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 27 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體育總局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提出將體能達標作為選拔運動員的前提條件,不達標者不得參加東京奧運會。在《通知》的要求下,中國體育界颳起了 「猛練體能」 的颶風,過去半年,從田逕到象棋,從遊泳到擊劍,各級各項目國家隊無論老將名宿還是年輕新秀,都開始惡補體能,而真正到了體能測試時,各種亂象層出不窮……近一段時間,各體育媒體的頭版頭條新聞總是充滿魔幻色彩(如下圖):
目前,在各項目全國比賽中已被體測攔住的冠軍級運動員有:中國遊泳首個金滿貫選手、倫敦奧運會冠軍葉詩文、世界擊劍錦標賽女子重劍團體冠軍成員孫一文、世界擊劍錦標賽女子重劍團體冠軍成員林聲、世界遊泳錦標賽冠軍傅園慧、國際泳聯遊泳世界盃冠軍王簡嘉禾、全國遊泳冠軍賽暨亞運會選拔賽冠軍餘賀新、世界軍人運動會冠軍於靜瑤……而隨著體測的進行,這個 「冠軍名單」 恐怕還將不斷更新。
不得不說,現在中國體測所帶來的亂象,已經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對於遊泳項目運動員測試 3000 米跑步,很多網友便諷刺道「誰見過魚兒在陸地上跑的」。而這些現象也吸引了國外媒體的關注。著名遊泳網站 swimswam 就以《中國遊泳運動員體能測試引發巨大爭議》為題,詳細解釋了餘賀新和王簡嘉禾打破全國紀錄甚至亞洲紀錄卻無緣決賽的原因。
雖然體測引起了巨大爭議,公眾、媒體甚至運動員本人都對其惡評如潮,但與此同時,它也得到了不少體育專業人士的認可和力挺,在他們看來,強化基礎體能,可以提升運動員身體機能,也能為專項技戰術發揮提供保障,「惡補加練」沒有錯。持這樣觀點的既有各個項目的行業主管,也有運動員本人。中國遊泳協會主席周繼紅就直言, 「中國遊泳要想全面衝擊更高水平,必須基礎和專項雙管齊下,因此這次全國比賽中增加基礎體能測試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中國運動員的短板,以提高中國遊泳運動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雖然我國有較多運動員可以在冠軍賽暨奧運會達標賽上達到奧運會 A 標,但難的是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或至少進入決賽。比賽就要按規則進行,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而近期在全國舉重錦標賽通過體能測試的 36 歲老將、奧運冠軍呂小軍,也對大練體能頗為認可,「通過上半年核心力量和體能的系統訓練,這次體能測試我感覺很輕鬆。腰腹和胯關節核心力量增強,對我的專項幫助很大,挺舉上挺環節的穩定性明顯增強。」
那麼,大練體能和體能測試究竟是對是錯呢?其實從體育總局當初發出的那份《通知》來看,它更像是一個指導綱領。畢竟在疫情期間,所有比賽都被取消,運動員的訓練也很不系統,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惡補體能短板,不但可以提升運動員的體能素質,還能錘鍊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它是有多重意義的。
體能訓練沒有錯,為檢驗體能訓練的效果而搞體測也沒有錯,錯就錯在把體能測試作為超越競技成績的決定性門檻,甚至測試體能的方式是不甚專業的 「一刀切」 。這看似是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上這不僅難以提升中國運動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反而會嚴重影響競技公平、訓練科學以及運動員的培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通知中,體能達標測試分為基礎體能測試、軀幹穩定性和上下肢左右側力量均衡性測試和板塊體能測試。其中基礎體能評分標準部分,就有:BMI 、坐位體前屈、 30 m 衝刺、垂直縱跳、深蹲相對力量、臥推相對力量、引體向上、腹肌耐力、背肌耐力、3000 m / 2000 m 測功儀(二選一)。體育總局的要求對標東京奧運會,具體到最近的各類賽事,其實對各項目運動員們的體測內容還是有所區別的。但總局的指導意見之下,各項目在具體執行上卻各有不同,有的項目根據自身特點安排了體能訓練和測試,並且沒有將體測成績作為比賽的排名依據,但偏偏也有些項目選擇了並不符合自身特點的測試方式,並主動勾選了 「地獄難度」。
最為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自桌球和遊泳、田徑等項目。作為國字號隊中的金牌之師,國乒男女隊同樣響應了總局的號召,在 10 月份的全國錦標賽之前進行了體能測試。不過,這次體測除了項目設置符合桌球運動規律之外,其性質為達標測試,運動員只有通過測試方可參賽,而測試的成績並不與比賽成績掛鈎。從訓練科學性、競技公平性兩個角度來說,國乒的這次體測都沒有引發爭議。
而在國乒男女隊所有隊員均順利通過體測的同時,遊泳的體測則成為「重災區」。除了體測成績與比賽成績掛鈎導致許多優秀運動員無法參加決賽之外,其體測的具體項目尤其是 3000 米跑也遭到詬病。眾所周知,打水的頻率和速度對於遊泳運動員來講非常重要,因此他們的手腕、腳腕都非常柔軟,在生活中遊泳運動員甚至總會出現崴腳的情況。曾有一遍報導介紹,遊泳名將菲爾普斯在水中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但在陸地上他的運動能力恐怕不及常人,在走路時甚至總會出現摔跤的情況。
相比於在水中的打水,跑 3000 米則非常考驗踝關節的硬度、強度,讓這些泳池裡的「飛魚」完成 陸上的 3000 米跑的測試,本身就是對遊泳項目特點的背離。另外,田徑項目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我國百米飛人蘇炳添在今年五月份就在微博上笑稱,「嘗試改項目 3000 米,13 分 38 秒,應該是失敗了」。在田徑項目中,短距離和長距離項目需要運動員擁有截然不同的肌肉類型,即便是「閃電」博爾特也曾表示自己不善於長跑,如果有人和他比賽 800 米,他會直接選擇認輸。究其原因,短跑運動員的肌肉類型和訓練模式,根本就不適合長跑。
其實,對於近期中國體育界的體測風波,中國著名體育產業專家魏紀中就特別指出,問題也許不在整體設計上而是在區別對待之上,「強調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沒有錯,世界上體育界都在這樣做,問題在於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和因地制宜的。世界充滿了多樣性,人與人之間都是不同的。考試只是選拔的一種比較不差的方式,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式。」
換言之,體測從來都應該只是一個參考的標準,而絕非關上運動員參賽大門的生死符。體測從來都應該以科學為依據,而絕非一概而論的「一刀切」。面對公眾的質疑、對於有悖於常識的亂象,有關部門應該給出一個科學的解釋,否則,這又只是一出現代版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