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登高-唐.杜甫:老病孤愁重陽、蕭瑟荒涼登高

2021-02-23 中小學必背古詩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kuí)州(今重慶奉節)。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這首詩總體上情景交融之中滿滿的蕭瑟荒涼,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

一如普通詩章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都是動靜結合,寓靜於動中構造了一幅以冷色調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裡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於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託於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不禁令人想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悽涼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從整幅畫的構造視角來說,這是一幅描畫天地之一處的視野較窄的微觀水墨畫。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最後,頸聯和尾聯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頸聯如是說到: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裡悲秋」更是讓人悽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裡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裡悲秋」時常來做客,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臺」產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實際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裡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萬裡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託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裡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悽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託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鬱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愁緒萬千,以致於白了頭髮,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01 - 前人評此詩頸聯有「片言明百意」之贊語,「百意」體現在哪裡?

「萬裡」寫離家之遠;「秋」寫時之悽慘;「作 客」寫漂泊異地;「常」寫常年漂泊;「百年」寫一生;「多病」寫身體之衰弱;「臺」寫高峻闊遠之地;「獨」寫孤苦伶仃,愁苦難遣。

02 - 「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中,「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03 - 這首詩的首聯是如何描寫景物的?請作簡要的分析。

這是一幅蒼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圖。這兩句從秋風、高天寫到江水、沙洲,俯仰結合,視野高遠闊大;猿猴哀嘯,飛鳥迴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動靜相映,聲色並茂,氣韻生動。(三種手法:俯仰結合、聲色並茂、動靜結合,答出並分析正確一種手法得2分,答到2點得3分。)

04 - 全詩感情濃鬱,請簡要概括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抒發了詩人長年漂泊之苦楚,年老多病的孤獨,憂國傷時的情懷

相關焦點

  • 【文學】杜甫《登高》賞析
    【賞析】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每日一詩:《登高杜甫》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重慶掌故 | 杜甫晚年來到奉節登高遠眺,寫下慷慨悲壯的《登高》
    今天,我們來到唐大曆二年的夔州(今重慶奉節),在白帝城外的一處高臺上,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者正負手而立,看著腳下奔流不息的滾滾長江,眼中儘是悲涼,他就是與李白並稱為「李杜」的「詩聖」——杜甫。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賞析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賞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慶餘年》範閒鬥詩會上為何選擇杜甫的《登高》,此詩好在哪裡?
    而認真看劇的人,往往會從中發現一些亮點, 比如有人就注意到範閒在鬥詩會上的表現,而其所選擇的作品,正是杜甫的《登高》。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範閒要選擇這首詩,這首詩優秀之處在哪呢?《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 《中華古詩詞100首》第75首:杜甫《登高》
    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拾遺、杜工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轉向衰落時期,詩歌全面、深刻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思想感情,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史」。dēng gāo táng dù fǔ《登高》 唐 杜 甫fēnɡ jí tiān ɡāo yuán xiào āi,zhǔ qīnɡ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杜甫流落在夔州時重陽節獨自登高時作詩為《登高》萬裡悲秋誰人知
    萬裡悲秋常作客 [5] ,百年多病獨登臺 [6] 。艱難苦恨繁霜鬢 [7] ,潦倒新停濁酒杯 [8] 。【注釋】[1]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杜甫流落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重陽節登高時作此詩。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自古以來有登高的習俗。[2]猿嘯哀:長江巫峽中多猿猴,叫聲悽厲。古代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詩聖杜甫,一首七律《登高》,呈現了他的苦難人生
    時年五十六歲的杜甫,歷經病痛和曲折,百般輾轉後來到了夔州,因受到夔州都督的照顧,他在這一呆就是三年。三年來,杜甫的身體依舊不好,生活也窘況。那一年的秋天,他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極目遠眺,蕭瑟的秋景,勾起了他對身世的感慨,故而寫下了這首《登高》,詩成之後,被譽為「古今七言之冠」:「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的《登高》意境深遠,解析高中古詩詞的意境美
    在前期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中有一個狗血的劇情,就是範閒當眾作詩,其實大家都知道範閒是在背詩,只不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沒有這首《登高》而已,且這首詩被後人稱為古今七律第一,這也是範閒為什麼會選擇這首《登高》的原因。
  • 仙境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而杜甫的詩,比較沉鬱委婉、深厚低回。  所以,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聖,其「聖」之所在,主要是透過他的詩歌創作所體現出的「五聖」:一是忠君愛國,矢志不渝;二是關注國事,洞察時事;三是推己愛人,心憂天下;四是關愛妻兒,不離不棄;五是集成傳統,開闢新風。  這首《七律·登高》,寫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
  • 高中新教材集智備課|視頻素材:杜甫《登高》吟誦
    杜甫《登高》吟誦(華鋒先生吟誦)(史鵬先生吟誦)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賞析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 詩意重陽 (2017重陽節「朗讀活動」文稿)
    陶淵明悠然地吟唱著《九日閒居》,李白豪放地歌詠著《九日》,杜甫在艱難地《登高》,白居易則在《重陽席上賦白菊》,蘇軾醉倒在黃樓上,李清照則斜依在「玉枕紗櫥」邊,體味著「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而將這種情緒發揮到極致的是具有「詩聖」之譽的杜甫。請看他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
  • 詩聖杜甫(登高)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晚年的我體弱多病,獨自登上高處悵望。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因貧困潦倒,最近不得不戒了澆愁的濁酒。【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字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與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於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天高風急猿聲悽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飄落,長江滾滾湧來奔騰不息。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
  • 杜甫在《登高》中寫「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何是落木,而非落葉?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秋,當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結束了四年,但是地方軍閥又趁勢而起,杜甫離開草堂到達夔門。那時他的人生,已經走入老年,生活依舊貧苦,身體也愈發不好。他於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對秋江蕭瑟,百感交集,於是就有了這篇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賞析
    之後,杜甫開始了挈婦將雛的十數年的顛沛流離生活。逃難的第一站是秦州(今甘肅天水),繼而南下成都(今屬四川),投靠好友成都尹嚴武。屋漏偏逢連陰雨。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病逝。失去了依靠,杜甫只好買舟東下,於二年初到達夔州(今重慶奉節),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幫助下暫時安定下來。大曆二年(767年)暮秋,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極目遠眺,百感交集。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登高》
    去年看電視劇《慶餘年》時,男主人公範閒在他生活的時代,寫了第一首唐詩就是杜甫的《登高》,《登高》被一些人推為七律第一。主要內容是悲秋,那時杜甫已經接近晚年。而寫《登高》時,他在當時四川的夔州,漂泊異鄉。第二個方面是杜甫的人生軌跡,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唐王朝就走向衰落,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後,雖然短暫為官,但終究無法面對官場的各種操作,跑到成都,依靠友人的幫忙生活,生活很困頓,住著破屋,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雖然仍然心懷天下,估計也是對官僚系統太失望,逐漸放棄了仕途。
  • 一起讀經典:杜甫《登高》世多歧路,五味雜陳
    登高作者: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慶餘年》中範閒就是憑著這麼一首詩,輕輕鬆鬆炸裂全場,豔驚四座,後得封「詩神」。有人甚至說,是安史之亂成就了杜甫的詩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苦難中,他的詩歌風格日趨成熟,走向巔峰。《登高》寫在他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