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下來的唐詩達五萬多首,哪一首寫得最好?這個至今沒有定論,或許永遠沒有定論,不是評選的工作量大,而是文學創作一向是見仁見智,很難統一的。但是爭高低排座次一向又是人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唐詩愛好者及研究者們,有意無意中又為這事操心著,根據長期以來積累下的意見,普遍認為杜甫的《登高》可登峰巔,至少是大唐律詩中的第一。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公元765年,杜甫離開了曾經工作過的成都,於次年即公元766年到達夔州即現在的奉節。在時任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照下,得到一份代管公田的臨時工作,同時,他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幾十畝果園,僱了幾個農民工,當起了小地主小老闆,因此也暫時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穩定的生活也讓杜甫的創作達到高潮,期間創作詩歌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公元767年九月九日,《登高》問世。
為什麼人們如此推崇這首作品呢?
首先,從形式看,"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整首詩對仗如此工整,字,句皆律,在唐詩中極為鮮見,無詩可及。
其次,從內容看,從寫景到抒情,寫法上各盡其妙。首聯著眼具體物象,從遠及近,由小及大,景物的形聲色態得以一一呈現。頜聯著意渲染氣氛,秋天的悲涼,江水的浩渺,時間的無情。頸聯尾聯表現個人的遭遇,從時間空間兩方面著筆,再現漂泊的過去,體弱多病的現在,歸納自己窮困潦倒的一生,無限感慨,令人涕零。
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為何卻擁有如此不堪的一生,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否則就算你讀懂了這大唐第一詩又有什麼意思呢?
杜甫出自名門望族,遠祖杜預,祖父杜審言均為一代名人,杜甫少年時家境寬裕,生活無憂,二十四歲出外遊學,三十三歲碰到自己崇拜的大詩人李白,兩人結下深厚友誼,曾一起訪道求仙。李白大杜甫十一歲,這次初次相見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而逐出朝廷的時候,作為李白的資深粉絲,李白為人處世的態度無疑對杜甫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譬如在政冶仕途上的幼稚兩人一樣白痴。
杜甫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中,和李白一樣只有走幹謁權貴這條路,但在長安奮鬥十年,無人抬舉,生活極其潦倒,直至四十歲,因向唐玄宗獻《大禮賦》才被玄宗賞識,四十四歲時杜甫被任命為河西縣尉,可惜杜甫竟不赴任,"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這是不是有點李白的氣味,由此,可以證明杜甫確實深受李白影響,交友不慎,為自己的仕途留下隱患。
縣尉雖然是個小官,但也是許多文人基層任職的重要職位,許多高官都是從此起步的,宰相王涯,牛僧孺都做過縣尉,另一個宰相,後來杜甫為其丟官的房琯也是縣尉出身,縣尉是一個最能鍛鍊人的職位,幹的是治安,收稅一類的事,與民眾最近,工作中矛盾最多,最能積累政治智慧與工作經驗。然而,四十四歲的杜甫,率性而又幼稚地拒絕了這一職務,因此也失去了一次可能改變人生的機會。
杜甫的拒絕可能是嫌官小,也可能是縣尉這職業難免要幹些哄騙欺壓百姓的事,不適合自己,總之,他放棄了這樣一次機會。但很快在公元757年,46歲的杜甫迎來了另一次機會,時逢安史之亂,他冒險投奔在陝西的唐肅宗,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後人稱杜甫為杜拾遺是因為他曾任此職。拾遺屬於從八品官員,官階看似不高,但向上升遷的機會大,看看唐朝文官的升遷路徑,你就會明白了,唐代官員升官路徑,中進士之後一一1·校書郎(正九品上)一一2.縣尉(正九品下)一一3·監察御史(正八品上)一一4.拾遺(從八品上)一一5.員外郎(從六品上)一一6.中書舍人(正五品上)一一7.中書侍郎(正四品上)一一8.就是尚書、宰相了。
杜甫非進士出身,卻直接越過校書郎,縣尉,監察御史,站到第四級臺階上,可以說是機會難得,雖然此時他已46歲,但是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唐朝,四,五十歲考中進士步入官場的人比比皆是,何況杜甫已經站在第四梯隊上了,遺憾的是這次機會他又失去了,不久失官被貶。
上次不做縣尉是自己的率性,這次失官是因為朋友之情。讓其丟官遭貶的朋友是聲名顯赫的房琯,房琯與杜甫私交很好,曾深得唐肅宗器重,官至宰相,但這人有點自負,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的他,居然敢請命率軍去平叛安史之亂,結果大敗而歸,損失慘重,接下來被官場對手大做文章,訴其種種不是,唐肅宗因此罷掉房琯的宰相之職,杜甫對房琯被罷相頗有意見,因此站出來進諫,大概言辭有些偏激,讓唐肅宗很不爽,不久,唐肅宗把他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到任之後,鬱郁不得志的杜甫再次辭官,也再一次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辭官後的杜甫前往成都投靠成都尹嚴武,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建起了著名的杜甫草堂,兩年後,嚴武又奏請朝廷封杜甫為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但朝廷給杜甫的工部員外郎是個虛職,他實際做的是嚴武的參謀,儘管如此,好歹有一份工作,能夠解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問題吧,遭遇兩次變故的杜甫,按理在仕途上應該變得成熟了的,但是杜甫依然故我,他與嚴武性格不合,同時也看不起一介武夫的嚴武,因此不時冒犯嚴武,兩人因此也有了矛盾,所以,不久杜甫又不幹了,失去工作的杜甫到處流浪,寄人籬下,連妻子兒女也顧不了。
直至公元766年,輾轉來到夔州,在這裡寫下堪稱全唐詩第一的《登高》,770年貧病交集的杜甫死在一條小船上,一代才子就這樣黯然消逝。
杜甫的一生,極其悲劇,一身才華沒有為他帶來榮華富貴,反而一生沒有擺脫艱難困苦,比普通人還不如,不只是杜甫,唐朝很多才子的命運都是如此多舛,李白也是這樣的典型,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才華不是本事,才華要能轉化濟世利民之功用,至少要能轉化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技能,才能叫本事,否則,只能是空有一身蓋世的才華,而沒有養活自己的本事,叫人枉自嗟嘆。
有才華而不得志常常被人稱作懷才不遇,但很多時候是有遇而自己沒有把握,杜甫,李白都有過這樣的遇,只是因為沒把握失去了,可能是他們太把自己的才華當回事了,無論身處哪個社會,你先要適應它才能去改變它,你再有才華,也只能讓你的才華去適應社會,而不可能讓社會來遷就你的才華,因此,僅有才華是不行的,還要有把才華轉化為本事的能力,這樣才能讓你的才華在社會上立身,繼而為社會服務。
有才華的一旦脫離社會,極可能變成嫉世妒俗的一群,更與社會格格不入,也更可能讓自己的命運變得不可捉摸,增加其悲劇性。其實,一個才華橫溢落魄到最後,沒有不後悔的,與其跟杜甫般《登高》悲嘆,不如及早改變自己,這才是我們《登高》之後應該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