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kuí)州(今重慶奉節)。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這首詩總體上情景交融之中滿滿的蕭瑟荒涼,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
一如普通詩章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都是動靜結合,寓靜於動中構造了一幅以冷色調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裡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於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託於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不禁令人想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悽涼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從整幅畫的構造視角來說,這是一幅描畫天地之一處的視野較窄的微觀水墨畫。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最後,頸聯和尾聯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頸聯如是說到: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裡悲秋」更是讓人悽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裡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裡悲秋」時常來做客,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臺」產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實際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裡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萬裡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託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裡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悽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託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鬱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愁緒萬千,以致於白了頭髮,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01 - 前人評此詩頸聯有「片言明百意」之贊語,「百意」體現在哪裡?
「萬裡」寫離家之遠;「秋」寫時之悽慘;「作 客」寫漂泊異地;「常」寫常年漂泊;「百年」寫一生;「多病」寫身體之衰弱;「臺」寫高峻闊遠之地;「獨」寫孤苦伶仃,愁苦難遣。
02 - 「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中,「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03 - 這首詩的首聯是如何描寫景物的?請作簡要的分析。
這是一幅蒼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圖。這兩句從秋風、高天寫到江水、沙洲,俯仰結合,視野高遠闊大;猿猴哀嘯,飛鳥迴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動靜相映,聲色並茂,氣韻生動。(三種手法:俯仰結合、聲色並茂、動靜結合,答出並分析正確一種手法得2分,答到2點得3分。)
04 - 全詩感情濃鬱,請簡要概括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抒發了詩人長年漂泊之苦楚,年老多病的孤獨,憂國傷時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