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2020-12-23 讀書工

讀古今詩詞,總覺得七律有獨特的韻味。絕句篇幅覺得小了,四句還沒有品賞出味道來就沒了。而五律雖然有了八句,但因句子是五字,中間容不下多少轉折波瀾,唯有這七律,才符合慢慢地坐下來品賞。

古今七律詩很多,一首一首地讀不知道要用去多少功夫,恐怕一生也讀不了它的九牛一毛。因此只能找些選本來讀,如《唐詩三百首》。選本是前人的眼光,讀他們心血的結晶,我們就要少走許多彎路。

讀七律詩,還要看注釋,看詩評詩論,看大眾的體會感想。大家欣賞詩的美感是相通的。嚴羽的《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詩之冠,不是憑空想像的,肯定有他的依據。杜甫自己就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杜甫在作詩上是狠下功夫的,就像一個苦吟詩人,必要達到一個目的為止。

杜甫經營成都草堂以後,到暫住夔州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相對安定的時期。因此他能夠靜下心來作詩。他在夔州寫的詩很多,其中的《登高》,以及《秋興八首》等,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後來人們學習模仿的範本。

那麼《登高》的成就究竟在哪裡,它好在何處呢?確實詩歌這種東西,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到它好,給人一種美的愉悅,但一旦真要指出它的好處,還真是一下子說不清道不明。

要說也是各人依據自己的經歷經驗學養愛好,各執一詞,各抒己見,觀點很難一致的。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首先,《登高》反映的是社會現實,內涵深刻。我們知道,被嚴羽看好的《黃鶴樓》,崔顥主要寫的黃鶴,是神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是結尾才涉及到鄉愁,表現了遊子的離愁別恨。杜甫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雖然安史之亂過去了四年,但反映的是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災難和心理創傷,是現實。

更何況這個時候藩鎮割據和吐蕃騷擾愈演愈烈,國家極不穩定。所以杜甫仍是感時傷世,憂心忡忡。詩中風急天高,虎嘯猿啼,蕭蕭落葉,滾滾江流,表面看來都是寫景,實際上都有著濃厚的社會政治色彩,都是艱難苦恨的根源。

其次,寫秋並不悲秋,情懷博大。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從宋玉開始,對秋都是一片慨嘆怨恨之聲。杜甫卻不是如此,他站在白帝城邊,登高望遠,看的是無邊落木和滾滾長江。

這裡雖然有秋之蕭瑟,但氣勢宏大,絕無半點頹唐和哀嘆。就是後四句的感懷,也是國破家亡造成的顛沛流離,以致長達十年的羈旅所形成的疾病纏身。

再次,格律嚴謹,工整而不顯古板。嚴羽所推崇的《黃鶴樓》,實際上是半古半律,前四句不合格律平仄對仗等的要求。而杜甫的這首詩則很規範,首句入韻,押的是灰韻,平仄的對粘都很精準到位。

特別是對仗工整,如果放寬點來看,四聯都是對仗。首聯既上下互對,又句內自對,如風急對天高等。頷聯、頸聯自不必說,就是尾聯對仗有所放鬆。這樣中間兩聯屬於絕對,首位兩聯有所鬆弛,顯得工整中又富於變化。

還有,句句出彩,名句影響更大。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鍊句,一首詩之中有一名句,則全篇生輝。這首詩前三聯一氣呵成,博大雄渾,再現了秋天的悲壯蒼涼,表達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遺憾。

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全詩最為精彩的句子。它分別從時間、空間,天空、地面,聲音、形狀等多方面落筆,不只是寫秋天的磅礴壯觀和時光無可阻擋的氣勢,而且它把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短暫、無能為力隱含其中,而又不著痕跡。使人讀來,唏噓不已。

