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後,杜甫一家人為避戰亂,過著顛沛流離、貧苦睏乏的生活,全詩表達了作者悲涼、孤獨、寂寞的情感。
前四句寫景。
作者獨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燭影跳動,其形漸殘。風吹梧桐,瑟瑟作響,更顯得秋意寒涼。徹夜號角聲不斷,悲涼的曲調帶給人們苦難戰爭的印象。此時,高懸月亮雖皎潔明亮,但作者卻更加思念家人,突出了作者孤獨寂寥之情。
後四句抒情。
時光在戰亂中消磨,一點也得不到家人的音訊和書信。經過戰爭,即使關防要地這些交通要道也行路艱難。這種孤單的感受不是今夜才有,已經整整忍受十年啦。作者只是像一隻小鳥,落在一根樹枝上,勉強求得暫時的安頓。
「安史之亂」後,杜甫在成都得到了節度使嚴武的賞識,做了參謀,但他的地位低卑以及與嚴武的政見不合,使他的政治生活並不得志,經濟上也很窘迫。杜甫在成都的將軍府工作,而家卻安在城外浣花溪畔,晚上不便歸家,就常獨自寄宿於幕府,這些都使他的抑鬱煩悶,本詩便抒發了這樣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