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到唐大曆二年的夔州(今重慶奉節),在白帝城外的一處高臺上,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者正負手而立,看著腳下奔流不息的滾滾長江,眼中儘是悲涼,他就是與李白並稱為「李杜」的「詩聖」——杜甫。
重慶歷史名人館內的杜甫塑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官至工部員外郎,後人因此稱之為「杜工部」。杜甫一生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作為唐代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又被後人尊為「詩聖」。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背景故事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流落夔州所作,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鎮為了爭奪地盤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舊痛苦不堪。這時的杜甫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了,在夔州的這三年裡,他生活困苦,疾病纏身,在這種情形下,杜甫依然堅持創作,先後寫了430餘首夔州詩,佔他畢生創作的三分之一,達到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二次高峰。
一天,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對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目睹了時代的苦難,再回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和艱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奮筆寫下了這首慷慨悲壯的《登高》。
譯文
天高風急猿聲悽切悲涼,水清沙白的河灘上有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下,長江滾滾湧來奔流不息。
悲傷地面對這秋色感嘆漂泊在外常年為客,已近暮年又疾病纏身的我獨自登上高臺。
歷經艱難困苦兩鬢斑白,困頓潦倒又因病後無法飲酒,只能放下酒杯獨自傷懷。
鑑賞
《登高》被後人稱為「杜集七言律詩之冠」。開頭兩句從細處選擇六組景物:悽緊的秋風、高遠的青天、悲涼的猿聲、清涼的江水、白如玉的沙灘、迴旋低飛的群鳥,為世人描繪出了一幅冷清悽涼、孤獨寂寞的江邊畫面,不但寫盡了詩人登高俯仰的所見所聞,而且融合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哀婉悽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第三、四句集中表現了對深秋時節的景色,落木無邊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從「蕭蕭」和「滾滾」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壯志難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將前四句蘊含的感情進一步爆發,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同時對淪落他鄉的不勝傷感。最後兩句中,詩人坦言了自己白髮日多,疾病纏身的境遇,給全詩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
原標題:夢回大唐,情系渝州(二):杜甫《登高》
(想看更多熱點新聞,了解更多服務資訊,請下載重慶新聞門戶APP——上遊APP,2800萬+重慶人都在用的APP)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