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唐詩的代表人物,李白必定是首選。他留下了近乎一千首詩,大多都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充分證明了他的才情和恣意的人生態度是被人追捧和喜愛的。而在他所生活的盛唐時期,政治清明,民風開發,李白更是有了大好天地可以我行我素,甚至讓貴妃磨墨,玄宗見了他都要走下步攆,親自迎接。被任命為供奉翰林之後卻屢屢以下犯上,也只是被賜金放還,沒有什麼處罰。李白的一生如此傳奇,這都值得後人去仔細研究。
李白生於中亞的碎葉,關於他家族的記載史料中少之又少,說明了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註定捉摸不透的人。李白五歲的時候與家人歸國,自此他潛心學習,飽讀詩書,又學習了道家的理論,這也為他後續寫詩句更加任性灑脫。在學習詩文的同時,他還跟隨有名的縱橫家學習縱橫術,這讓李白的口才和思維更加靈活,也為以後做供奉翰林,和皇帝的相處提供了很好的奠基。在學習理論和文化時,李白也不忘練習劍術,李白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在他遊歷祖國名川時常常幫助別人,行俠仗義。這些都說明了李白的成功是因為前期的沉澱和學習。十五歲的時候,李白就已經寫下很多好詩,並受到很多名家的推崇。可謂少年成名。
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他就離開家鄉和親人開始了遊歷四方。在這幾十年中,李白先在蜀地走了一圈,後離開蜀地來到南方城市,揚州,江蘇,湖北,後一路向北到達河南,西安等地。在這一路上李白開闊了眼界和胸襟,在這些地方李白也留下無數詩篇,為後人傳頌。同時他也結識了孟浩然等一眾文人雅士。
李白其實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厭惡官場,那麼清高的。幼年時學習縱橫術的李白心中有一腔孤勇,抱負滿滿,他一心希望能貢獻朝廷,但是卻躊躇不得志。在他的旅行途中,他也曾窮困潦倒,但是心中仍然有夢想,也曾不斷上書,屢屢進言。但一直沒有回聲,李白因此鬱郁不得志。後再皇上西遊時,李白也在那裡,李白就獻上文章。這次終於受到賞識,文章與皇帝的想法十分吻合。等到李白入京時,又認識了公主和賀知章等人,他的仕途由此開始。
賀知章見李白第一面就稱他為謫仙人,表現李白的器宇不凡。後來經過公主和賀知章的推薦,李白終於被召入宮,見到了皇帝,收到了極高的禮遇。並被授予供奉翰林的官職。在宮中,李白寫出了很多經典的詩篇,但卻更加灑脫隨意,更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事件,皇帝的寵臣親自為他脫靴。
翰林說白了就是一個為皇帝寫詩,陪皇帝解悶的閒官,這與李白最初的志向不是一樣的。所以日子一長,李白就感到無聊。後來因為皇帝對李白的無限信任和放任,讓許多人忌恨不已,於是便有奸詐小人像皇帝進言,詬病李白。開始皇帝並不想相信,但是時間一長,皇帝就也起了不滿,漸漸疏遠了李白。李白抱負得不到舒展,又見識了官場的黑暗,便在皇帝要流放他時順勢離開了。
離開官場的李白繼續他的遊歷之行,在他人生的這段旅程中,他又結識了一生的好友杜甫,兩人三次相見,暢談理想與抱負,肆意宣洩情感,好不痛快。同時杜甫也開始嘗試別的詩體,而不是只寫格律詩了。李白還完成了幼時的夢想,終於成為了一名道教弟子。此後安史之亂開始了,後來李白就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還入獄了一段時間。後來終於熬到大赦,李白結束了流放生涯,卻也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李白重獲自由後在長江流域投奔友人和親人,在此寫出了《早發白帝城》的千古絕句。公元七六二年李白完成遺作後就撒手人寰了。李白的死因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說他在醉酒後見到水中的明月,不顧個人安危,入水撈月而溺死。這一說法顯然是杜撰,可是卻也證實了李白在人們心中個性鮮明,豪邁奔放的可愛形象。關於李白的一生是傳奇而又曲折的。他活的始終像個孩童,去探索世界,去表達自我,他為後世留下的詩句令人難忘,他極高的藝術造詣更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珠瑰寶。至於後世人總是拿他和杜甫以及其他詩人作比較,我只能說眾詩人各有所長,無需作比。但是李白無疑是盛唐時期的代表,是浪漫主義詩作的代表著,是無數孩童心中所崇拜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