古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極其推崇這首詩,一些詩論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點評,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舉例。總而言之,杜甫的《登高》和崔顥的《黃鶴樓》都是好詩,值得仔細品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慶餘年》中曾說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有何依據?
    杜甫《登高》一詩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這個評語是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下的: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前者其實只是滿足大部分要求即可,而後者是嚴格符合律詩標準的,杜甫的《登高》就做到了這一點。除了字數、句數等常見的規則之外,狹義律詩對于格律的要求十分嚴苛。比如押韻的時候需要壓「平聲韻」,並且一韻到底,不能中途換韻,即使是如今看來聲音相同的兩個韻部直接的轉換也是嚴格禁止的。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是中國古代詩壇最為傑出的詩人之一,人稱「詩聖」!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篇,精典無數,是中唐「新樂府詩」的引路人。唐朝白居易,一生都推崇並踐行杜甫的「現實主義」主張;詩人張藉,燒掉杜甫的詩和蜜水來飲,希望提高自己的詩學修養;宋朝黃庭堅專門研究杜甫的詩,「江西詩派」;南宋丞相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他說自己想講的,都被杜甫講過了!
  • 《慶餘年》中讓範閒名動京城的《登高》為何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這首七律,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面出現過,當時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評價這首詩說,這首登高,古今七律第一,雖說有著秋意之悲,暮年之悲,但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依然突出了詩人的壯,可謂是悲不壓壯!氣韻宏大。一段簡短地詩評說出了在康震老師的心中,登高這首七律的地位有多高!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窮困潦倒之時,杜甫寫下了這首詩,短短56字,堪稱古今七律之首
    導言:窮困潦倒之時,杜甫寫下了這首詩,短短56字,堪稱古今七律之首。杜甫作為與李白同時期的詩人,被後人稱作詩聖,他以其獨特的才華在唐代文壇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杜甫這一生是悲慘的,有啥說啥,杜甫這一輩子不如李白過得瀟灑寫意。晚年的杜甫窮困潦倒,連自己的孩子都被餓死了,可能這樣的經歷讓杜甫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對於人生的感悟也就越深刻,因此寫出來的詩也就更真摯。杜甫出身名門,其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杜甫自小便接受正統的教育,為他之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杜甫的《登高》意境深遠,解析高中古詩詞的意境美
    在前期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中有一個狗血的劇情,就是範閒當眾作詩,其實大家都知道範閒是在背詩,只不過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沒有這首《登高》而已,且這首詩被後人稱為古今七律第一,這也是範閒為什麼會選擇這首《登高》的原因。
  • 杜甫登高有感,遂賦詩一首,此詩被評為「七律之冠」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詩思想藝術集大成者,被後世人稱為「詩聖」,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的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等,大約有1500首詩留存後世,收集於《杜工部集》。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他說:山河遠闊,人間煙火,無一是你,又無一不是你。他說:即使褪色,即使枯萎,但只要再看一眼,萬般柔情便會湧上心頭。他說:我什麼都沒忘,但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也不能忘。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杜甫寫了一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最近有部電視劇火了,它叫《慶餘年》,想必各位讀者朋友們也看過或者略有所聞,在第7集裡,主角範閒參加詩會,在寫詩之前,他自信地表示「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一輩子都不寫詩了」,最後他悠閒地寫下一首詩,然後念出。
  • 為什麼這首詩可以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稱為「七律第一」?
