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掌故 | 杜甫晚年來到奉節登高遠眺,寫下慷慨悲壯的《登高》

2020-12-14 上遊新聞

今天,我們來到唐大曆二年的夔州(今重慶奉節),在白帝城外的一處高臺上,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者正負手而立,看著腳下奔流不息的滾滾長江,眼中儘是悲涼,他就是與李白並稱為「李杜」的「詩聖」——杜甫。

重慶歷史名人館內的杜甫塑像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官至工部員外郎,後人因此稱之為「杜工部」。杜甫一生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辛,寫出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作為唐代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又被後人尊為「詩聖」。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背景故事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流落夔州所作,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鎮為了爭奪地盤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舊痛苦不堪。這時的杜甫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了,在夔州的這三年裡,他生活困苦,疾病纏身,在這種情形下,杜甫依然堅持創作,先後寫了430餘首夔州詩,佔他畢生創作的三分之一,達到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二次高峰。

一天,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對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目睹了時代的苦難,再回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和艱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奮筆寫下了這首慷慨悲壯的《登高》。

譯文

天高風急猿聲悽切悲涼,水清沙白的河灘上有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下,長江滾滾湧來奔流不息。

悲傷地面對這秋色感嘆漂泊在外常年為客,已近暮年又疾病纏身的我獨自登上高臺。

歷經艱難困苦兩鬢斑白,困頓潦倒又因病後無法飲酒,只能放下酒杯獨自傷懷。

鑑賞

《登高》被後人稱為「杜集七言律詩之冠」。開頭兩句從細處選擇六組景物:悽緊的秋風、高遠的青天、悲涼的猿聲、清涼的江水、白如玉的沙灘、迴旋低飛的群鳥,為世人描繪出了一幅冷清悽涼、孤獨寂寞的江邊畫面,不但寫盡了詩人登高俯仰的所見所聞,而且融合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哀婉悽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第三、四句集中表現了對深秋時節的景色,落木無邊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從「蕭蕭」和「滾滾」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壯志難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將前四句蘊含的感情進一步爆發,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同時對淪落他鄉的不勝傷感。最後兩句中,詩人坦言了自己白髮日多,疾病纏身的境遇,給全詩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

