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是你太有才華?杜甫《登高》悲嘆:趁早改變莫等老來後悔

2020-12-14 書讀百味

流傳下來的唐詩達五萬多首,哪一首寫得最好?這個至今沒有定論,或許永遠沒有定論,不是評選的工作量大,而是文學創作一向是見仁見智,很難統一的。但是爭高低排座次一向又是人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唐詩愛好者及研究者們,有意無意中又為這事操心著,根據長期以來積累下的意見,普遍認為杜甫的《登高》可登峰巔,至少是大唐律詩中的第一。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公元765年,杜甫離開了曾經工作過的成都,於次年即公元766年到達夔州即現在的奉節。在時任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得到一份代管公田的臨時工作,同時,他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幾十畝果園,僱了幾個農民工,當起了小地主小老闆,因此也暫時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穩定的生活也讓杜甫的創作達到高潮,期間創作詩歌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公元767年九月九日,《登高》問世。

為什麼人們如此推崇這首作品呢?

首先,從形式看,"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整首詩對仗如此工整,字,句皆律,在唐詩中極為鮮見,無詩可及。

其次,從內容看,從寫景到抒情,寫法上各盡其妙。首聯著眼具體物象,從遠及近,由小及大,景物的形聲色態得以一一呈現。頜聯著意渲染氣氛,秋天的悲涼,江水的浩渺,時間的無情。頸聯尾聯表現個人的遭遇,從時間空間兩方面著筆,再現漂泊的過去,體弱多病的現在,歸納自己窮困潦倒的一生,無限感慨,令人涕零。

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為何卻擁有如此不堪的一生,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否則就算你讀懂了這大唐第一詩又有什麼意思呢?

杜甫出自名門望族,遠祖杜預,祖父杜審言均為一代名人,杜甫少年時家境寬裕,生活無憂,二十四歲出外遊學,三十三歲碰到自己崇拜的大詩人李白,兩人結下深厚友誼,曾一起訪道求仙。李白大杜甫十一歲,這次初次相見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而逐出朝廷的時候,作為李白的資深粉絲,李白為人處世的態度無疑對杜甫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譬如在政冶仕途上的幼稚兩人一樣白痴。

杜甫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中,和李白一樣只有走幹謁權貴這條路,但在長安奮鬥十年,無人抬舉,生活極其潦倒,直至四十歲,因向唐玄宗獻《大禮賦》才被玄宗賞識,四十四歲時杜甫被任命為河西縣尉,可惜杜甫竟不赴任,"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這是不是有點李白的氣味,由此,可以證明杜甫確實深受李白影響,交友不慎,為自己的仕途留下隱患。

縣尉雖然是個小官,但也是許多文人基層任職的重要職位,許多高官都是從此起步的,宰相王涯,牛僧孺都做過縣尉,另一個宰相,後來杜甫為其丟官的房琯也是縣尉出身,縣尉是一個最能鍛鍊人的職位,幹的是治安,收稅一類的事,與民眾最近,工作中矛盾最多,最能積累政治智慧與工作經驗。然而,四十四歲的杜甫,率性而又幼稚地拒絕了這一職務,因此也失去了一次可能改變人生的機會。

杜甫的拒絕可能是嫌官小,也可能是縣尉這職業難免要幹些哄騙欺壓百姓的事,不適合自己,總之,他放棄了這樣一次機會。但很快在公元757年,46歲的杜甫迎來了另一次機會,時逢安史之亂,他冒險投奔在陝西的唐肅宗,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後人稱杜甫為杜拾遺是因為他曾任此職。拾遺屬於從八品官員,官階看似不高,但向上升遷的機會大,看看唐朝文官的升遷路徑,你就會明白了,唐代官員升官路徑,中進士之後一一1·校書郎(正九品上)一一2.縣尉(正九品下)一一3·監察御史(正八品上)一一4.拾遺(從八品上)一一5.員外郎(從六品上)一一6.中書舍人(正五品上)一一7.中書侍郎(正四品上)一一8.就是尚書、宰相了。

