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那天,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先生曬出了他參加「NTC全國青少年編程能力等級測試(Python編程一段)」的成績單,99分。唯一丟掉的1分,是因為「畫完圖後忘了隱藏畫筆的箭頭」。
大家應該還記得,去年11月,潘石屹先生發微博宣布,要開始學習Python,「這也是今天給自己人生的禮物」。不到一年,56歲的他學成歸來,並重新定義了「青少年」。
很多朋友總是說自己「沒天賦"、「太忙」、「年紀大學不會」,看到這條微博,還好意思再找藉口嗎?
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潛心研究了幾十年「專業特長科學」,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裡,通過大量實驗和例子,告訴我們:
只要通過刻意練習,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行業大師。
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正確的練習」,它包含了明確定義的目標、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和導師、有效的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這個名詞比較陌生,它指的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最簡單的例子是視覺效應,例如你看到「狗」這個詞,腦海裡就會浮現相應的畫面。複雜一點的例子是象棋高手的「棋盤數據塊」、記憶高手的「數字鏈」,把外行看來零零散散的知識點,合成一個整體。
心理表徵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我們是入門級還是高手級別。例如象棋高手的腦海裡會有5萬個棋盤的數據塊,能幫助他們快速判斷棋局和走勢,「既見森林,又見樹木」。
為什麼我們要刻意練習呢?
曾經有個「一萬小時理論」風靡全球,它來源於《異類》這本書,作者號稱:"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天才。」
且慢,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理論的荒謬:
1.一件事情重複做一萬小時,就可以脫穎而出嗎?富蘭克林學習能力超強,是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家、作家,但他沒日沒夜地練習西洋棋,棋藝卻沒有任何進步。
我們身邊一個總是瘋狂加班做表格,試圖用努力加班來證明自己的同事,卻被辭退了。因為新人用一個公式,5分鐘就能完成他3個小時的工作。這種低水平的重複,即使你練習一萬個小時,也不能給你帶來技能的精進。
2.每個行業的精進時間都是一萬小時嗎?未必。有一些領域,比如開車,可能只需要幾千小時,而像小提琴手拉琴,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練習呢。
既然一萬小時理論站不住腳,那我們該如何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呢?艾利克森用科學實驗和大量案例告訴我們,對於想在任意行業或領域中提升自我的人來說,刻意練習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因為刻意練習是讓我們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再改善問題的過程。
我們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可以運用刻意練習的3F法則來學習新技能。3F包括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和FIX IT(修正)。
1)FOCUS,專注,把最寶貴的注意力,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潘石屹先生說他學編程的時候,往往會投入到忘了時間,一看表,兩三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也有過類似「投入到忘了時間」的經歷,這就是心流。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把「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心流產生的同時,我們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從而保持繼續做這件事的動力。高質量的有效練習,比低質量的機械重複,哪個效果更好,不言而喻。
2)FEEDBACK,即時反饋
知名作家張德芬常年修煉瑜伽,但有一個動作總是做不好。一天,瑜伽室新來了一個老師,一句話就點破她的問題所在,她恍然大悟,終於突破自己,完美完成了動作。
刻意練習倡導我們找一個有經驗的導師,因為導師有一套驗證過有效的方法,會針對我們的練習提出建議,能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感謝網絡暢通的時代,我們可以低成本地找到各行各業的大咖,向他們學習。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選網課,應該優先考慮那些有點評有回饋的,而不是聽完看完就結束的課程。例如我們想學一門新語言,聽完音標課做練習,得有專業的老師指出我們的發音是否正確,才能從源頭杜絕錯誤。
3)FIX IT, 馬上改正
經過了前面兩個F,我們進入了最關鍵的一步:修正。錢學森說過:「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的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通過幾次的3F循環圈,我們才會真正吸收這個知識點,變成自己的能力。
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可以練習,邊做邊學,改變以往沉悶的重複。例如開會演示要用到PPT,以往我們都是一個人講,其他人聽。現在可以改變一下,讓聽講的同事們記錄好的和不好的,提修改意見,讓演講者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
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學習新的技能,以及培養孩子。書中舉了一個媽媽培養幾個「天才」的例子,孩子們成才的路線圖無一例外都是: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力投入,開拓創新。這個路線圖同樣適用於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刻意練習的根本:走出舒適區
《人生效率手冊》的作者張萌做客樊登讀書會的時候,分享了她讀書時訓練自己長跑的經歷。一開始她是一個跑300米都會上氣不接下氣的體弱小孩,她採用了一個辦法:要求自己每一天比前一天多跑10米。別小看這10米,10天就變成了100米。最後,她成了學校長跑1500米和3000米的亞軍。她敢於走出舒適區,給自己定了一個挑戰小目標,持續進行,從而達成了目標。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萬維鋼老師說:「脫離舒適區,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
刻意練習最根本的一步就是走出舒適區。
古典說:「在知識爆炸、終身學習時代,人與人之間比拼的不是學與不學,而是認知效率。」要提高認知效率,最好的方法是遵循3F法則進行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不斷提升自我。「知道,做到,持續做到」,這才是提升自己的最佳辦法。
50多歲的潘石屹事業繁忙,他都學成歸來了,我們普通人還猶豫什麼呢?按照刻意練習的3F法則和步驟,開拓自己的新技能,經歷一場從新手到大師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