原標題:夢回大唐,情系渝州(二):杜甫《登高》

(想看更多熱點新聞,了解更多服務資訊,請下載重慶新聞門戶APP——上遊APP,2800萬+重慶人都在用的APP)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登高》一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中「落木」為何不換成「落葉」
    這句詩出自杜甫的《登高》。原詩如下:登高[ 唐 ] 杜甫急天高猿嘯哀,一、先說詩中為什麼用「落木」而不用「落葉」,除了直觀大氣,朗朗上口外,從詩律上講,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詩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葉,是要符合平仄律,木、葉平仄不同,「無邊落木蕭蕭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窮困潦倒之時,杜甫寫下了這首詩,短短56字,堪稱古今七律之首
    導言:窮困潦倒之時,杜甫寫下了這首詩,短短56字,堪稱古今七律之首。杜甫作為與李白同時期的詩人,被後人稱作詩聖,他以其獨特的才華在唐代文壇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杜甫這一生是悲慘的,有啥說啥,杜甫這一輩子不如李白過得瀟灑寫意。晚年的杜甫窮困潦倒,連自己的孩子都被餓死了,可能這樣的經歷讓杜甫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對於人生的感悟也就越深刻,因此寫出來的詩也就更真摯。杜甫出身名門,其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甫自小便接受正統的教育,為他之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杜甫另一首登高遠眺之作:大唐衰弱,更需男兒努力
    杜甫在世的時候,作品並不太引人注目,他本人也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完全不能與頂著主角光環的李白相提並論。直到後來,元稹、白居易等人發現了杜詩的巨大價值,這才將杜甫的地位逐步提高,最終與李白並行。杜甫的作品確實如同鬼斧神工一般,字裡行間力透紙背,充滿著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
  • 杜甫外出散心,百感交集寫下《登高》,為何被譽為「七律之冠」?
    仿佛上天故意為難杜甫,給他製造各種麻煩,正打算渡江而去,結果洪水襲來,不得已在耒陽停留。縣令久仰杜甫大名,帶著酒肉登船拜訪,好幾天沒吃東西的杜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誰也沒想到,這成了杜甫生前吃過的最好的一頓飯。不久後,杜甫在一條破船上去世,享年五十八歲,留給後世人無限的惋惜。杜甫去世的幾年前,含淚離開親手在成都建造的草堂,來到夔州之地,那時的他過得也不太好。
  • 杜甫的《登高》既是七律之冠,又是他晚年年老多病孤苦的生活寫照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深為憾恨鬢髮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精通各種詩體,在絕句、律詩與古體詩上皆有非凡的成就。為「五七古」與「五七律」詩歌的創作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登高》這首詩寫於杜甫晚年,由於「鍊字」與「對仗」水平高超,由於寓情於景、疊詞的運用和不著痕跡的誇張,兼具強烈的個人情感而被後人推崇至極。清代詩人楊倫稱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認為該詩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 56歲杜甫面臨何等困境,才讓他寫出字字泣血的《登高》?
    公元767年,已經56歲的杜甫拖著病弱的身體,流落夔州(今重慶奉節)之時,登上了長江岸邊的高臺,寫下了這一首千古傳誦的七律唐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早年間的杜甫也曾經是意氣風發,漫遊泰山曾經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心懷豪邁的詩句。他已經參加過多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能夠成功。天寶六年,杜甫再一次參加科考,但是在李林甫的陰謀之下,科考竟然造成了無一人及第的局面。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科考當中,杜甫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挫折,生活上也逐漸開始捉襟見肘。
  • 詩聖杜甫(登高)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晚年的我體弱多病,獨自登上高處悵望。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因貧困潦倒,最近不得不戒了澆愁的濁酒。【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字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與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於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 每日一詩:《登高杜甫》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
  • 小夥根據杜甫的《登高》寫出一首現代詩,驚豔了詩壇,卻被批無恥
    為了完美銜接兩種詩歌體裁,有一位小夥做了大膽嘗試,他不發明現代詩,而是對經典古詩詞進行二次創造,將杜甫經典的《登高》化成了一首現代詩作品。他叫孟衝之,獨愛杜子美,他不單單改造過《登高》一首,他把杜甫的150多首名篇全部重新塑造了一遍,並整理成集,名為「杜詩重構」,號稱:俺與杜甫打擂臺。顯然,孟衝之是想與杜甫來一場古體詩與現代詩的較量。
  • 《中華古詩詞100首》第75首:杜甫《登高》
    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詩聖杜甫,一首七律《登高》,呈現了他的苦難人生
    那麼杜甫呢?他漂泊一生潦倒一生苦難一生,幾乎什麼也沒有得到,除了年老多病。到了晚年,回憶青年時的壯志凌雲心高氣傲、一輩子的苦難,那該是怎樣的悲苦難禁?此情何堪!關於杜甫悲苦,我們從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說起吧,那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是地方軍閥乘勢而起,互相爭奪地盤,國家一片混亂。
  • 高適晚年詩作最動人的一篇,竟是寫給杜甫的,杜甫讀過淚灑行間
    所以在古代是很受重視的,人們還會剪彩為花、登高賦詩。更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關於人日的詩文句子。其中,唐代著名大詩人高適的這一首詩,最為動人。接下來一起欣賞一下高適寫給詩聖杜甫的這首詩。這首詩可以說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據說杜甫看到這首詩後,竟然「淚灑行間,讀終篇末」,可見這首詩不簡單。大約十年後,高適已經離世,杜甫還寫下了一首《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懷念兩人的友誼。回到這首詩本身,此詩能夠令杜甫那麼感動,不僅僅是因為二人的友誼。
  • 杜甫《登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
  • 仙境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桃花源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高舉閣 作者桃源詩隱     唐代詩人杜甫的一生,政治上是極其失意的,生活上是及其悲慘的。而杜甫的詩,比較沉鬱委婉、深厚低回。  所以,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聖,其「聖」之所在,主要是透過他的詩歌創作所體現出的「五聖」:一是忠君愛國,矢志不渝;二是關注國事,洞察時事;三是推己愛人,心憂天下;四是關愛妻兒,不離不棄;五是集成傳統,開闢新風。  這首《七律·登高》,寫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
  • 康震詩詞大會誤用杜甫千古名句,怎麼也沒想到,這個失誤這麼低級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期,選手們吟唱的腳步神遊而至白帝城,來到這座詩書璀璨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激揚文字,刻霧裁風,一較高低。 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是由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他自號白帝,故而得名。然而,白帝城的舉世聞名卻不是因為公孫述,而是得益於歷代詩人的登臨吟詠: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陸遊等,都在這裡留下輝煌巨篇。 所以,白帝城又被譽為「詩城」。詩詞大會將這一期的主題定在這裡,是非常詩意的選擇。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詩之冠,不是憑空想像的,肯定有他的依據。杜甫自己就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杜甫在作詩上是狠下功夫的,就像一個苦吟詩人,必要達到一個目的為止。杜甫經營成都草堂以後,到暫住夔州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相對安定的時期。因此他能夠靜下心來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