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底有多慘?才華橫溢卻屢試不第,最終在一條小船上孤獨去世

2020-12-16 西府趙王爺

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詩人很多,但能被成為詩聖的只有一個,他便是杜甫。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王冠,那麼杜甫無疑是王冠中最為璀璨的那顆明珠。他是一代詩聖,一個能與李白比肩的人物。李白是誰?大唐第一偶像,賀知章口中的謫仙人,一個天才般的詩人。

王安石說:

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

黃錦祥說:

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杜甫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讀他的詩句就如同在讀歷史,盛唐衰敗時那各種最不堪的苦難特寫,在其如椽詩筆之下,無一可以遁逃,字字真摯,讀之令人泣血。

我想,那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便是對其最好的形容。

杜甫被稱作」詩聖「,卻沒有李白那麼高的人氣,這並不是杜甫真的不夠好,而是杜甫的好不是直接就能感受到的。若不是對唐詩有所了解,對杜甫作詩技法的高超之處也鮮少有人能夠感受。

李杜兩人被捧為執掌唐詩牛耳的兩人,卻是差異十分大的兩人。但是這種微妙的互補,卻成為這兩人最吸引我的地方。一位文採斐然,浪漫飛揚;一位沉鬱頓挫,匠心獨運。

見過不少對於杜甫」詩聖「之名不理解甚至不屑的人。下次對於這種人,大概可以微微一笑付以一句:

「不是他不好,而是你不懂。」

而杜甫的詩為什麼寫得那麼好?因為他確實經歷過這一切。

與李白放蕩不羈,暢快瀟灑的逍遙人生不同;杜甫的一生,極其坎坷,充滿了磨難。

公元712年,杜甫生於河南鞏義,但其童年並不快樂,由於母親早逝,父親續弦,杜甫並沒有享受到多少父母的養育之恩,從小由二姑撫養長大。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杜甫,相對來說要疏於管教,性格頑皮,他15歲還像個小孩:

「健如黃犢走復來,一日上樹能千回。」

不過,相對於杜甫那坎坷的一生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時光了。因為至少杜甫還有一個殷實的家境,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當年也是天下名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並官至膳部員外郎。優越的家境使得杜甫不僅衣食無憂,還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否則就算杜甫再怎麼天才,也無法在七歲就能作詩。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當然話說回來,七歲能作詩,也從側面體現出了杜甫的天賦。他並不是許多人所說的憑藉努力成就聖名,他也是一名天才。

可是和歷史上大部分的天才一樣,老天爺給了他無與倫比的才華,卻拿走了他所有的好運。當年輕的杜甫懷著雄心壯志,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準備大展手腳的時候,現實卻給了他一次狠狠的重擊。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

不過杜甫此時還年輕,一次科舉落第並沒有磨滅其雄心壯志,他用旅遊散心,排解憂愁,從洛陽飄到了長安。期間還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名句。而從詩句裡也看得出來,此時的杜甫,還頗有雄心壯志。

此外,杜甫還在途中遇見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李白仕途不順,放馬出長安,寄情山水。杜甫與其相遇,結為忘年,相交同遊,那應該是杜甫最為快樂的時光。而杜甫雖然崇拜李白,但卻沒有被李白影響其志,他仍舊走向長安,尋求屬於他自己的抱負。

但是,命運弄人,杜甫的仕途不知被誰給上了鎖。在長安,杜甫「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這一困就是十年。期間杜甫那高傲的頭顱逐漸被現實所壓垮,甚至於轉走權貴之門,到處拿著求職信求著給人家當幕僚顧問。然而,即使是這樣,杜甫依然無人問津,一腔熱血被逐漸磨滅。

更慘的是,客居長安的杜甫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生活窮困。最終在天寶十四年,杜甫為了生計接受了朝廷委派的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樣一個官職。這個官兒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低階官職,其工作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說白了就是一個武器倉庫管理員,根本無法幫助杜甫實現理想。

然而,沒辦法。這就是生活,人總得生活,即使他是詩聖。這一年,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了,生活早已磨平了其尖銳的稜角。

可就算是杜甫已經認命,生活依然不肯放過他。剛剛找到工作的杜甫得到了一個噩耗,他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在了家中。

其境遇和到處旅遊,散盡千金的李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顛沛流離,當過俘虜,也當過難民,雖然途中也沒少獲得官職,到大都是些芝麻綠豆不受人待見的小官兒。最為高光的時刻便是在逃難途中遇到了無人可用的唐肅宗,被授予了左拾遺的官位。左拾遺是一個比較符合杜甫政治期望的官職,所謂「拾遺」,即撿起遺漏的東西,這裡指的是皇帝在決策方面的失誤遺漏等等。

