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4日,美日雙方圍繞著中途島進行了一場決定太平洋戰爭走向的海空大戰,這就是著名的「中途島海戰」。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廝殺中,處於劣勢的美軍以一艘航母沉沒的代價,取得擊沉4艘日軍航母的驕人戰績,令人驚嘆不已。
毋庸置疑,情報是美軍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反觀日軍,似乎「珍珠港事件」中的好運氣,已遠離他們而去。從實際作戰看,儘管日軍不清楚美軍3艘航母已「恭候多時」了,但種種情況表明對方早有所準備,為什麼還要一意孤行、滿不在乎呢?
嚴格意義上講,中途島海戰提前一天就開始了。
根據羅切福特破譯的日本海軍JN-25b密碼,尼米茲已完全掌握了山本五十六向中途島、阿留申群島同時發起進攻的計劃,並確定日軍的重點攻擊目標是中途島。他一邊將太平洋艦隊主力派往中途島進行設伏,一邊加強中途島駐軍的防禦。
但在大戰前一周,日本海軍升級了密碼,羅切福特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破譯。也就是說,在開戰前,日軍的動向將是一個「謎」。儘管尼米茲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但突然而來的變故,還是讓他焦慮不安,因為他把「寶」全部壓在了情報上。
6月3日這一天,阿留申群島荷蘭港遭到日軍襲擊的消息傳來,尼米茲不怒反喜。原來,進攻阿留申群島是日軍整體計劃的一部分,阿留申群島遭襲,就意味著進攻中途島的行動不會有變,現在只需靜靜地等待,靜候日軍航母艦隊進入設伏區。
為了不暴露美軍的3艘航母,按照尼米茲的設想,對日軍的偵察、搜索任務交給了中途島駐軍,22架「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呈「扇形」經過6小時搜索,在距中途島以西1300公裡處,發現了日本艦隊,但尼米茲判斷,這不是日軍的航母艦隊。
他一面命令設伏的兩支特混艦隊「按兵不動」,一面指示中途島空軍對發現的日軍登陸艦隊進行遠程空襲。9架B-17「空中堡壘」的轟炸效果並不理想,但完全打亂了日軍的進攻計劃,山本意欲採取偷襲中途島的戰術,如今只能是強攻了。
山本之所以繼續進攻,不僅是美軍「拙劣」的進攻表現,致使登陸艦隊幾乎毫髮無損,而且美軍進攻的飛機是陸基轟炸機,不是艦載機,這說明附近沒有威脅最大的美軍航母。更何況,南雲忠一的航母艦隊並未被發現,突襲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美軍在航母運用上,比日軍更注重偵察。
1942年6月4日,太平洋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天在緊張不安的氣氛中悄然而至。美、日雙方兩支航母艦隊在地圖上畫出一個「V」字形,交叉點的頂端就是中途島,雙方各距中途島320公裡。那麼,為什麼是美軍率先發現日軍行蹤,並先敵展開進攻呢?
首先,尼米茲為了準備中途島一戰,可謂是挖空了心思。不僅安排一艘巡洋艦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冒充」航母頻頻發報,而且趁夜色對日軍佔領的圖拉吉島進行轟炸,使日軍誤以為美軍航母依然在南太平洋遊弋,中途島不可能有美軍航母。
其次,在推進的過程中,日軍登陸艦隊被發現,但進攻的美軍戰機都是中途島上的陸基轟炸機。這讓山本等人更加確信對方的航母「遠在天邊」,並希望通過佔領中途島,「誘殲」前來增援的美軍航母。因此,在主觀上忽視了其航母存在的可能性。
更關鍵的是,日軍長期形成「重戰鬥,輕偵察」的戰術原則。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頻頻進攻得逞,讓他們十分熱衷於進攻,而將偵察歸為防禦的範疇,不願在這方面花費更多的精力,甚至在海軍院校,偵察課只是選修課,不被重視。
相比日軍,美軍更重視偵察。尤其是尼米茲在經歷過珊瑚海一戰,不但對航母超視距作戰倍感興趣,將其上升為未來海戰的「主角」,而且強調運用各種偵察手段,保證先敵發現對方航母並率先發起進攻,這一戰術原則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為此,美軍每一艘航母上不僅有雷達,而且還有一支專業的偵察轟炸機中隊,兼顧搜索和攻擊兩大任務。而中途島一戰,尼米茲將搜索的主要任務交給島上22架「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再加上弗萊徹派出的10架偵察轟炸機,共計32架。
相比於日軍在大戰前派出的7架偵察機,美軍能夠提前發現日軍就不是什麼令人不解的秘密了。也就是說,儘管美軍已經掌握了日軍的動向,但在實戰中,如果日軍重視戰術偵察,率先發現美軍航母,恐怕中途島海戰的結局將是另外一幅景象。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