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詩中藏有八重悲苦,晚年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0-12-14 傻姑娘詩文品析

去年的熱播劇《慶餘年》中,主人公範閒被邀請參加詩會,不會作詩但熟讀唐詩三百首的他選擇了一首詩,並且放下豪言,表示此詩一出,別人寫多少詩都比不過他。當時他寫下的便是杜甫的《登高》。

到底為什麼範閒可以這麼自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

01《登高》及其文學地位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範閒之所以敢放下豪言,其實是處於這首詩在文學中的一個稱呼——古今七律第一。杜甫和李白作為盛唐詩壇的兩座高峰。杜甫是現實主義的象徵,李白是浪漫主義的象徵。與李白寫詩的渾然天成不同,杜甫寫詩尤其注意字詞的推敲。用杜甫自己的話說那叫做:「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作詩極其講求韻律,力求嚴格契合律詩的格律要求,這首《登高》,之所以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與這首詩歌在格律上的藝術成就密切相關。

02《登高》格律賞析

狹義律詩講究格律,且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簡單來說,有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句數固定

②押韻嚴格

③講究平仄

《登高》八句,以首聯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整句相對的同時,句中詞性也是對仗工整,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在《登高》四聯中,幾乎每一聯,對仗工整,格律講究,卻看不成任何的造作之際,全憑自然。可以說,杜甫在這首詩中,將古典律詩的格律之美發揮到極致。胡應麟曾說這首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03八重悲苦,內容豐富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杜陵詩云:「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兩句詩,十四字,蘊含八重悲苦,那麼晚年的杜甫,到底經歷什麼?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流落在夔州。

「萬裡,地之遠也」,此時的杜甫,遠在他鄉,身處夔州,「身在異鄉為異客」,萬裡羈旅之愁,此乃第一悲。

「悲秋,時之慘悽也」,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便有悲秋傳統,所為「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萬物凋零,此時正處在「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蕭瑟秋季,遠在他鄉遇深秋,悲秋之苦,此乃第二悲。

「作客,羈旅也」;「作客」與「萬裡」相連,悲苦倍增。萬裡他鄉,天涯羈旅,孤身一人,面對滿目蕭瑟之秋景,滿滿的羈旅之思,溢滿於胸。此乃第三悲也。

「常作客,久旅也。」李煜曾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面對春花秋月的美景,已經被囚禁多年的李煜生出了卻美景之思。此時的杜甫,在外漂泊已是多年,作客已是悲苦,無奈再加一「常」字,久旅之悲,瀰漫字間,此乃第四悲。

「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此時,杜甫56歲,年過半百,安史之亂結束四年,杜甫依靠的嚴武病逝,離開草堂,本想一路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壯士暮年之苦,乃第五悲;疾病纏身之苦,乃第六悲。

「臺,高迥處也」,古人有登高的習慣,但古人登高多懷愁。此時,杜甫登高,滿目秋景,聯想自身寄寓,登高之苦,油然而生也。登高之苦,此乃第七悲。

「獨登臺,無親朋也」,人生難得一知己,杜甫一生重視朋友。可此時的杜甫,他的朋友嚴武、李白相繼去世,「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此時的杜甫,縱使一身悲苦,想要找人訴說,卻已經是陰陽兩隔,無處言說。親朋不在,此乃第八悲。

04小結

杜甫的一生,是令人崇敬的一生。他一生憂國憂民,胸懷天下,哪怕自己貧苦無依,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精神。