屬於皇帝身邊的近臣,有著諫諍之責。

但,好景不長,杜甫沒多久便被貶謫。

此後流落至蜀地,跑到嚴武手下當了一個小幕僚,搭了幾間茅草屋,才算是安定了下來。當然,生活依然很艱苦,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這才有了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史之亂結束後,思鄉心切的杜甫準備回鄉。但路上又遇動亂,被迫流落湖南。

公元770年,杜甫在去往嶽陽的路上遭遇洪水圍困,五日未進食,差點餓死,幸虧縣令送來牛肉白酒款待,這才逃過一劫。

不過,老天爺或許是杜甫的粉絲,他不想留杜甫繼續在人間受苦。這一年冬天,杜甫還是死在了歸鄉途中,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此時的杜甫,差一歲就滿六十。

這便是杜甫坎坷的一生。

一代詩聖,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落幕,實在令人唏噓。

好在,他的詩留了下來。

相關焦點

  • 杜甫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杜甫既有年少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雲壯志,中年屢試不第時「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屈辱與悲憤;也有戰亂轉機時「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的欣喜若狂;既有客居浣花草堂時「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短暫歡愉,更有年老思鄉欲回而不得「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 杜甫豪邁詩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背後,是難言的孤獨
    不過在古典詩詞當中,這些古代的詩人們並沒有因此而忽略這些野生動物,反而藉助它們的遭遇來反映自己的遭遇,使得這些詩歌更有激蕩人心的力量。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寫於杜甫53歲的時候。當時的杜甫依然漂泊,依然居無定所,依然顛沛流離。他的這首唐詩,曾經入選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寫出了他令人絕望的孤獨。且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 古代最孤獨的詩詞,把孤獨寫成經典,你的孤獨有誰懂?
    孤獨是一種心境,是一種狀態,是一個人的思考,是一群人的沉默。詩人的孤獨是文壇的幸事,因為「古來聖賢皆寂寞」只有詩人的孤寂才能夠留下千古絕唱的詩篇,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撥開塵世的紛擾,踏上千百年詩人的腳印,追尋他們的孤獨吧!江雪 唐 · 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 高中時代學過的杜甫唐詩,10個字心胸開闊,10個字卻無限孤獨
    公元765年4月,嚴武死去,意味著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所以,他決定離開成都,一路漂泊。當年杜甫已經53歲,正在度過生命當中最後的五年時光。杜甫這一輩子足夠悽慘,雖然詩歌取得了絕高的文學成就,但是這些卻並非他所要的。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漂泊中寫下的千古名句
    接著賴以生存的好朋友嚴武去世,所以他在成都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可能。 於是杜甫就變賣了家產,在友人的幫助下置辦了一條小船,離開成都,準備沿長江東下,到湖北湖南一帶去謀生。當船經過嘉州,到達渝州、忠州一帶的時候,杜甫想到自己的處境,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旅夜書懷》。
  • 讀《旅夜書懷》,杜甫為什麼說自己是天地一沙鷗
    接著賴以生存的好朋友嚴武去世,所以他在成都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可能。於是杜甫就變賣了家產,在友人的幫助下置辦了一條小船,離開成都,準備沿長江東下,到湖北湖南一帶去謀生。當船經過嘉州,到達渝州、忠州一帶的時候,杜甫想到自己的處境,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旅夜書懷》。
  • 像一條小船在無人的渡口隨波搖擺,韋應物《滁州西澗》
    詩中有畫是唐代詩人的一個共同特徵,這首《滁州西澗》中描寫的景色很像一個電影片段,長鏡頭一鏡到底,看上去十分别致。如果詩中僅僅有畫,那未免過於單調了。 首先韋應物描寫了一個意境深遠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有地理位置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從澗邊幽草到黃鸝鳴唱,從夜晚暴雨到潮水上漲,從無人渡口到小船飄搖。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旅夜書懷》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後,在旅途中所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這年正月,杜甫辭去了節度使參謀的職務。
  • 歷史上最會 「撒狗糧」 的詩人是誰?杜甫!杜甫!杜甫!
    這個時候的杜甫,錢,基本沒有,官,也沒做成,唯一的標籤大概就是「一窮二白官三代」,如果非要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窮」,如果要再加一個字,大概是「慘」……但這不妨礙他遇見真愛呀!這一年,杜甫遇見一生摯愛,髮妻楊氏。
  • 悲涼,孤獨,寂寞——杜甫《宿府》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後,杜甫一家人為避戰亂,過著顛沛流離、貧苦睏乏的生活,全詩表達了作者悲涼、孤獨、寂寞的情感。前四句寫景。作者獨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燭影跳動,其形漸殘。風吹梧桐,瑟瑟作響,更顯得秋意寒涼。徹夜號角聲不斷,悲涼的曲調帶給人們苦難戰爭的印象。
