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論壇 ||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高舉閣 作者桃源詩隱
從既定程式與鑑賞途徑解讀杜甫的
《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登高》
唐代詩人杜甫的一生,政治上是極其失意的,生活上是及其悲慘的。他所經歷的挫折、貧窮、疾病、逃亡與孤獨,是一般人無法想像和承受的;但或許正是這些苦難與坎坷,鑄就了詩人悲天憐憫的仁者情懷,造就了光焰萬丈的動人詩篇,最終成就了千古詩聖的美譽。
但在詩人在世的時候以及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詩人的聲名不僅不算大,甚至還有些寥落。為什麼?
從文學上來講:盛唐的詩人寫詩、欣賞詩,喜歡歌頌理想;而杜甫的詩,特別是在中年以後,大多數是詩是抨擊現實,揭露社會黑暗的。
從詩人個體上來講:盛唐人詩人注重通過詩歌表現個人的天才與藝術創造力。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睥睨一切的豪情;而杜甫的詩,更注重錘鍊語言,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
從格調上來講:盛唐的詩人,大多喜歡明快的、樂觀的、高昂的詩。而杜甫的詩,比較沉鬱委婉、深厚低回。
所以,杜甫之所以被譽為詩聖,其「聖」之所在,主要是透過他的詩歌創作所體現出的「五聖」:一是忠君愛國,矢志不渝;二是關注國事,洞察時事;三是推己愛人,心憂天下;四是關愛妻兒,不離不棄;五是集成傳統,開闢新風。
這首《七律·登高》,寫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國運不昌,民生多難。作者依違嚴武幕府,可惜嚴不久病逝。頓失依靠的杜公,只好離開苦心經營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擬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盤桓數月才到夔州。因都督柏茂琳的照顧,於此一住三年,並營建瀼西草屋。三年裡,其生活依然困苦,身體不好。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就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首聯兩句,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悽急、猿之哀鳴、鳥之迴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澎湃而去,滾滾而來。頷聯寫秋天肅穆蕭颯、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以景襯情,抒發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詩人萬裡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裡,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者,即八可悲也: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裡作客,三可悲;時當肅秋,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獨登臺,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對比。
詩無達詁。每個人閱讀、欣賞古詩詞時,都會藉助於既有的閱讀經驗與欣賞技巧,對所讀內容作出自己的「再創造」。話雖如此,在閱讀和鑑賞古詩詞時,還是有可以言說、能夠「復盤」的一定之規的,比如詩歌的「四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美——①字詞的連綴組合:語義的明確;②修辭的綜合運用:技巧的多樣;③音韻的高低變化:語音的平仄;④節奏的緩急變化:句式的長短。
詩歌是無形的圖畫——意象美——①敘述:告訴讀者是什麼——表現主體;②描寫:告訴讀者像什麼——運用手法;③議論:作者為什麼告訴讀者——主觀意圖;④抒情:作者怎樣告訴讀者——客觀意象。
詩歌是立體的音樂——形式美——①分聯、分闋——詩分聯:首、頷、頸、尾;詞分闋:上闋、下闋;②對仗、押韻——句式對仗,平仄押韻。
詩歌是思想的靈光——境界美——①大到家國情仇、民族興衰,可以興;②小到個人閒情、尋常草木,可以詠。
這裡,僅以杜甫的《七律·登高》為例,從「既定程式分析」、「鑑賞方法舉隅」,以及「章法、語言、技巧運用」三個角度,為古詩詞愛好者、欣賞者和創作者,提供一個「可以言說、能夠復盤」的參考模型,或許有所裨益吧!
一、既定程式分析(表1)
二、鑑賞方法舉隅(表2)
表1、表2,均為表格式表述,目的在於方便有興趣者,可以藉此方法,另找其他詩人的七言或五言律詩,套入其中,加以分析,從結構與章法兩方面,找到門徑,掌握規律,從而提高自己的鑑賞水平和創作水平。
三、從章法、語言、技巧三個方面,解讀杜甫的七律《登高》
解讀一:章法之妙
詩題《登高》,讀者很容易明白首尾兩聯刻畫的是登高以後的眼前景色,雖不覺得突兀但也仍在意料之外。而沒有前面的突兀,頸聯的交代就無著落,且不能高亢湧出。這是此詩敘述過程波瀾起伏、文章結構跳蕩激越的根本所在。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蒼茫的七言律詩。其章法運用極具特點,主要是:
1、詩題《登高》,但到第六句才點題。屬典型的逆起。
2、首聯逆起,撇開登高之題,省略鋪墊、交待,突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闊達之境,直寫眼前景,暗蓄胸中意。
3、頷聯緊承眼前之景,一筆宕開,營造出宏闊、悲壯、蒼涼的空闊意境。
4、頸聯轉為交代因做客而登臺之由、以多病而悲秋之故。此轉又暗含法門:萬裡悲秋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張目,所謂「天地一沙鷗「之襟懷是也;百年多病為「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聯做媒,所謂「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寄慨是也。
5、首、頷兩聯極寫登高聞見之景,頸、尾兩聯盡攄登高感觸之情。由情躡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6、尾聯以低徊、落寞之心情收束全篇。一個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一種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的文人情懷,充盈天地。
解讀二:技巧之工
這首律詩很特別。所以特別,源於其技巧之工且渾然無跡。
1、此詩屬首句仄起押韻之正格,故其四聯八句五韻腳;
2、全詩四聯,每聯屬對,且皆為工對;
3、首聯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中,既有句中自對,即「風急」對「天高」、「 渚清」對「 沙白」;「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又屬隔句相對。所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4、用絕妙的句法,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中使用的偏正、主謂、疊韻等句法,烘託秋之神韻。
解讀三:語言之精
1、用精煉的語言,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用犀利的筆法,勾勒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生動形象,精煉傳神;
2、用迴環疊加、可進可退的語言包裹,營造出一個「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雄闊高渾的意象,釋出「天地悠悠,愴然涕下」的孤臣藎思。
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做客登臺」為全詩的詩眼。假設一般人寄寓做客之時、獨自登高之後,所見所聞所思,不過登高望遠、唏噓徒嘆而已;而作者則由此生發出空前絕後的千古之慨嘆且形諸筆墨:
因為做客,所以登臺;
何況常作客,所以獨登臺;
客中時常悲秋,何況眼前萬裡之秋肅,臺上我獨多病,誰知身後百年之病窮?
故「一客登臺」所見,非「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之物,不足以孚其所見;「一客登臺」所望,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景,不足以孚其所望;「一客登臺」所慨,非「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之嘯,不足以孚其慨;「一客登臺」所思,非「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之痛,不足以孚其思。
3、語言造就的神來之筆、化外之境。如從縱的時間著筆,寫「百年」悲秋時「常做客」的追憶;從橫的空間落墨,寫「萬裡」行程後 「獨登臺」 的落寞;從一生飄泊的隱現寫到餘魂飄零的逆料,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些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明代胡應麟《詩藪》說,此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2019.11.19 初稿於 桃源 陋裡館 晴窗之下
2021.1.2 初稿於 桃源 杲堂 晴窗之下
作者
桃源詩隱,本名胡先林,筆名任之。1960年出生於湖南桃源漆河鎮,1982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中學四年後即去職成為自由職業者,現已自我退休。桃源縣詩詞楹聯學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