杜甫的一生,是令人震撼的一生。他的一生,漂泊無依,但在詩歌創作藝術上刻苦鑽研,留下詩聖的傳奇。

杜甫的一生,更是令人愁緒滿懷而難以言說的一生,每每讀到杜甫晚年時刻,小編如鉛石灌滿心間,無法言說。

我只願杜甫先生,如有來世,一切心想事成。

相關焦點

  • 兩句古詩14字,卻有八重悲苦,年少時學過,今天重讀感覺不一樣
    這無疑給詩歌的創作增加了難度,但是卻成為了那些真正有才華詩人們的樂園。雖然說詩歌的創作都是內心真實情感的吐露,但是要想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還需要很多很多的心思。然而我們年少時所學到的一首唐詩,詩人就像是不經意地流露出,卻蘊藏著無比深刻的內涵。短短兩句14個字,其中卻蘊藏了八種悲情。少年時只會讀只會背,但是直到人到中年才能懂。
  • 一句詩,是詩人一生的縮寫
    這首詩看似易解,實質上有幾個難點:一是「饒病酒」的「饒」,二是「堪休去」的「休」。詩歌寫詩人夜坐,看到天空好像空江,星辰好像波光,露珠時不時地滴落在荷葉之上。先塑造一派幽靜安寧的氛圍。這個氛圍特別適合靜靜思考。
  • 默默感受人間悲苦的才女,李清照與《聲聲慢》
    有的文學評論家甚至說過,縱觀存世宋詞有2萬餘首,如果要排列個名次,李清照寫的《聲聲慢》能夠進入前十。文無第一,文章再好,也不敢輕易稱第一。這首《聲聲慢》到底好在哪裡,可以獲得這麼高的讚譽,還真得好好了解一下。衡量文學作品好壞的標準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分別是思想性和藝術性。思想性指作品的內容、主題等方面,藝術性指作品的技巧、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
  • 李清照晚年時,回想起往事,寫了一首詞,讀完感到悽清悲涼
    而她的詞風也有所變化,但經歷了種種磨難,她不僅傲然屹立,就連她的詞也帶給後世很多驚喜。在她晚年代表作中 有一首詞,叫做《臨江仙》,將晚年的悲愴展現出來,這首詞依舊讓世人心動。而在她晚年的詞中,《臨江仙》最為讓人心動。《臨江仙》作為李清照晚年作品,有什麼魅力呢?全詞慢慢地品讀,你會有新的感受。
  • 【小說】年紀輕輕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他到底要救誰?
    兩人也不再收斂氣勢,陳三那沖天的靈氣澎湃而出,如勁風一般朝著姜龍泉壓去,回應他的自然是那姜龍泉山風海嘯般的駭人氣勢,兩人還未出手,那驚人的氣勢已經爭鋒相對。只是那一下,那些堂主中便有傻眼的,這個並不相識的後生之輩不簡單,剛才和他對上的時候他根本沒用全力。同座的只有宗堂堂主軒轅白蒼面帶笑意。身旁的分堂堂主傅三秋附耳詢問道:「這陳三什麼來頭?
  • 西遊記那些特殊數字到底代表著什麼?十萬八千裡指的並不是取經路
    那麼,西遊記那些特殊的數字到底代表著什麼?俺老孫一個筋鬥雲就是十萬八千裡,俺老孫這金箍棒重有一萬三千五百斤,更有五行山,吃了就可以活四萬八千年的人參果,小編在這裡為大家解釋一下《西遊記》中幾個數字。十萬八千裡西遊記第二十四回中有:「沙僧道:「師兄,我們到雷音有多少遠?」行者道:「十萬八千裡。」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中的「桑榆」到底何意?不少人理解錯
    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便是這麼一位身老心不老的人,他性格堅毅,繞有豪猛之氣,這也體現在他的詩歌中,所以他也被世人譽為「詩豪」。而他的豪同樣也體現在他對於衰老的態度上,他有一句詩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詩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不少人對於其中「桑榆」二字的理解是「桑樹榆樹」,但實際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那這句詩中的「桑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整首詩一探究竟。
  • 新華熱評:讓孩子「藏試卷」到底在玩什麼「藏貓貓」
    新華社蘭州12月23日電 題:讓孩子「藏試卷」到底在玩什麼「藏貓貓」  新華社記者白麗萍  「明天學校迎接本學期檢查,所有做過的試卷都放在家裡!」「檢查組要來,學校文化牆上再貼幾個標語」……進入12月後,部分中小學師生全力以赴迎檢,有的學校甚至停止正常的教育教學,反覆叮囑孩子「藏好試卷」,造假迎檢。  教育檢查是教育部門通過聽匯報、實地走訪學校、考察等形式,對各學校一年的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定。有布置有檢查評估無可非議,但實際情況是,年終檢查結果變成學校年終「曬成績單」,與學校的獎懲掛鈎。
  • 56歲杜甫面臨何等困境,才讓他寫出字字泣血的《登高》?
    尤其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唐詩蘊含著多達八重悲苦,更是長久以來人們探討千古詩聖人生悲苦命運的經典代表詩句。56歲的杜甫為何能夠寫出如此傷感的唐詩作品?這要從他的人生經歷開始說起。但很可惜也沒能給杜甫帶來什麼出路。唐玄宗天寶年間,杜甫在長安城困守了將近十年,一直鬱郁不得志。安史之亂的時候,他和全家一起流落鄜州,「野果充餱糧,卑枝成屋椽」,生活很是悽慘。隨後唐玄宗西逃,唐肅宗繼位。杜甫想要表達忠君之心,把家小安置在鄜州之後,只身前往鳳翔投奔肅宗,不料途中被叛軍所俘,被押解到長安,囚禁長達一年之久。
  • 從「數典忘祖」到「問鼎中原」,周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可是僅僅經歷了六百多年,這份榮耀卻隨風飄散,成為了歷史中一抹捕捉不到的光,而葬送了商朝的人,正是與上古聖人明主並稱的商湯的後代——帝辛。這個名字對於一些人似乎比較陌生,但是如果說他的諡號,則家喻戶曉,他生前驕奢淫逸、暴虐成性,人們更習慣稱呼他為商紂王。
  • 年輕時追求精緻時尚,晚年卻隨意邋遢,張愛玲究竟經歷了什麼?