杜甫非進士出身,卻直接越過校書郎,縣尉,監察御史,站到第四級臺階上,可以說是機會難得,雖然此時他已46歲,但是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唐朝,四,五十歲考中進士步入官場的人比比皆是,何況杜甫已經站在第四梯隊上了,遺憾的是這次機會他又失去了,不久失官被貶。

上次不做縣尉是自己的率性,這次失官是因為朋友之情。讓其丟官遭貶的朋友是聲名顯赫的房琯,房琯與杜甫私交很好,曾深得唐肅宗器重,官至宰相,但這人有點自負,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的他,居然敢請命率軍去平叛安史之亂,結果大敗而歸,損失慘重,接下來被官場對手大做文章,訴其種種不是,唐肅宗因此罷掉房琯的宰相之職,杜甫對房琯被罷相頗有意見,因此站出來進諫,大概言辭有些偏激,讓唐肅宗很不爽,不久,唐肅宗把他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到任之後,鬱郁不得志的杜甫再次辭官,也再一次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辭官後的杜甫前往成都投靠成都尹嚴武,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建起了著名的杜甫草堂,兩年後,嚴武又奏請朝廷封杜甫為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但朝廷給杜甫的工部員外郎是個虛職,他實際做的是嚴武的參謀,儘管如此,好歹有一份工作,能夠解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問題吧,遭遇兩次變故的杜甫,按理在仕途上應該變得成熟了的,但是杜甫依然故我,他與嚴武性格不合,同時也看不起一介武夫的嚴武,因此不時冒犯嚴武,兩人因此也有了矛盾,所以,不久杜甫又不幹了,失去工作的杜甫到處流浪,寄人籬下,連妻子兒女也顧不了。

直至公元766年,輾轉來到夔州,在這裡寫下堪稱全唐詩第一的《登高》,770年貧病交集的杜甫死在一條小船上,一代才子就這樣黯然消逝。

杜甫的一生,極其悲劇,一身才華沒有為他帶來榮華富貴,反而一生沒有擺脫艱難困苦,比普通人還不如,不只是杜甫,唐朝很多才子的命運都是如此多舛,李白也是這樣的典型,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才華不是本事,才華要能轉化濟世利民之功用,至少要能轉化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技能,才能叫本事,否則,只能是空有一身蓋世的才華,而沒有養活自己的本事,叫人枉自嗟嘆。

有才華而不得志常常被人稱作懷才不遇,但很多時候是有遇而自己沒有把握,杜甫,李白都有過這樣的遇,只是因為沒把握失去了,可能是他們太把自己的才華當回事了,無論身處哪個社會,你先要適應它才能去改變它,你再有才華,也只能讓你的才華去適應社會,而不可能讓社會來遷就你的才華,因此,僅有才華是不行的,還要有把才華轉化為本事的能力,這樣才能讓你的才華在社會上立身,繼而為社會服務。

