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編織愛情的張愛玲,最終卻敗給了愛情,在異國孤獨地死去。
1995年9月8日,從大洋彼岸的美國洛杉磯傳來消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天才人物張愛玲,在獨居的公寓中被發現去世。
從9月1日張愛玲離世,到9月8日被鄰居發現,這個晚景悽涼的女作家的遺體,保持臨終前的姿態整整一個星期之久,這是最為駭人聽聞的事實。
直到這時,人們才重新想起這個離開國門23年的女作家,她的過往也開始成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是臨川才子湯顯祖的話,或許用在張愛玲的身上也同樣適合。
張愛玲的一生,是病態的一生、是可笑的一生、是虛幻的一生。她一生經歷了兩段愛情,第一段盡人皆知,第二段卻幾乎無人知曉。但即便是如此,還是不能夠掩蓋她為情所傷的悲哀,透過這層悲哀與狂妄,我們或許能夠看到那個用盡一生去編織夢幻彼岸的張愛玲。
張愛玲生命中的兩個男人,一個是舉世聞名的大漢奸,另一個是寒酸落魄的老頭子。
胡蘭成是張愛玲生命中的第一位愛人,但張愛玲卻不是他的第一朵玫瑰,甚至也不是群芳中最為嬌豔的一枝。
1906年出生的胡蘭成,是亂世之中的賈寶玉,他對於女人有著近乎病態的痴迷與憐惜。這種痴迷與憐惜,對於胡蘭成這個遊蕩在花叢中的浪子來說,是極大的好事。但對於群芳之中的朵朵嬌豔鮮花而言,卻並非是什麼幸事,相反,她們終究成為被拋棄的白玫瑰與紅玫瑰。
《今生今世》是胡蘭成」自傳「性質的散文集,內容多半與他生命中的女人有關,而這些姿態各異的女子,竟有8人之多。胡蘭成別出心裁地給這些女子分門別類,」民間女子「有5人,」大家才女「1人,」當紅歌女「1人,」生死相守「1人。
奇詭的是,胡蘭成對於這些女子幾乎都是「平等」的,除卻早逝的全慧文和歌女小白楊之外,在《今生今世》這部「群芳譜」中,其餘的6位女子所佔的篇幅幾乎是一樣多的。更為諷刺的是,"今生今世"這個題目是張愛玲給胡蘭成取的,散文體裁的「自傳」也是張愛玲的主意。很明顯,張愛玲是知道胡蘭成的煙花往事的,但這並不能阻止胡蘭成這個男人的魔力造就的畸形的愛情。
在胡蘭成的「群芳譜」中,幾乎匯聚了各行各業的優秀女子,女教師、女護士、女作家、日本女子、壓寨夫人、當紅歌女,都成為了胡蘭成心中難以割捨的紅白玫瑰。
但即便是如此,1944年,年僅24歲的張愛玲聞名滬上,她卻選擇了與38歲的胡蘭成結為夫妻。你不得不佩服胡蘭成的魔力,目空一切的張愛玲女士,在贈給胡蘭成的照片中,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要知道,張愛玲在1942年便成為了熾手可熱的女作家,正如她自己說得那樣——「成名要趁早」。張愛玲在這一年,幾乎發表了她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作品,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的代表作。當時海上作家周瘦鵑、柯靈等人,對於張愛玲極為賞識,滬上的名流多有仰慕者,但張愛玲誰都瞧不上。
她偏偏就愛上了那個叫作胡蘭成的男子,並且願意為他「低到塵埃裡」,這或許是常人難以預料的吧。1944年,胡蘭成早已變節,是「立於危牆之下」的漢奸,是為汪精衛搖唇鼓舌的小人。但即便是如此,張愛玲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與他在一起,他們的結婚儀式異常簡單。
沒有宴請親朋、沒有任何儀式、沒有結婚證明,只有胡蘭成和張愛玲的一紙婚書——「胡蘭成與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面的兩句,是胡蘭成所撰;後面的兩句,是張愛玲所撰,兩個人就這樣成為了夫妻。
不領結婚證其實是胡蘭成提出來的,他的說辭相當「體貼」:唯恐時局動蕩,日後拖累於你!但事實上,胡蘭成根本不可能與張愛玲領取結婚證,他自己是有家室的。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張愛玲的這個願望終究沒有實現,因為她遇上的是賈寶玉似的男人。1945年,胡蘭成就與漢陽醫院的周訓德戀愛了,同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胡蘭成踏上了逃亡之路。逃亡路上,他又與範秀美結為了「露水夫妻」,不知內情的人幾乎以為他們本是一對。