    正如林黛玉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所以,崔顥的《黃鶴樓》能夠在沒有杜甫的《登高》嚴格規整的情況下,依舊得票眾多,被後人譽為「七律最佳」。《黃鶴樓》是一首思鄉懷古之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裡。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可謂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
  • 小夥稱要和杜甫「打擂臺」,並改寫杜甫《登高》,水平到底如何?
    洛夫先生能寫好,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早就著作等身,對古詩詞的理解也是極深的。舉個例子,洛夫先生改寫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如下: 而且與洛夫先生不同,他改寫的基本都是杜甫的詩作。這位小夥筆名叫孟衝之,據說是湖南岳陽人,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明確表示自己要和杜甫「打擂臺」。當然這應該是戲話了,畢竟你想和詩聖擂臺,詩聖就算現在還在,也不見得願意和你打。
  • 一句詩中藏有八重悲苦,晚年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去年的熱播劇《慶餘年》中,主人公範閒被邀請參加詩會,不會作詩但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他選擇了一首詩,並且放下豪言,表示此詩一出,別人寫多少詩都比不過他。當時他寫下的便是杜甫的《登高》。到底為什麼範閒可以這麼自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 《慶餘年》,杜甫一首七律睥睨群儒,但他「潦倒新停濁酒杯」的真實...
    機會終於來了,在宮廷大宴群臣的朝堂上,作為一個「穿越人」,他狂背唐朝名人詩句,並以古今七律排名第一的杜甫《登高》,睥睨群儒,大放異彩,從此名揚全國。杜甫的這首《登高》,被認為是古今七律第一。《慶餘年》是一個虛擬的朝代,但肯定是在唐朝之前了。
  • 為什麼這首詩能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七律之首」?
    ,特別是杜甫的《登高》也一度被視為「七律最佳」。的確,杜甫的《登高》、《蜀相》、《詠懷古蹟》等都可以稱得上是七律詩的一流手筆,而崔顥除了《黃鶴樓》流傳較廣,其他作品則相對弱一些,可以說他的《黃鶴樓》是妙手偶得之,但也的確不妨礙《黃鶴樓》被評為七言古風「七律第一」。
  • 平江遊記|詩聖安魂處——杜甫墓祠究竟在何處?
    ——杜甫《登高》一曲《登高》肝腸斷,古來七言第一律。詩聖杜甫是中國古代詩壇最為傑出的詩人之一,一生創作了1400多首詩,更是被視為中唐「新樂府詩」的引路人。他精通各種詩體,特別是絕句律詩、古體詩上有非凡的天賦與成就。為中國的詩歌的創作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每日一詩:《登高杜甫》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
  • 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賞析
    之後,杜甫開始了挈婦將雛的十數年的顛沛流離生活。逃難的第一站是秦州(今甘肅天水),繼而南下成都(今屬四川),投靠好友成都尹嚴武。屋漏偏逢連陰雨。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病逝。失去了依靠,杜甫只好買舟東下,於二年初到達夔州(今重慶奉節),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幫助下暫時安定下來。大曆二年(767年)暮秋,杜甫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極目遠眺,百感交集。
  • 兩位大詩人,兩首登高詩,兩種人生態度
    唐朝那些著名的大詩人,人生經歷都是非常豐富的。那時候旅遊景點不收費,詩人們騎著頭毛驢就可以走遍大江南北——你說沒錢吃飯?那是不存在的,詩人相識遍天下,找個蹭飯的地方還不是易如反掌?很多地頭蛇想方設法要邀約詩人呢,比如汪倫,他就曾忽悠了李白,他說:「李白你喜歡賞花不?我們這裡有十裡桃花;你喜歡喝酒不?我們這裡有萬家酒店。」李白一聽,這還了得,這麼好的地方一定要去看看啊!
  • 範閒背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是說木頭從天而降嗎?
    前段時間,電視劇《慶餘年》熱播,帶火了一首唐詩——杜甫的《登高》。劇中,主角範閒參加靖王府詩會,現場默寫了一首杜甫的《登高》,一詩驚群雄,因此名聲大燥。不過,《登高》一詩是杜甫晚年窮困潦倒時所寫的詩,並不符合靖王府詩會當時的情境,而且,在《慶餘年》這個異世界,要理解《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一句詩,是有困難的。我剛讀到杜甫的這句詩時,腦海中自動生成一幅畫面,無數的木頭從天而降,那場面,震撼人心,但過於奇幻,不用想也知道這肯定不符合詩的原意。
  • 詩聖杜甫(登高)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字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與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於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