有才華的一旦脫離社會,極可能變成嫉世妒俗的一群,更與社會格格不入,也更可能讓自己的命運變得不可捉摸,增加其悲劇性。其實,一個才華橫溢落魄到最後,沒有不後悔的,與其跟杜甫般《登高》悲嘆,不如及早改變自己,這才是我們《登高》之後應該看到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說到杜甫,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呢?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感慨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還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詩人,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 杜甫另一首登高遠眺之作:大唐衰弱,更需男兒努力
    杜甫在世的時候,作品並不太引人注目,他本人也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完全不能與頂著主角光環的李白相提並論。直到後來,元稹、白居易等人發現了杜詩的巨大價值,這才將杜甫的地位逐步提高,最終與李白並行。杜甫的作品確實如同鬼斧神工一般,字裡行間力透紙背,充滿著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
  • 詩聖杜甫(登高)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字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與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於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 一起讀經典:杜甫《登高》世多歧路,五味雜陳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有人甚至說,是安史之亂成就了杜甫的詩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苦難中,他的詩歌風格日趨成熟,走向巔峰。《登高》寫在他的晚年。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杜甫外出散心,百感交集寫下《登高》,為何被譽為「七律之冠」?
    仿佛上天故意為難杜甫,給他製造各種麻煩,正打算渡江而去,結果洪水襲來,不得已在耒陽停留。縣令久仰杜甫大名,帶著酒肉登船拜訪,好幾天沒吃東西的杜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誰也沒想到,這成了杜甫生前吃過的最好的一頓飯。不久後,杜甫在一條破船上去世,享年五十八歲,留給後世人無限的惋惜。杜甫去世的幾年前,含淚離開親手在成都建造的草堂,來到夔州之地,那時的他過得也不太好。
  • 仙境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從文學上來講:盛唐的詩人寫詩、欣賞詩,喜歡歌頌理想;而杜甫的詩,特別是在中年以後,大多數是詩是抨擊現實,揭露社會黑暗的。  從詩人個體上來講:盛唐人詩人注重通過詩歌表現個人的天才與藝術創造力。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睥睨一切的豪情;而杜甫的詩,更注重錘鍊語言,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
  • 每日一詩:《登高杜甫》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
  •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賞析
    之後,杜甫開始了挈婦將雛的十數年的顛沛流離生活。逃難的第一站是秦州(今甘肅天水),繼而南下成都(今屬四川),投靠好友成都尹嚴武。屋漏偏逢連陰雨。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病逝。失去了依靠,杜甫只好買舟東下,於二年初到達夔州(今重慶奉節),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幫助下暫時安定下來。大曆二年(767年)暮秋,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極目遠眺,百感交集。
  • 【文學】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小夥稱要和杜甫「打擂臺」,並改寫杜甫《登高》,水平到底如何?
    無獨有偶,近幾年有個小夥,對改寫唐詩也挺有興趣。而且與洛夫先生不同,他改寫的基本都是杜甫的詩作。這位小夥筆名叫孟衝之,據說是湖南岳陽人,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明確表示自己要和杜甫「打擂臺」。當然這應該是戲話了,畢竟你想和詩聖擂臺,詩聖就算現在還在,也不見得願意和你打。
  • 杜甫在《登高》中寫「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非落葉?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當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結束了四年,但是地方軍閥又趁勢而起,杜甫離開草堂到達夔門。那時他的人生,已經走入老年,生活依舊貧苦,身體也愈發不好。他於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對秋江蕭瑟,百感交集,於是就有了這篇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精通各種詩體,在絕句、律詩與古體詩上皆有非凡的成就。為「五七古」與「五七律」詩歌的創作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登高》這首詩寫於杜甫晚年,由於「鍊字」與「對仗」水平高超,由於寓情於景、疊詞的運用和不著痕跡的誇張,兼具強烈的個人情感而被後人推崇至極。清代詩人楊倫稱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認為該詩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 沒出息的男人,普遍有3個特徵,但願你沒中
    你了解的越多以後走的彎路可能會少一點。 小故事.大道理... 如果一切都能順心如意,又哪來的顛沛流離! 小時候,希望自己快點長大,長大了,卻發現遺失了童年; 單身時,開始羨慕戀人的甜蜜,戀愛時,懷念單身時的自由。
  • 重慶掌故 | 杜甫晚年來到奉節登高遠眺,寫下慷慨悲壯的《登高》
    杜甫一生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作為唐代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又被後人尊為「詩聖」。登高唐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慶餘年》範閒鬥詩會上為何選擇杜甫的《登高》,此詩好在哪裡?
    而認真看劇的人,往往會從中發現一些亮點, 比如有人就注意到範閒在鬥詩會上的表現,而其所選擇的作品,正是杜甫的《登高》。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範閒要選擇這首詩,這首詩優秀之處在哪呢?《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跨學科視角下的杜甫《登高》
    《登高》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此詩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歷來受到詩評家的推崇。楊倫稱之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甚爭稱讚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博得如此盛譽,絕非偶然,自然有其妙處所在。前人對此詩鑑賞頗多,其理解可謂深折透闢。然而,前人鑑賞詩歌大多儀從詩歌本身特色而言,旁及其他較少。
  • 233.登高-唐.杜甫:老病孤愁重陽、蕭瑟荒涼登高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kuí)州(今重慶奉節)。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