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物業是一門好生意,輕資產、無應收、易感知,還有一點最關鍵的:收入具有訂閱屬性。
我在尋找SAAS屬性的偉大成長股中提到,物業一籤單子,就鎖定了N年的收入,所以就算第二年新訂單隨便拿拿,增長也是正的。
訂閱和輕資產屬性都是地產企業不具有的,所以投資者給予物業企業的估值遠遠高於地產。
從三年前開始,物業公司打開了香港IPO的通道,中海、綠城、碧桂園、保利、融創輪番登場,除了「泥石流」萬科物業暫未上市,頭部房企的物業公司清一色上市了。
截至11月13日,共有33家物業上市公司,總市值超4000億元,平均PE(TTM)達40倍。頭部物業公司的估值則普遍保持在50倍至100倍之間,典型如碧桂園服務,目前市盈率超50倍,總市值超千億港元,以及剛剛上市的融創物業,就連IPO發行的動態市盈率,都已高達驚人的70倍。
如果你去看物業股的走勢,會發現驚人的一致,之前是一路長牛,牛到今年7月附近,整個板塊掉頭往下,目前已經回調了30%~60%。
之前上漲的邏輯是:市場逐步認知到物業的良好生意屬性——地產公司開始往物業裡面塞利潤——物業公司開始講外延併購集中度提升的故事……
7月以來下跌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方面,地產公司被「三道紅線」限制了融資,向物業輸送利潤的可持續性被懷疑;另一方面,外延併購的協同效應被證偽,拼盤子上市並不能創造價值。
於是市場一路下跌,沒有反彈,但是到了這個位置,估值已經比較合理。
我們投資人應該多想想看多的邏輯,物業公司也應該多想想新業務的可能性。
說到新業務的嘗試,業內最領先和大膽的,莫過於碧桂園服務。
從市場的定價上也可以看出碧桂園服務的地位,一般我們會用物業公司市值/地產公司市值來作為一個估值衡量指標,碧桂園服務1300億港幣,碧桂園2221億港幣,這個指標達到了60%,遠遠超過別的房企。
高估值,代表了資本對於業務模式和管理能力的認可。
正好昨晚碧桂園服務決定配股,募資77.4億港幣,早上我聽了下電話會議,感到思路大開,本次碧桂園的募資用途,涵蓋了物業公司後續可能進行的三大新業務嘗試,值得同業學習借鑑。
總結一下,碧桂園的錢將會用來投入在三塊新業務:
1)服務對象上,嘗試B端和G端,切入商業物業管理和城市服務管理,C to B&G。
碧桂園在電話會議中重點提到了「商業寫字樓、產業園區、政府、企業後勤」這幾塊領域,對應的,公司需要在設施管理、團餐、安防、能源等方面積累能力。
目標城市服務這塊明年做40多億收入,後年再翻1倍多;商業物業管理做到20~30億收入,速度沒有G端快。
這塊聽下來,主要增量來自於給政府提供的環衛服務,做的類似玉禾田的生意?
從A股玉禾田16倍PE的估值上來說,這塊業務的質量市場並不認可,畢竟碧桂園物業可以給50倍以上PE,這塊新業務就算能賺不少錢,整體估值也會往下拉。
2)服務模式上,用機器人替代人,human to robot。
碧桂園已經在設計物業機器人,在品牌發布會上發布過,今年樂觀期待賣出2萬臺小的機器人,訂單都來自於內部,主要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一臺機器+一個人」可以替代三個人,主要起到「清潔+送貨」的職責,這樣算的話,2萬臺機器人便可以節省4萬個員工的工資,按5萬元一年算,就是20億的成本節省。
物業公司最大的開支就是人,碧桂園服務今年淨利潤大概30億,如果真能像公司領導說的這麼牛,那麼對應的利潤彈性還是很不錯的。
3)服務內容上,從提供服務轉向提供商品,進入社區團購領域,service to good。
碧桂園表示,會整合物流倉、自提點、售後服務等,為網際網路巨頭提供一套基礎設施。
公司自己會形成團購的執行和引流的團隊組織,不同電商都可以介入進來,我們有一套基礎設施,把商超和團餐整合進來,和網際網路巨頭和頂級物流公司合作,2000億GMV承接1/4甚至1/3。
這點想像空間巨大,也是我最看好的業務。在之前當社區團購的巨輪碾過一文中,我們分析過,社區團購將席捲大江南北,而團長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崗位,完全可以由物業公司的員工來承擔。
而且物業公司具有公信力,如果我是小區居民,會更願意在物業那購買東西,萬一出了問題也有人負責。
按照公司預判,2000億GMV承接1/4,就是說,碧桂園服務額外創造500億的商品銷售額,而去年碧桂園服務的收入才100億不到,這是巨大的增量,接近5倍。
當然,碧桂園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擔任團長的角色,按照規矩只能分到500億裡的10%,也就是50億。
但這50億,淨利率會非常高,因為物業公司完全可以用現有的員工充當團長一職,假設多發個20億工資吧,反饋到報表上也有30億淨利潤,剛好一倍的利潤彈性。
這跟我之前做的一個測算結果類似:
從戶均消費的角度考慮,假設戶均每個月完成10單社區團購,客單價30元,1/3通過物業渠道走,則每年可以貢獻大約1200元的GMV,10%的團長分傭比例,則可以給物業公司提供120元/戶/年的增值服務增量,要知道,大部分物業公司的社區增值服務戶均創收只有大約200-300元/戶/年,對應的利潤彈性也是1倍左右。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物業公司新業務方向的觀察,排序按照個人看好程度來。
隨著服務對象、服務模式、服務內容的延展,物業公司的想像空間會不斷打開,從勞動密集型生意轉化為平臺型生意。
好的物業和差的物業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能犯呆會計的錯誤,撿便宜而忽視了產業趨勢。
且看碧桂園服務的創新,能不能成為一把火星,點燃全市場物業股價值重估的火箭。
$保利物業(06049)$$恆大物業(06666)$$招商積餘(SZ001914)$
@今日話題#物業管理##物業百強#
作者:星辰大海的邊界連結:https://xueqiu.com/7708198303/165581429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