張愛玲在溫州尋到胡蘭成,卻不得不夾在胡蘭成與範秀美之間,用她自己的話來講:「竟覺得自己是個外人,他們才是一對。」194年6月,張愛玲在傷透了心之後,寫信與胡蘭成訣別:「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的了。」
從此以後,張愛玲便開始移居香港,1955年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奔赴美國,直到在公寓中病逝,再未回到生養她的熱土。
1956年,張愛玲遇見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賴雅,時年張愛玲36歲,而賴雅65歲。賴雅是德裔美國人,他雖然號稱是「劇作家」,但實際上並無多大的建樹。在60歲以後,這個老男人先後摔斷了腿、中風,早就失去了養活自己的能力,他一直靠著領取救濟金維持生活。
賴雅和張愛玲都是第二次結婚,但他二人的條件是完全不對等的,首先一點就體現在年齡上,賴雅比張愛玲大了整整29歲。更為重要的是,張愛玲是有積蓄的,而賴雅不僅年紀很大,而且一貧如洗。張愛玲與胡蘭成沒有子女,但是賴雅有一個與張愛玲年齡相仿的女兒,這個女兒相當厭惡張愛玲。
說句刻薄的話,賴雅將張愛玲當成了他的養老工具,這個好吃懶做的德裔美國人可不是老實人。他在年輕的時候便主動與自己的妻子解除了婚約,理由是:「女權主義的妻子,限制了自己熱情自由的天性,妨礙了自己參加社會活動。」但事實卻是,賴雅在離婚之後不再結婚,卻交往了不少的女性朋友,那時的他衣著華麗地出入各種社交場所,可謂是光鮮亮麗。
50歲以後,美國的社會風氣大變,賴雅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而他自己手頭上又沒有什麼積蓄。在此後的歲月中,他的身體狀況不斷地惡化,先是摔跤摔斷了腿,然後又是中風不能自理。原本就沒有積蓄的賴雅,只能夠依靠領取救濟金和借債生活,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浪蕩子。
張愛玲來到了美國之後,是賴雅主動接近並且追求張愛玲的,張愛玲又一次被所謂的愛情衝昏了頭腦。認識數月之後,張愛玲與賴雅就墜入了愛河,張愛玲在此期間資助過賴雅不少次。1956年8月18日,張愛玲和賴雅正式結為夫婦,但2個月後,張愛玲就發現問題不對了。
在結婚之前,賴雅要求張愛玲「必須墮胎」,「共同承擔生活的風險」。當1956年的10月份,65歲的賴雅再次中風不能自理,這使得張愛玲相當沮喪。更為可怕的是,1958年,張愛玲收到了美國聯邦調查員的調查,原因是賴雅「欠款不還」,這一天正是張愛玲的生日。
此後,張愛玲更是一人承擔起了生活的重任,尤其是賴雅的健康狀況使得她不堪重負。
年老的賴雅越來越依賴張愛玲,最後竟然發展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這是張愛玲始料未及的。1967年,47歲的張愛玲送走了76歲的賴雅,結束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70歲之後的賴雅可謂是一塌糊塗,他不僅經常摔跤、中風,而且大小便失禁。張愛玲簡直就成了免費的保姆,不僅要伺候這個老男人的吃喝拉撒,還要做到安撫他脆弱的心靈。1967年以後,張愛玲終於恢復了孤身人的清淨生活,她在1968年完成了《半生緣》這部小說。
寫出《半生緣》的時候,張愛玲已經48歲了,這的的確確是她的半生。這部小說不僅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愛情小說,同時也被公認為張愛玲小說的集大成者。這部小說原名《十八春》,事實上張愛玲在1951年就已經結稿了,但她在1968年對《十八春》的內容進行了刪改,使其在藝術上的成就更高了一層。
