的時候,哪怕是多一個小男孩,也會增加不少力氣。就好比拔河,加一個人就能更加有力量。
那時候養一個孩子也花不了多少錢,生孩子的時候也不去醫院,順便在家裡燒一鍋熱水,然後在村裡找一個接生婆,甚至一分錢不花就能把孩子生下來,而且在孩子斷奶後也不用買奶粉,幾個月的孩子就開始喝麵湯長大。
由於養孩子成本比較低,因此在那時候,很多農村家庭都有幾個孩子,甚至一家有五六個男孩也是很常見的,也有人為了生男孩,就算已經有了好幾個女孩都不死心,哪怕東躲西藏也要生男孩,也足見那時候人們對男孩的渴望。
首先養兒子和養女兒的花費幾乎沒什麼區別,那時候無論男孩和女孩上學花錢都一樣,娶媳婦也不花什麼錢,而且男孩長大後,在農村還能分到土地和基地,自己勤快點蓋個房子就能結婚,而且那時候蓋房子也不花多少錢。
在這種成本平等的情況下,當然會選擇生男孩了。因為女孩終究是要嫁出去的,因此為了節約成本,很多農村人就不讓女孩去上學,總覺得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反正是要嫁人的,有那錢還不如給兒子買點好吃的划算。
因此男孩長大後不僅能幹活賺錢,還能把女孩娶回家,也就是說生了男孩就相等於有了女孩,如果生了女孩那就相等於什麼都沒有,因此農村人才說「有兒貧不久」,在兒子長大後什麼都會有的。
無子富不長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家裡如果沒有兒子的話,就算家裡很富有,也不會長久。以前人認為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如果家裡只有女孩,將來嫁給別人之後,自己的家產連繼承的人都沒有了,就算有錢也富不了多久。
那麼「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這句話放到現在還有道理嗎?
自從男女比例失衡之後,農村的彩禮是一年比一年高,這樣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成本就發生了根本變化,上學時期花費都一樣,但是到了結婚時就不一樣了,就算男方家在村裡算有錢的,給兒子結一次婚就會瞬間致貧,一朝回到解放前。
曾有人開玩笑說:「兒子是建設銀行,女兒是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壓斷腰,招商銀行沒煩惱。」這也想像地描述了兒子和女兒的區別,因此「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這句話,放到現在早已不準確了,甚至可以說成是「有兒遲早貧,無兒富長久」了。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