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卡納體育場(或馬拉卡納球場),正式名稱為馬裡奧·菲洛運動場,位於巴西裡約熱內盧市迪茹卡區。為1950年世界盃而建,是足球史上第二個舉辦兩屆世界盃決賽的球場(1950年、2014年)。承辦過1950年和2014年世界盃、2007年泛美運動會、2013年國際足聯聯合會杯、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閉幕式以及足球比賽、2016年第十五屆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會)。
建造 二戰結束後,國際足聯主席雷米特先生非常急切的希望恢復世界盃的舉辦。而此時的巴西因為在義大利戰場戰績出色,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成為世界強國的願望極其強烈。巴西為了向世界展現風採,擴大影響力,於是提出申辦第四屆世界盃。1946年6月,國際足聯在盧森堡召開會議。會上,唯一的申辦國巴西承諾:將世界盃辦成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屆體育盛會,同時將建造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可容納20萬人的超大型體育場。
由於資金困難,巴西政府採取了向社會出售座位的方式來集資:一個座位,使用權5年,價格為5000克魯塞羅;永久使用權,價格為2萬克魯塞羅。這個價格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但巴西的企業和富人紛紛響應慷慨解囊,一舉解決了資金問題。{1}
由於建造球場所選定的地區有一個網球場,因此受到了國會議員卡洛斯·拉克爾達的批評和阻撓,他是裡約市長安吉洛·門德斯·莫萊將軍的政敵。多虧了著名足球記者馬裡奧·羅德裡格斯·菲洛的大力支持和斡旋,裡約市長才得以推動球場的建設。
1947年,裡約市政府對球場的設計和建造進行了招標,施工合同授予工程師漢貝託·梅內斯卡,設計合同授予:巴西著名設計師拉斐爾·加爾旺、建築師米格爾·費爾德曼、瓦爾迪爾·拉莫斯、奧蘭多·阿澤維多、佩德羅·保羅·巴斯託斯、奧斯卡·巴爾德塔羅、安東尼奧·迪亞斯·卡內羅。球場設計:建築面積11.85萬平方米,場內全部草坪面積14 610平方米,足球場草坪面積為8250平方米,可容納人數15.5萬人(建成後可容納20.5萬),其中30000個站位、93500個普通座位、30000個高級座位以及1500個座位的包廂。
球場於1948年8月2日奠基動工,距1950年6月24日的世界盃揭幕,只剩下不到兩年的時間。熱情豪放的巴西人,是以自由散漫和不守時聞名於世的(好像所有的拉丁語系國家在守時方面都不是那麼靠譜),所以建造進度很快就落後於預定計劃。因此原定於在1949年4-5月間巴西主辦南美錦標賽(美洲杯前身)時,用馬拉卡納進行演練的計劃泡湯。儘管巴西方面一再向出席南美錦標賽的國際足聯主席雷米特保證,馬拉卡納會在1950年4月建成。國際足聯還是派遣曾組織舉辦1934年世界盃的義大利足協主席奧託裡諾·巴拉西博士前往巴西的裡約提供幫助。後來,巴西投入了比計劃多一倍的工人,甚至到1950年2月時還在報紙上招工,前後大約有1萬名工人參與了建設。到5月末,政府又批准了一筆緊急撥款,就這樣馬拉卡納球場才在1950年6月16日勉強投入使用(實際上體育場在1965年才完成所有建設工程),進行了一場揭幕戰,裡約熱內盧全明星隊3-1擊敗聖保羅全明星隊,迪迪成為了在馬拉卡納球場上第一個進球的球員。
球場高32米、主軸長317米。觀眾席分為三層,最上一層是水泥階梯座席,中間是帶座椅的座席,下面是有部分水泥臺階和一個斜坡的站席,在中層和上層之間是包廂,而中層和下層站席之間有一條寬3米、深3米,將兩層隔開的溝壑。{2}
球場雖然投入使用,但是缺少洗手間、傳媒設施、評論席等等。儘管如此,國際足聯仍然批准,1950年世界盃的揭幕戰,於1950年6月24日在馬拉卡納體育場進行。有8萬1千名觀眾入場觀看了揭幕戰,結果東道主巴西隊以4:1(一說4:0)擊敗墨西哥隊。
巴西官員稱,體育場可以容納超過20萬人,而金氏世界紀錄估計,它可以容納18萬人。但無可爭辯的是,馬拉卡納取代漢普頓公園(容納43000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場。
對於馬拉卡納球場,巴西的《體育日報》評價說,馬拉卡納球場賦予了巴西新的靈魂,喚醒了沉睡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精神。很明顯,這個全球最大的球場不僅體現了巴西人在體育上的雄心壯志,也反映了這個國家所渴望的國際社會地位。{1}
{1}、2014年6月23日 成都商報電子版《撕開巴西人的最痛處》。2020.8.29
{2}、2020-06-18 11:17 《全球足球聖殿「馬拉卡納」走過70年》。 2020.8.29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