張愛玲的小說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1944年之前和1944年之後,第一階段毫無疑問是張愛玲「天賦創造」時期,而第二階段則是張愛玲「經歷創作」時期。張愛玲早期的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心經》等等,都有著若隱若現的「紅樓夢」的意味。
無論是底層的曹七巧、情婦白流蘇、女學生葛薇龍,還是範柳原、喬琪、梁太太等人,都毫無例外地出現在「舊式大家族」裡。即便這些人物穿著民國的旗袍、留著摩登的髮型、操著半中半英的語言,他們的精神內核都是舊時代的。而《金鎖記》中的主角曹七巧,乾脆就是徹徹底底從外形到內核都屬於舊時代的女子,她的理想最終在現實中敗下陣來。
張愛玲的小說看起來故事緊湊而張力十足,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在各自的「白房子」裡演繹著各自的故事,但所有人都逃不出那空洞洞的房子。
張愛玲的小說背後,透著徹骨的悲涼與薄情,而這層悲情正是她生命的底色。
張愛玲出生在舊式的大家庭中,她的祖父是清末重臣張佩綸,她的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但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的張愛玲,卻從未感到過幸福與滿足,在她的筆端的家庭,毫無例外地充滿了壓抑與暴力。「父親責罰我」、「父親打我」、「繼母打我」、「被拘禁」、「親戚嘲笑我」、「弟弟和他們是一夥的」、「我要逃離這個家,再也不回來」、「我想念我的母親」等等,這些事件幾乎佔據了張愛玲對於「家庭」的全部記憶。
唯一能夠給予張愛玲溫暖的,或許只有她的姑姑,但姑姑畢竟不能夠代替父親與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張愛玲,有一種過早成熟的「敏感」與「悲觀」,這是刻在她骨子裡的東西。在她的《傾城之戀》與《金鎖記》中,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張愛玲對於「愛情」是悲觀的、不信任的,甚至是徹徹底底地否定的。
女人之於男人,不過是掌上的玩物,不過是物化的產物。張愛玲小說的主題,大致都逃不脫「愛情」與「婚姻」,而其中的基調大致都是「悲涼的抗爭」。這不僅是妻子對丈夫的抗爭,而是她對於整個父權社會的抗爭,是她對命運的不甘與抗爭。
然而,在張愛玲的兩段愛情故事中,我們卻發現她對於「父親般的男人」,有著難以名狀的好感。無論是胡蘭成還是賴雅,都是比張愛玲大很多的男子,而張愛玲似乎對於這些並不在意。或許她在意的,只是那一點點脈脈的溫情,那一點從未從家庭的男性身上體味的溫暖。
細讀《半生緣》,便能夠發現張愛玲最終對於自我以及命運的否定,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在之前的作品中,小說的主人公還多半是生活在富庶的、衣食無憂的舊式家庭中,她們所爭取的不過是精神層面的獨立與自主。
但到了《半生緣》中,主人公的命運演變成為了雙重的抗爭,她們不僅要承受著內心的、精神的折磨,還要承受著物質的、現實的折磨。
這簡直像極了張愛玲的兩段愛情,遇見胡蘭成時,她所要面對的也不過是精神上的孤獨與悲哀。當時的張愛玲年方24歲,正是青春的大好年華,加上她的稿費頗為豐厚,在物質上幾乎沒有什麼問題。
而抵達美國之後,張愛玲要面臨的不僅是精神上的孤獨與無助,還有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利,以及逐漸衰老的身軀和日益減少的收入。遇見賴雅、選擇賴雅,張愛玲是退了步的,但她的退步卻沒有換來想像中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相反,生活仍舊是一地雞毛。
張愛玲從兩個年長的男人身上,或許也曾體會到一絲絲的溫情,或許也曾暢想過美好的未來。但最終,那些如花般的美夢都破碎了,只留下一個悲哀孤悽的張愛玲。半生緣、半生緣,這是張愛玲的半生孽緣,也是那個時代大家庭中女子的不幸寫照。
或許,張愛玲從出生的一開始,便註定了是如此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