  • 人的一生註定是孤獨的旅程,杜甫的唐詩名句更是寫出孤獨最高境界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有大量的古文,古詩詞反倒是變得更少了。不過入選的,卻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比如高一語文下冊,有一首杜甫的唐詩,叫《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琥爺嘚吧嘚|「詩聖」杜甫:憂國憂民,不勝悲涼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小官僚家庭。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軍事家,祖父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杜審言,父親杜閒也做過兗州司馬等小官。這使得杜甫從小受到正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得到詩意的薰陶,七歲便能成詩文。杜甫出生第二年,唐玄宗即位,是整個唐朝上升的時期,是一個充滿了激情和進取的年代。
  • 沒出息是你太有才華?杜甫《登高》悲嘆:趁早改變莫等老來後悔
    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為何卻擁有如此不堪的一生,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否則就算你讀懂了這大唐第一詩又有什麼意思呢?杜甫出自名門望族,遠祖杜預,祖父杜審言均為一代名人,杜甫少年時家境寬裕,生活無憂,二十四歲出外遊學,三十三歲碰到自己崇拜的大詩人李白,兩人結下深厚友誼,曾一起訪道求仙。
  • 李白杜甫蘇東坡這些文壇大佬高考成績怎麼樣?
    但,卻依舊還是最好的那一條路。有很多人鼓吹讀書無用論,究其緣由,不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當然,我也並不是說高考是萬能的,一件事物存於世,有利就會有弊,很正常。天下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我說是任何事情。言歸正傳。高考對於現代人,並不是唯一。但對於古代那些讀書人來說,卻相當於一根救命稻草了。眾所周知,在唐朝,科舉取士沿用了隋朝的框架。
  • 【唐】杜甫《月夜》
    首先我們來看「小兒女」,這不由得引發了一個問題,就是杜甫啊到底有幾個子女?杜甫這個人是非常戀家的,非常愛自己的妻子、兒女,所以在他的詩當中,出現了很多很多的線索,都提到了他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從他現存的詩歌中我們得知,杜甫的⻓子叫杜宗文,次子叫杜宗武。因為在杜甫的好幾首教子詩當中,他都是教導宗文和宗武要好好讀書。
  • 馬謖才華橫溢,他到底犯了什麼嚴重錯誤,至今還被人牢記於心?
    一提到諸葛亮,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神經妙算的軍師,值得後世一輩子尊敬.但是即便用才華橫溢來描寫諸葛亮的才智,但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後也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直接導致整個蜀漢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
  • 杜甫外出散心,百感交集寫下《登高》,為何被譽為「七律之冠」?
    詩聖杜甫,之所以名垂千古,至今受到世人的敬仰,只因他屢遭坎坷,在逆境中生存,把家國情懷融入作品裡面。大曆三年,杜甫五十六歲,窮困潦倒的他可居他鄉多年,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鄉。於是,帶著病痛乘船返回闊別已經的家鄉,由於生活拮据,連住客棧的錢都拿不出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住在小船上,艱難程度不言而喻。又漂泊了一年多,杜甫依舊在路上,距離家鄉還有很遠的距離。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宇文所安李白當時頗負盛名,杜甫稱讚他『金閨彥』,李白作為詩人才華橫溢,勇於創新,才情閃耀,杜甫拜倒於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讓杜甫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無限可能。」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他對百姓的關懷,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5哈》鄧超到底有多慘?飛到鬍子拉碴,餓到一口氣吃一條半鱖魚
    在這個《跑男》和《極挑》都已經審美疲勞和「改朝換代」後,有這麼一檔新綜藝的出現,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其實細品一下,也能發現很多進步的地方,也能發現這類綜藝的發展軌跡!但也有些比較稚嫩的地方,首先有比較多的鏡頭是糊的,這個細節其實很不討喜,另外就是劇本痕跡有些重了,這也是有些朋友不喜歡的2個主要原因。
  • 杜甫最後的歸宿在湖南 我們試著從他的詩來追隨他最後的足跡
    大家都知道杜甫是詩聖,他的人生似乎離湖南很遙遠,其實不然,杜甫人生最後的兩年就在湖南度過,他在湖南去世,沒能趕回他的家鄉。杜甫在湖南留下近百首詩歌,有不少是膾炙人口的詩篇。後來,他又去遊玩了長沙最有名的景點嶽麓山,在嶽麓山他寫下《麓山道林二寺行》,其中「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仍題刻在麓山寺的簷柱上。此詩罕有一種喜悅的心情,大概由於當時韋之晉已經抵達潭州履任,詩人覺得有所託倚而感到欣慰,才有棲居於此的念頭。杜甫以為韋之晉在衡州,所以沿湘江南下去往衡州,卻不料剛好韋之晉被調往潭州,即現在的長沙,兩人在湘江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