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詩人很多,但能被成為詩聖的只有一個,他便是杜甫。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王冠,那麼杜甫無疑是王冠中最為璀璨的那顆明珠。他是一代詩聖,一個能與李白比肩的人物。李白是誰?大唐第一偶像,賀知章口中的謫仙人,一個天才般的詩人。
王安石說:
世間好語言,已被老杜道盡。
黃錦祥說:
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杜甫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讀他的詩句就如同在讀歷史,盛唐衰敗時那各種最不堪的苦難特寫,在其如椽詩筆之下,無一可以遁逃,字字真摯,讀之令人泣血。
我想,那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便是對其最好的形容。
杜甫被稱作」詩聖「,卻沒有李白那麼高的人氣,這並不是杜甫真的不夠好,而是杜甫的好不是直接就能感受到的。若不是對唐詩有所了解,對杜甫作詩技法的高超之處也鮮少有人能夠感受。
李杜兩人被捧為執掌唐詩牛耳的兩人,卻是差異十分大的兩人。但是這種微妙的互補,卻成為這兩人最吸引我的地方。一位文採斐然,浪漫飛揚;一位沉鬱頓挫,匠心獨運。
見過不少對於杜甫」詩聖「之名不理解甚至不屑的人。下次對於這種人,大概可以微微一笑付以一句:
「不是他不好,而是你不懂。」
而杜甫的詩為什麼寫得那麼好?因為他確實經歷過這一切。
與李白放蕩不羈,暢快瀟灑的逍遙人生不同;杜甫的一生,極其坎坷,充滿了磨難。
公元712年,杜甫生於河南鞏義,但其童年並不快樂,由於母親早逝,父親續弦,杜甫並沒有享受到多少父母的養育之恩,從小由二姑撫養長大。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杜甫,相對來說要疏於管教,性格頑皮,他15歲還像個小孩:
「健如黃犢走復來,一日上樹能千回。」
不過,相對於杜甫那坎坷的一生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時光了。因為至少杜甫還有一個殷實的家境,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當年也是天下名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並官至膳部員外郎。優越的家境使得杜甫不僅衣食無憂,還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否則就算杜甫再怎麼天才,也無法在七歲就能作詩。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當然話說回來,七歲能作詩,也從側面體現出了杜甫的天賦。他並不是許多人所說的憑藉努力成就聖名,他也是一名天才。
可是和歷史上大部分的天才一樣,老天爺給了他無與倫比的才華,卻拿走了他所有的好運。當年輕的杜甫懷著雄心壯志,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準備大展手腳的時候,現實卻給了他一次狠狠的重擊。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
不過杜甫此時還年輕,一次科舉落第並沒有磨滅其雄心壯志,他用旅遊散心,排解憂愁,從洛陽飄到了長安。期間還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名句。而從詩句裡也看得出來,此時的杜甫,還頗有雄心壯志。
此外,杜甫還在途中遇見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李白仕途不順,放馬出長安,寄情山水。杜甫與其相遇,結為忘年,相交同遊,那應該是杜甫最為快樂的時光。而杜甫雖然崇拜李白,但卻沒有被李白影響其志,他仍舊走向長安,尋求屬於他自己的抱負。
但是,命運弄人,杜甫的仕途不知被誰給上了鎖。在長安,杜甫「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這一困就是十年。期間杜甫那高傲的頭顱逐漸被現實所壓垮,甚至於轉走權貴之門,到處拿著求職信求著給人家當幕僚顧問。然而,即使是這樣,杜甫依然無人問津,一腔熱血被逐漸磨滅。
更慘的是,客居長安的杜甫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生活窮困。最終在天寶十四年,杜甫為了生計接受了朝廷委派的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樣一個官職。這個官兒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低階官職,其工作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說白了就是一個武器倉庫管理員,根本無法幫助杜甫實現理想。
然而,沒辦法。這就是生活,人總得生活,即使他是詩聖。這一年,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了,生活早已磨平了其尖銳的稜角。
可就算是杜甫已經認命,生活依然不肯放過他。剛剛找到工作的杜甫得到了一個噩耗,他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在了家中。
其境遇和到處旅遊,散盡千金的李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顛沛流離,當過俘虜,也當過難民,雖然途中也沒少獲得官職,到大都是些芝麻綠豆不受人待見的小官兒。最為高光的時刻便是在逃難途中遇到了無人可用的唐肅宗,被授予了左拾遺的官位。左拾遺是一個比較符合杜甫政治期望的官職,所謂「拾遺」,即撿起遺漏的東西,這裡指的是皇帝在決策方面的失誤遺漏等等。
屬於皇帝身邊的近臣,有著諫諍之責。
但,好景不長,杜甫沒多久便被貶謫。
此後流落至蜀地,跑到嚴武手下當了一個小幕僚,搭了幾間茅草屋,才算是安定了下來。當然,生活依然很艱苦,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這才有了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史之亂結束後,思鄉心切的杜甫準備回鄉。但路上又遇動亂,被迫流落湖南。
公元770年,杜甫在去往嶽陽的路上遭遇洪水圍困,五日未進食,差點餓死,幸虧縣令送來牛肉白酒款待,這才逃過一劫。
不過,老天爺或許是杜甫的粉絲,他不想留杜甫繼續在人間受苦。這一年冬天,杜甫還是死在了歸鄉途中,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此時的杜甫,差一歲就滿六十。
這便是杜甫坎坷的一生。
一代詩聖,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落幕,實在令人唏噓。
好在,他的詩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