    在張愛玲看來,吃是一門藝術,即便是吃大餅油條也是有講究的,對於那些吃起東西來不講究,只為果腹的人張愛玲向來是瞧不起的。年輕時張愛玲過的就是這樣講究而精緻,但是反觀晚年的張愛玲卻過得十分隨性,甚至可以說十分邋遢。她人生最後時光是在美國度過的,此時她的經濟條件已經遠不如從前,但是她已經可靠版稅生活。
  • 「晚年找老伴是種什麼體驗」,3位經歷過黃昏戀的老人說話太真實
    經歷過生活的人才知道,能陪著彼此走下去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很多夫妻,走到中途婚姻破裂,或者一方先行離去。剩下一人在婚姻當中寸步難行,如果有工作還可以排遣寂寞的生活。但退休之後經歷喪偶,其心裡的悲傷與寂寥,很少有人能夠理解。
  • 「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所以說泥石流傅園慧到底經歷了什麼?
    「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我真的有時候都感覺我已經要死了,我當時的訓練真的是生不如死。」這些話,指的就是她在澳大利亞接受的高強度恢復練習。遊泳十幾年的傅園慧也從來沒有接受過強度這麼大的魔鬼訓練。在澳大利亞,她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在練習,經歷了巨大的勞累與痛苦,勉力硬撐。此前的一次粉絲提問活動中,有粉絲問:「你們這樣的專業運動員有淹死的嗎?」
  • 李煜此詞,詞牌冷詞作更「冷」,短短4句,寫盡人生的悲苦與惆悵
    看到「李煜」這兩個字,親愛的詩友們,你腦海中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惆悵悲呤?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孤獨悔恨?還是「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的浪漫多情?
  • 國產動漫《一人之下》中,甲申之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前段時間,國產動漫《一人之下》迎來了第三季的完結,作為一部深受粉絲喜歡的國產動漫,這部動漫吸引粉絲讓人的點簡直太多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其中一個讓粉絲非常好奇的話題,甲申之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田晉中、張之維,風天養等等都是甲申之亂的知情者,但他們都什麼都不說。張懷義說,他的所悟已經超越了無根生。因此,張懷義的能力勝過無根生,當然,他也可以破解「禁制術」。
  • 《天龍八部》中虛竹對應的是八部之一,他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都有這感覺,作為天龍三兄弟中的虛竹,他的存在一直給人以有點多餘的感覺,畢竟不管是性格還是人生經歷,都與段譽有頗多的重合之處,如果把他的戲份加到段譽身上,只要改下身世,基本上可以無縫銜接,完美整合。金庸先生為什麼會設計出這樣的一個角色呢?
  • 從「地獄」回到「天堂」 ,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地獄」回到「天堂」 ,他到底經歷了什麼???社工運用專業知識,經過走訪、談心談話、改善家庭關係、連結資源等方式,讓鄧某獲得了家人的接納與支持,現在他在堂弟開的麻將機店裡幫忙銷售及維修。有了家人的關愛,固定的工作,鄧某總算戒掉了毒癮。如今,鄧某已3年沒有復吸,還找到了工作,在黑暗中掙扎了20餘年的鄧某獲得了新生。
  • 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他是蘇聯的罪人嗎?看看晚年的他怎麼說
    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他是蘇聯的罪人嗎?看看晚年的他怎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的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好不容易熬到了戰爭結束,以為能過幾天安生日子了,但是這國際形勢卻沒有變得特別好,反而換了一種形式的對戰,各國剛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正是要休養生息的時候,然而有兩個超級大國卻不消停了。
  • 「養娃的錢,拿來養老」,丁克族的晚年到底有啥不同?對比很明顯
    都說兒孫繞膝、安享晚年是很多人理想中的老年生活,可也有人寧願終其一生不要一兒一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丁克族。王女士和老公是大學同學,兩個人日久生情,畢業後順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過由於工作繁忙,她和同學們漸漸疏於聯繫,轉眼就從少女熬成姨。
  • 韓信墓前有一句詩,只10個字,道盡了他的一生,堪稱為「神作」!
    關於韓信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成王敗寇,歷史的評價從來都是一邊倒的,而韓信卻是極少數失敗者中的成功者,縱觀歷史,很少有人能夠得到「仙」,「神」這樣的稱呼,韓信不僅兩樣全佔,還被蕭何贈予「國士無雙」的稱號。當然,提到韓信就不得不說另一個人「蕭何」,二人的名字早已綁在了一起,若是沒有蕭何,韓信絕不會有這麼大的成就,所以說韓信就像一匹千裡馬,而蕭何則是他的伯樂,只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最終還是死在蕭何的計謀之下。韓信墓前有一句詩,只10個字,道盡了他的一生,堪稱為「神作」!因為韓信屢戰屢勝,從未失敗過,所以許多後人將其稱之為「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